高中历史模拟试题

2020-11-26 08:28黑龙江省塔河县第一中学许桂香
中学政史地 2020年35期

◇黑龙江省塔河县第一中学 许桂香

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 )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2.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作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做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 )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3.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4.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5.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6.“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7.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8.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9.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0.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11.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 )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12.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13.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都实时禀报皇帝

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15.《景德镇陶录》载,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16.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17.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表明

(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18.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 )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19.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20.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21.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22.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23.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24.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6.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7.《宋史·职官志》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内庭诸司……悉隶三司。这里“抑又甚焉”主要指

( )

A.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B.皇权进一步被削弱

C.分化事权,导致“冗官” D.宋代完善了唐制

28.苏东坡认为,且平时大商所苦以盐迟而无人买,小民之病以僻远而难得盐。今小商人不出税钱则所在争来分买,大商既不积滞,则轮流贩卖,收税必多。可见其

( )

A.主张抑制大商人势力 B.强调税收要用之于民

C.关注商业流通 D.提出农商皆本

29.南宋理宗在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下诏:“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朕方励志讲学,缅怀典型,深用叹慕,可特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南宋理宗嘉奖朱熹的主要目的是

( )

A.发展文化,繁荣学术 B.统一思想,加强统治

C.奖励学术,端正官风 D.怀念先贤,光大儒学

30.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 )

①陆九渊 ②塞内卡 ③王守仁 ④泰勒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32.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

●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

●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

●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33.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详拟定稿,皇帝批览后执行。宋初,则先草拟,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这一变化使得

( )

A.决策机制更加完善 B.政务处理更为快捷

C.皇帝权威有所加强 D.官僚机构急剧膨胀

34.唐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反映出时风对文事的鄙薄。宋代儿童启蒙教育读本《神童诗》开篇却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反映了宋代

( )

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B.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

C.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

D.重文轻武引发价值观念变化

35.宋代以都城东京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宋仁宗时,“天下废田尚多,……(民)或弃田流徙为闲民”。这一现象

( )

A.说明农村经济日趋萧条

B.表明租佃制日趋衰落

C.反映了人口流动的加剧

D.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

参考答案

1.B 2.D 3.A 4.C 5.A 6.A 7.C 8.A 9.A 10.D 11.B 12.B

13.B 14.A 15.D 16.B 17.A 18.B 19.D 20.D 21.C 22.A 23.C

24.C 25.D 26.D 27.A 28.C 29.B 30.C 31.D 32.C 33.C 34.D

3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