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港口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措施

2020-11-26 18:27巩兴雨
商品与质量 2020年4期
关键词:港区隐患港口

巩兴雨

营口港务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 辽宁营口 115007

1 港口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1.1 外部因素

(1)危险性。危险性主要包括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方面。影响港口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大雾、大雨、大风以及风暴潮。人为因素包括暴力袭击、恶意破坏、走私偷渡。港口作为水路运输的中转站及枢纽,也面临一定的威胁。

(2)暴露性。港口通常作为货物或人员的中转地以及货物的临时储存点,暴露性成为影响脆弱性的很重要的指标因素。考虑到不同的港口类型之间的差异,本模型对暴露性的指标选取包括货物吞吐量、旅客吞吐量。吞吐量越大,则暴露性越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高,相应的港口安全脆弱性越高,反之则脆弱性越低。

1.2 内部因素

(1)员工素质。学者方家毅指出,群体的年龄结构与群体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和抵抗能力有关。港口作为一个生产场所,员工工作经验丰富与否与港口安全密切相关,因此使用工作年限代替年龄结构。员工的受教育程度也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和抵抗能力有关。员工密度也会影响港口安全脆弱性,密度越大,发生人身伤亡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选取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和员工密度作为衡量员工素质的指标。

(2)设备设施。不同的装卸货种的危险程度差异较大,危货比普货的危险性大,不同类别的危险货物危险性也有差异。不同的货物的装卸需要使用的装卸设备设施也有较大差异,因此选取货物危险程度和设备工艺安全性作为衡量设备设施的指标。

(3)港口环境。港口环境包括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中影响港口安全的要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敏感情况、安全文化等。因此选取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衡量港口环境的指标。

(4)管理水平。管理可以分为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港口作业中对人的管理效果可以用员工违规操作的频率进行体现。对物的管理效果体现在物资储备能力和设备设施故障率两个方面。因此,选取人员管理效果和设备设施管理效果作为衡量管理水平的指标。

2 港口安全现状分析

(1)部分港口内部安全管理规范已有成效,但对外来人员的管理有待完善。数据表明,港口七成以上的违章事件的主体责任人是外来人员。港口外来人员成分复杂,流动性大,有船公司、施工单位、车队、第三方服务单位以及监管人员等。部分外来单位人员对港口危险特性认识不足、对自身的安全没有足够的重视;港口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主体是内部员工,而外部人员是通过签署安全协议进行管理的,后认为责任已进行移交,中间的责任不明确将形成港口安全隐患。

(2)安全管理人员巡查力度较强,但生产人员安全意识不足。

有些工人认为违章停车、不戴安全帽、抽烟等事件都是“小事”,不会造成安全事故。此类问题较难暴露,根本问题是安全意识不足,人员陋习难改正,需要港区大力整治。

(3)设备及场地存在的隐患仍然严峻。部分港口已经内部建立了隐患库并对隐患进行管理;常年开展安全隐患查找活动,并实行了隐患上报与闭环管理制度,但由于设备老化、维护成本高企等问题,新的隐患仍然不断出现,部分旧有隐患较难治理,隐患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

(4)安全事故的问题节点较为集中。事故发生的主要区域在堆场、岸桥等主要作业区域,事故发生的主要环节在装卸作业、车辆行驶操作等作业环节。以上节点危险系数高,安全风险大,应作为重点隐患进行观察,并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3 港口安全管理措施

针对港口安全现状存在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安全防护对策,具体措施如下:

(1)进一步加强港区安全制度建设,特别是外部人员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外部人员成分复杂,流动性强,对外部人员的管理一直是港口安全生产的难点、痛点。人员管理涉及到大量的管理制度,核心制度包括:一是推进相关方管理制度。相关方的严格管理是港区人员治理的其中一项基础且极为有效的手段。通过落实“谁发包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谁经办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履行各级管理责任。以强化安全协议管理、狠抓工作举措落地,严把准入关、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台账,细化工作举措、实施推进相关方分类整治等措施,切实推进外来人员安全管理。二是加强封闭式港区管理制度。封闭式港区管理是一种隔离人员与车辆、设备的有效管理方式。以港区边界封闭管理、人员车辆封闭管理、作业区域封闭管理为原则,通过港区功能区域隔离、人车与设备隔离、生产区域划界等方式,将人员与危险源隔离开,可以较大范围内提升人员安全系数。三是深入落实港区安全监督制度。将安全检查、安全责任、安全应急、安全奖惩、安全保证金制度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工艺、操作相结合,将流动检查、巡回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在生产过程处防范风险,以人员责任落实安全监督,并通过增加港区安全投入的方式(特别是外部单位安全投入),提升在港各内外单位对人员安全的重视程度[1]。

(2)以文化促安全,全力推进港区安全文化建设。港区人员安全意识不足,本质原因是港区安全文化的建设不全面不充分。安全文化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块抓起。一是加强安全培训教育。二是鼓励员工安全技术创新。三是加强安全环境的培育。四是开展各类安全防范活动,特别是在各自然风险的时间段开展对应的安全活动。

(3)安全标准化建设与重点控制模式相结合。根据港口的生产特征与安全管理要求,应制定统一的安全生产作业标准,细分安全领域的各个环节目标及要求并,形成安全标准化指导手册,要求安全人员与生产技术人员以该指导规范进行监督与管理。对于危险源、事故多发地、重点工艺环节、重点生产项目,应开展重点控制模式。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对以上重点区域、项目或者环节制定相应的隐患排查治理清单,通过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频次、影响等,并将责任层层分解,明确治理措施与时限,保证隐患治理投入,保证相关人员的自主参与,从而实现重点控制区域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管理。

(4)引入物联网,发展港区安全数字化建设能力。一是通过智慧港口建设,引入无人闸口、无人集卡、港区维修机器人、自动化堆高设备等智能化设备或者系统,取代危险区域作业人员的工作,从而提升港区安全。二是通过监控设备、RFID设备、远程控制系统等信息化设备,将原本需要在岸边、堆场上进行作业的操作人员,置换至安全区域的操作间进行机械设备操作,通过设备视觉系统取代人工识别,通过远程控制取代现场控制,减少危险事故发生时的人员伤亡。三是以监控设备、RFID设备、GPS系统、传感器、无人机、巡检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组成港区的风险识别系统,通过图像识别、风险区域人员定位、智慧巡检等方式,将港区安全巡检工作部分移交给电子设备,提升港区巡检的频次,减少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以提升港区安全管理水平。四是以系统的港区安全管理系统,对港区安全管理进行系统的记录与展示,并通过数据分析形成风险提示,以便于决策人员重点治理[2]。

4 智慧港口发展趋势

4.1 港口生态圈

要在更高层面上实现港口资源优化配置,在更高境界上满足多层次、敏捷化、高品质港口运输服务要求,实现“车、船、港、货、人”五大基本要素的有序联动,推动供应链“四流”融合,开展“港航+”物流、贸易、信息、金融业务,努力打造共享开放的港口生态圈。

4.2 新技术应用

在经济新常态、船舶大型化、港口智慧化等形势下,各港口企业应积极应对,主动转型,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智能控制、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运输业务深度融合为核心,以港口运输组织服务创新为动力,持续创新服务模式。

5 结语

加强港区安全管理是港口吞吐量提升的保障,这项工作需要常抓不懈,持续落实。通过对港口的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决策人员可以有效的抓住港口的现阶段安全工作重点,有目标有节奏的制定安全策略、开展安全活动。根据港口安全现状,通过安全制度建设、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数字化建设以及安全标准化与重点结合的模式建设,可以有效增强港口现阶段安全管理能力,提升港口安全生产水平[3]

猜你喜欢
港区隐患港口
隐患随手拍
隐患随手拍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
港口上的笑脸
防汛,就是要和隐患“对着干”
港区使命
开放的港区赢得转型期待
港区文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