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安地区传统聚落空间防御研究
——以万谷城村为例

2020-11-26 08:48杨文斌王雯悦赵宏宇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防御性庙宇村落

杨文斌 ,刘 莉 ,王雯悦 ,赵宏宇

(1.河北工程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0;2.邯郸市建筑物理环境与地域建筑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 邯郸 056000)

0 引言

传统聚落一直以来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领域中的瑰宝,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璀璨生辉.然而随着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传统聚落数量在不断锐减,尚存的传统聚落亦大量被破坏.关于聚落的防御性一直以来都有谈及,但是大多学者更关注如碉楼一类具有鲜明防御特色的聚落,对于普通传统聚落的防御研究甚少.防御性作为一项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聚落的性格,无论是对于实在性的防御运作还是精神性的心理安慰,集聚状态无疑总要比独居状态更具安全性,这是集居形态的聚落固有的基本品质[1].

“聚落”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人聚居的地方以及村落,传统则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而传统聚落即为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具有丰富历史底蕴并具有特点的村落.关于聚落的防御性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通过对北方防御性建筑空间的研究,提出“防御性聚落”的概念,揭示空间形态内涵及特点,且通过对各种防御性聚落的对比分析,建立“传统防御性聚落”基本的框架,并将“精神防卫”的概念引入堡寨聚落防御体系[1-3];南方地区亦有对广府民居进行研究,归纳出广府民系聚落与建筑的防御体系,并且将南北的防御性聚落作对比,研究两者的异同[4,5];还有对村落防御空间系统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村落的防御空间特征[6].我国历史上祸乱不断,人民为了更好生存而纷纷四散,因此在冀南地区的山区深处分散着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聚落.而传统聚落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常会有土匪对聚落进行掠夺,因此每个聚落都有一些防御机制.人们常常能够从聚落选址规划、组织布局以及住户宅居中体验到其层级递进的防御机能[1].笔者以武安万谷城村为研究对象,研究并探讨传统聚落中所具有的空间防御特点.

1 万谷城村概况

武安市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晋、冀二省交界地带,东与沙河市、邯郸市、永年区相邻,南与峰峰矿区、磁县相依,西与涉县相接,北与沙河市相连.万谷城村则坐落在管陶乡西部的纱帽山下,是一座具有明清建筑沿袭至今并保存较为完好的村庄.

万谷城村的建村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初期,据《武安县志》记录,村中居民最初由柏林村迁至万谷城村南面的南坡上.相传在600多年前,由于兄弟多而地少、食不果腹,郭家老六(真名已无从可知)便携家人另寻地点至此,随后迁至今万谷城村位置,以其为始繁衍而出如今的万谷城村.

2 传统聚落的物质防御

由于万谷城村地理位置与山西较近,因此常有山西土匪对聚落进行掠夺.如村西侧的明代所修建的长城实质并非为了防御外寇,而是为了防御来自山西方向的土匪或者蟊贼,可知聚落的物质防御尤其重要.

2.1 宏观防御——天然防御性选址

我国风水观念上“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村落选址原则在万谷城中可完整体现出来,“负阴抱阳”要求基址坐北朝南,背后有山作为村落的屏障. 洺万谷城村四面环山,村前流经西 河,且仅通一条县级环山道路,其余部分被群山环抱.而万谷城村则坐落在这得天独厚的天然防御环境之中,凭借高低起伏的地势和卓越的地理位置而形成一种整体性防御氛围.

村落南衔南坡与捞饭山,北傍纱帽山,西并凤凰台,形成一个椭圆的形状(图1).南面的捞饭山作为进村的首经之地,山势险峻、峭壁高耸,使人尚未踏入便产生一种敬畏之心;北面的纱帽山与村庄相接,同样险拔的山势将万谷城村环抱,使得万谷城村以山为屏障,易守难攻.万谷城村对地理选址环境的自然防御运用是其村落防御的基础.

2.2 中观防御——街巷组织布局

万谷城村内整体布局中主要可以看到3条较为清晰明显的东西横向道路及若干的短道小巷(图1).老村区域大多为“丁”字型巷道,“十”字型巷道基本在新村区域.村中的最早的核心区域是郭家大院一带,许多的街巷布局是以郭家大院为中心放射而出(图2).村庄的街巷整体上来看,虽像井字形路网一般排网布局,但是细看却并非如井字形道路布局般有序,亦不如普通的环形道路般内外有规律,而是由许多不规则的急转小路、不规则宽度小路等组合形成(图3).方向突然的骤变以及小路突然的缩窄极易导致初次踏入村庄的外来人在其中迷失方向.

山区深处的传统聚落由于受地理影响,往往都有高差,万谷城村的高差通过铺设青石梯级解决,梯级踏面宽敞厚实,若作日常行走,坡度尚且适宜;倘若侵入者入侵村庄,坡度的高差会消耗他们在进攻时的体力,这一点尤其在郭家大院内部道路中可体现出来(图4).

2.3 微观防御——建筑院落

图1 万谷城村整体布局

图2 万谷城村街巷布局

图3 不规则小路

图4 郭家大院内部道路

万谷城村的居住建筑基本为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及冀南地区两甩袖,村里以郭家大院为核心的传统建筑为四合院.在屋顶形式上,保存尚好的院落中大部分正房与东厢房为硬山式屋顶,西厢房与倒座房则为平屋顶.平屋顶的作用不仅可以曝晒粮食,还具有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具体表现为:由于村庄地势南低北高,建筑错落有致,踏上平屋顶不仅可俯瞰全村,亦可在有入侵者的时候到平屋顶进行高处突袭与反击.且户与户之间距离不远,甚至在作战时候可以在平屋顶上相互来回走动,形成一个防御组团.且郭家大院中13个院落院院相连,在东西两侧大院之间有门互通,一旦有入侵者入侵,村民可以通过院落相互作战进行反击,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防御.部分房屋有地下暗道,与地面上的街巷网络一起构成三维立体防御系统[2].一旦出现无法掌控的情况,可以进入地下暗道.

万谷城村的传统建筑,其建筑外墙都非常高.其中郭家大院外墙的墙高可高达5 m,且外表皮光滑,为土石结构.除栓马石的位置外没有凹凸可供攀爬的位置,使居住其内者享有安全感,入侵者在面对光滑的外墙时也难以翻越.

3 传统聚落的精神防御

除却物质性的防御,传统聚落中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防御措施,便为精神防御.精神防御这一概念是与物质防御相对而言,更多是起到精神上的寄托作用.在努力满足温饱条件的同时,村民也重视精神上的补给.万谷城村的精神防御主要体现在精神依赖、庙宇建筑、装饰构件等几方面,其不仅尝试通过对入侵者施加精神上的压力和暗示,以及结合地理位置上凝聚的防御氛围使入侵者惊慌失措,同时力求使得村民生活倍感安心.

3.1 精神依赖

图5 万谷城村新旧村划分

万谷城村没有主流宗教思想,但是存在不少庙宇供奉不一样的神明.庙宇主要集中在旧村区域(图5),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郭家大院门前同一轴线上的五龙神阁与奶奶庙.村东侧有五圣庙、送神奶奶庙与关帝庙,西北侧有龙王庙与药王庙.除却这些庙宇建筑,村里还有许多角落遍布着体积小巧的五道庙与仙家庙.离村庄往西约2 km还有一个岳飞庙.村庄逢初一十五和节日,都会有村民到庙宇进行祭拜.偌小的村落包含众多的庙宇,体现出村落包含着多种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浓厚的精神防御;亦体现出村民对神明的崇敬,因神明的存在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村民在精神上的依赖需求,提升村民的安全感,从而构建聚落的精神防御主要体系.

如清代所建的五龙神阁的石碑记载:“先人以感龙神之威灵以祈神灵佑此一方民众望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遂供奉五龙爷黄龙爷于阁楼……”,以此可见村民将平安的祈求摆在首位;又如清乾隆五十九年所甦慇建的龙王庙的石碑所载:“盖开神有雨泽之恩以 民生民以庙宇 承其祀典”,是彰显村民修建庙宇供奉龙王以感恩龙王佑其雨水.

3.2 庙宇建筑

从图5庙宇分布图中可看出,在村庄里,尤其在老村部分,分布着大量的庙宇建筑,与居住建筑恰当融合在一起.除了大型的公共庙宇建筑,万谷城村中也存有很多小型的庙宇,如仙家庙与五道庙(图6,图7).据村中老人讲述,元朝时期村民由于受蒙古族的控制,后蒙古人被推翻,村中汉人将蒙古人杀害,其后害怕蒙古人阴魂不散,因此建仙家庙来镇压蒙古人.虽然仙家庙来由已无史料进行考究,但是从村民口口相述中亦可得知仙家庙的存在是佑村庄的一方平静安定,以及村民在精神上的一种寄托.这些都是当时村民在战乱时期为求强烈的安全心理于精神层面上的一定表达,突出传统聚落在精神上的防御性特征.仙家庙较为小巧,且位置也较为隐蔽,不如寺庙般在明显的位置,通常会在小路的拐角之处或者在小路的尽头出现.而五道庙据村民讲述供奉着一个抓偷懒不干活村民的神明.

3.3 装饰构件

除了村里遍布众多的公共庙宇建筑,还有一种叫庙不是庙,却存在于村里百姓家家户户中的天地庙.若说村中庙宇是逢年过节才前往参拜的,那天地庙则是每天都会供奉香火,以示对天地的崇拜敬畏以及彰显出祈求被保护的求稳心态.

图6 仙家庙

图7 五道庙

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天地庙一般在正房大门的右侧,与正房方位一致,多为坐北朝南.天地庙外形呈矩形,高约70 cm,宽约45 cm,在上方还设置了微挑出檐,更体现出村民对天地庙的重视.其颜色和建筑材料与建筑外墙一致,并无突出跳跃之感.村中新建民居大多并非像传统建筑一般在建设之初预留出天地庙的位置,但是村民都会用木头打造一个与传统天地庙大小进深相仿的天地庙,放在正房大门右侧窗户之上或者悬挂在墙壁之上.可以看出,时至今日天地庙依旧在村民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图8).

图8 天地庙

除了这些建筑,还有一些装饰性的构件也显示出精神上的防御.如建筑屋顶的屋脊、建筑大门上的两边墀头、入门处的影壁等上面都有精美的雕饰图案,这些图案并非随意雕刻,皆有深层的寓意,如雕刻龙凤呈祥的影壁、雕刻暗喻福气的蝙蝠的墀头等.这些构件上的装饰也可以看出村民在精神上进行的一种心理暗示,体现了村民对家庭和睦、平安生活的美好期许,以及彰显出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寄托,这些精致的建筑局部构件极大地丰富了万谷城村的精神防御体系.

4 结语

传统聚落的防御系统往往是由实质性的物理防御与虚拟性的精神防御组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物理防御给人带来一种实质性的外在保护,能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安全焦虑有所缓解;而精神防御则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宇宙观的体现,是敬畏天地寻求庇护的一种祈求安稳的心态,两者结合使得传统聚落的防御有着更深层的表现.传统聚落的营造与发展离不开聚落的防御体系发展,而这样的防御体系亦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与参考意义,丰富了冀南地区的传统聚落防御体系.同时也警示应该对传统聚落重视并尽可能加以保护,使这样宝贵的资源得以保留并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防御性庙宇村落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中国国旅:加关税背景下“防御性”凸显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基于印象管理理论分析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浅析雷州古民居防御性特征
浅析防御性驾驶技术要点
承德避暑山庄及外部庙宇防雷设计实践与探索
“澳门历史城区”的中式庙宇与民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