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地区贫困村经济转型与重构研究
--以礼县义堤村为例

2020-11-27 01:31毛奋俭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10期
关键词:礼县贫困村贫困户

毛奋俭

(文县梨坪镇政府,甘肃 文县 746402)

陇南地区处于西秦巴山区,境内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错,气候垂直分布,地域差异明显。由于土地面积数量少,碎块化的程度高,交通不便,导致该地区成为全国的深度贫困地区,区域内高寒阴湿区的贫困村贫困程度大,许多贫困村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并未解体,许多贫困村几乎没有现代农业产业。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本文选取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义堤村作为案例,分析自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实施以来的贫困村经济转型与重构问题,试图为该地区贫困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 义堤村的当前经济发展现状

1.1 义堤村的基本情况

义堤村是礼县的深度贫困村,辖3个自然村,88户,人口371人,其中男171人,女200人;全村现有党员6人,劳动力289人,农村低保户28户、97人。现有耕地面积1743亩,人均耕地4.3亩,种植业以大黄、蚕豆、洋芋为主,畜牧业以饲养黄牛为主。该村海拔2200~2500m,年平均降雨量630mm,气温13.5°C,无霜期160天,属于高寒阴湿林缘区。由于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滞后,自然灾害多发,文化教育条件差,贫困人口素质低,贫困状况较突出。2013年底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210人,贫困发生率56.45%。近年来,通过各级部门的大力帮扶,村内基础设施明显改观,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种养产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8年底,全村已脱贫35户172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2%;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1.94%,实现了整村脱贫。

1.2 义堤村的经济形态分析

2015年精准扶贫实施以前,义堤村还是传统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生产的产品主要供自己家庭消费。由于地处高寒阴湿区,种植的粮食作物只有马铃薯和蚕豆,2019年全村种植马铃薯240亩、蚕豆240亩,主要供家庭人口食用和牲畜的饲料;种植的经济作物主要有大黄,2019年全村种植大黄200亩,作为商品卖出。全年种植业总产值144.8万元。养殖业主要有黄牛,养殖模式都是农户各家放养,2019年全村养殖黄牛174头,全年养殖业总产值199.2万元。从义堤村2015年以前的经济状况分析,陇南地区贫困村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很大的成分,经济形态基本属于半自然经济半商品经济。

2 陇南地区贫困村经济转型的动因

2.1 交通条件的改变,促进了贫困村经济的转型

陇南地区长期以来交通条件十分落后,尤其是滞后的对外交通成为制约本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1]。进入21世纪,陇南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武罐高速、成武高速、十天高速相继建成通车。兰渝铁路打通南下重庆、成都,北上兰州的黄金运输通道。成县机场建成通航,结束了陇南没有航空运输业的历史。公路建设提级升等,形成了服务城乡的公路网。交通条件的改变,降低了该地区贫困村农产品销售的成本,快捷的物流业也推动了村民网上购物,流动式蔬菜水果摊开始在贫困村出现,极大方便了村民生活。促进了该地区贫困村农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2.2 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了贫困村经济的转型

近年来,陇南各地立足本地土地数量少、气候温润、水资源丰富等实际,适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广经济作物,花椒、油橄榄、茶叶、核桃、苹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并不断打造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农特产品的出口贸易逐年呈上升趋势。由于产业化本身所具备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贫困村积极调整种养结构,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率。

2.3 精准扶贫的实施,推动了贫困村经济的转型

以义堤村为例,该村由陇南市农业农村局对口帮扶,主要帮扶措施有四:一是发展生态肉牛养殖。成立礼县永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肉牛生态养殖场1处,引进夏洛莱、秦川牛、西门达尔等优质种牛8头、饲养基础母牛15头,改良本地黄牛品种,采取合作社统一管理和农户散养的经营方式。二是依法流转闲置土地。成立义堤富民中药材产业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依法流转农户闲置土地346亩,集中连片发展大黄、纹党产业,每亩租金100~200元。吸纳贫困群众参与药材田间管理,每年发放务工收入3.2万元,带动贫困户稳步脱贫。三是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成立礼县金土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由该社投入10万元,购置雷沃604型拖拉机及配套机耕具2台(套),为本村和相邻村合作社、农户开展农业机耕化服务,既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升了耕地质量,又解放了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忙不返乡,破解了“谁来种地”的问题。四是产业资金配股分红。义堤村委会入股礼县金鸡产业项目11.4万元,每年村委会(村集体)分红5000元。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产业扶持资金26万元,分别配股礼县永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21万元、金土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5万元,年度户均分红800元,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合作社带贫机制。通过帮扶措施的落实,该村现代农业产业的雏形开始萌芽,有力地推动该贫困村经济的转型。

3 陇南地区贫困村经济重构的路径选择

随着日新月异的交通变化,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扶贫措施的全面落实,已义堤村为例,陇南地区贫困村原本半自然经济半商品经济的形态已经发生转型,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需要,该地区贫困村的经济形态和结构应当重构,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本文试图分析以下几点:

3.1 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推进贫困村三产深度融合

通过贫困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融汇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化产业发展理念,拓展农业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经营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见图1)。同时,让农业由传统的第一产业扩展到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发展,从而实现传统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新产业链的形成,并在延长已有产业链和新型产业形态形成的过程中实现农业附加值的增加、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民就业岗位增加等一系列三农红利普惠,让更多实惠与利润内留而不是外溢[3]。

3.2 盘活各种生产要素,支持贫困户发展“五小”产业

2019年3月2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支持贫困户发展“五小”产业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贫困户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短平快”增收小产业[4]。由于小产业投入成本低,经营灵活,可以盘活各种生产要素:一是盘活土地资源。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发展蔬菜、瓜果、草莓、花卉苗木、园艺盆景等庭院经济。二是盘活资本要素。利用贫困户闲置房屋和空闲场地,养殖鸡、鸭、鸽、兔、蜜蜂等小家禽(畜),支持林缘地区贫困户在林下围网散养鸡、鸭,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村新(改、扩)建池塘养殖水产品。三是盘活劳动力资源。充分盘活贫困村大量闲置的盲、聋、哑等残疾人劳动力资源,根据每个残疾人身体残疾特点,配合家庭其他成员经营鸡、鸭等小家禽和小水产,增加残疾人的社会获得感。

3.3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保障农业实体经济的重构

近年来,陇南地区贫困村经济受到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业产业化开始起步,相应地农业金融需求也有所增加。以义堤村引进的宕昌县国磊农业公司而言,目前制约该公司在义堤村扩大再生产的困境就在于资金的需求。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农业融资信贷、担保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全力保障该地区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同时,积极衔接和享受农业保险政策,将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所有农业经营主体的种养业全部纳入农业保险范围,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确保当地贫困村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礼县贫困村贫困户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力助“礼县苹果”进京推广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驰援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礼县人大志》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