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脱贫攻坚的“萌”代表

2020-11-27 13:54
江淮法治 2020年18期
关键词:村官贫困户村民

王萌萌(中)鼓励葡萄种植户尝试电商销售。

2013年的夏天,大学毕业的王萌萌来到滁州市定远县蒋集镇,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她上任时,村里都在热议这个“85后”女大学生村官:“我们几十年都没从地里‘抠’出别的东西来,一个黄毛丫头能行?”村民们对这个初来乍到、看似文弱的“大学生村官”信心不足。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7年过去了,如今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十三届全国青联副主席、定远县委委员、西孔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的王萌萌,全心全意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让西孔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落后村”,渐渐成为产业兴旺的“明星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人均收入逐年提升,13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大家不禁都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她也因此获得了“全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安徽省优秀大学生村官标兵”等称号。

发展现代农业引领脱贫攻坚

如何开展扶贫工作?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萌萌将其作为头等大事。只有真正了解村民的实际情况,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有效开展精准扶贫。王萌萌稍有空闲,便带着本子走门串户,来到田间地头,走进村民家中,宣讲扶贫政策,听听村民的心声,将村民的意见、建议和困难一条条记录下来,再一条条帮大家排忧解难。7年来,6本厚厚的笔记不仅是她的工作纪实,更是她奋战在脱贫攻坚之路的深深足迹。

在王萌萌刚到西孔村,把实现村富民强的目标说出来后,村民们普遍持怀疑态度——一个刚毕业的“小丫头”能让耕种多年的土地产生更多效益?“只有让大家吃下‘定心丸’,大家才会跟着干。”面对现实,王萌萌深知“口说无凭不如先试先行。”而村里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农田。于是她作出一个大胆决定——2013年8月,她贷款近20万元,创立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基地,建设草莓园。这也是定远县第一个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基地。

然而,事情没那么顺利,秧苗种下后一周内死掉一半,凭空损失10万元。“你的钱也来自父母血汗钱,可不能这样败家啊!”面对前来帮忙的乡亲劝说,以及更加怀疑的眼光,王萌萌把泪咽在肚里。查清秧苗死掉的原因是运输途中气温太高所导致,遂连忙补种,并边干边学。年底,红灿灿、亮晶晶的草莓终于上市。

有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村民纷纷前来参观咨询。王萌萌看见大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兴趣被激发,便趁热打铁,创立皖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35户,发展种养循环经济,实现了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带动贫困户逐渐脱贫致富。同时,还为当地提供100多个工作岗位,切实解决了本地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

“我们的创业基地既是生产基地,也是服务基地。”王萌萌把目光延伸到全镇、全县等更广阔的农村。她牢记自己第一次销售草莓时“质优却价低”的教训,通过改善包装、打造品牌等方法,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收益。她牵头建成农产品服务体系示范推广园,做活市场,增强辐射,逐步引领壮大了皖圩草莓、东大岗水蜜桃等一批特色产业。同时,带动周边乡镇陆续建起西瓜园、枣园等,占地达5000多亩。如今,西孔村已形成“一年四季有花开,一年四季有果熟”的现代化产业村。王萌萌最近又将目光聚焦在乡村旅游业上,准备为下一阶段的产业升级再添力量。

扶贫车间带动群众奔小康

2018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开局之年,身处农村“一线”的王萌萌在当年3月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就针对扶贫车间中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完善就业扶贫中加快建立扶贫车间(驿站)的建议”。建议中指出,就业扶贫车间(驿站)还存在建设速度慢、站点少、不够用等多种情况,远远满足不了贫困户的需求。鉴于此,建议加快扶贫车间建立的数量和质量,吸纳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这样既能实现早日脱贫,又能发展农村经济,还能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其实,在建议提出前的2017年5月,王萌萌就在西孔村建成吴圩镇第一个扶贫就业驿站,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提高质量,让扶贫就业驿站发展壮大,惠及更多贫困群众。该扶贫就业驿站累计吸纳贫困户65户97人就业,目前均已实现脱贫。

65岁的西孔村村民金家群至今还记得初见王萌萌的景象:“看着瘦瘦小小、白白净净,以为是来农村镀金的大学生,不太信任她。”令他没想到的是,在自己家庭最困难之际,王萌萌主动上门找到他,邀请他到自己创业基地的扶贫车间上班。“那会儿家里想吃块肉都难,多亏解决了就业,家里的日子才越过越好。”金家群的老伴王邦云谈起过往的生活,也很感慨:“家中除老两口之外,还有儿子、儿媳、两个孙子。虽然有4个劳动力,因田地少,收入也少,此外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两个小孩子要上学,家里生活很困难。在王萌萌帮助下,现在4个劳动力全部上了班,再加上种田、养鸡养鸭收入等,我家早已脱贫,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西孔村村民唐世华曾经患病,病愈后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王萌萌伸来援助之手,安排他到扶贫驿站上班,做些“轻松活”,一个月工资有一千多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推广农业技术为脱贫助力

王萌萌发现,农民群众缺少现代农业技术,是制约其脱贫致富的因素之一。对此,她充分整合资源,采取村远程站点视频教学、邀请专家授课、联合企业观摩等方式,提升贫困户技能水平。今年6月和7月,王萌萌举办了两次种养殖技术培训班,给发展产业的贫困户送技术。而自2016年7月起,她就在创业示范基地免费举办“马铃薯水稻绿色轮作双千工程”培训班,培训500余人次,引导贫困户种植马铃薯1600余亩,实现亩均增收2000余元。7年来,王萌萌共组织举办技术推广活动50余场次,培训人员4000多人次。

说起技术培训,王萌萌帮扶的西孔村村民王风和汪婷夫妇受益很深。他俩都是“90后”年轻人,在3年前尝试稻虾养殖,本想靠此脱贫致富,“但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就是一张白纸,什么也不会,投放的虾苗基本死完了。”汪婷说。

王萌萌对于因不懂技术而造成农业损失有着切身体会,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赶紧联系做养殖的朋友们,人托人寻找稻虾共养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连夜拍照上传请教,最终找到解决办法。“要做好现代农业,就要学好农业技术。要想养得好,就要知道怎么养。我家现在一年养小龙虾的收入有好几万元。”汪婷说:“这样还不用外出务工,能够在家照顾孩子、老人,特别好!”

让农民群众充分利用“互联网+”,转变传统思想,是技术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2020年,王萌萌在村里举办一期“村播”培训班,搭着直播的顺风车,巩固脱贫成果。在蒋集镇胜华葡萄园种植葡萄的熊权胜,以前就热衷于玩抖音、看直播。“记得王萌萌第一次给我打电话,让我用电商形式销售葡萄,我压根不感兴趣,把电话挂了。”熊权胜说:“后来她反复劝我看一看、学一学,我便抱着瞧瞧看的心态去培训班学习。现在通过网络的帮助,前来园里采摘葡萄的游客翻倍。通过电商销售的收入,已经占葡萄园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技术之外,项目、销路也是产业扶贫的关键。”在实践中,王萌萌针对“缺项目”问题,结合西孔村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选定有潜力、稳增收的产业项目,并率先示范,让群众看得见效益,增强信心。针对“缺销路”问题,紧扣市场需求,为贫困户提供“育、繁、推”一体化的农业服务;提供有机肥、代育种苗、代耕、代保管等服务,有效解决贫困户农作物的生产销售问题。王萌萌信心满满地说:“我要用先进理念改变老百姓传统观念,提升产业扶贫效果,帮助贫困户走出贫困。”

善总结勤思考履职有活力

在乡村振兴中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支持返乡创业人员融资需求……王萌萌不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经常围绕一些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建议。

王萌萌(右)走访所帮扶的吴圩镇西孔村村民,察看其稻虾养殖情况。

“促进农业发展要多种方法并用,当下已是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而农民群众对‘互联网+农业’知晓少、运用少。”王萌萌在2019年3月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关于用大数据和电商直播等方式发展现代化数字农业的建议”。对于该建议,农业农村部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的智能化应用,探索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新模式新做法,为数字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好支撑。

今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王萌萌提出建立数字乡村的建议。她说,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驱车400余公里回到西孔村,投入到紧张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从蹲点值守、入户走访、统计信息来看,工作效率低,也容易出错。疫情也导致农产品很难外运、销售。许多地方通过网络直播方式来卖货,的确也起到作用。我就此提出建立数字乡村的建议,让农产品插上数字的翅膀,能够销售得更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此外也能帮助村干部提高工作效率。”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路上,王萌萌用自己的担当和作为展现了青年人自力更生、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别样的精彩人生!

猜你喜欢
村官贫困户村民
唱村官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