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笔记三章

2020-11-28 07:16张凭栏
湘潮(上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亲家圆圆儿媳

★张凭栏

亲人“分家”

今年的春节,相比往年尤为特殊。

儿媳圆圆大年初一就要去上班。临出门前,她用商量的语气对我说:“妈,新冠肺炎疫情一天比一天严峻。我天天在防疫一线,和你们暂时分开一段日子吧。您和爸爸回绿景小区去,让晗晗、泓宇和他爸去孩子外婆家吧。”

一向言语不多的儿媳在大年初一忽然提出“分家”,让我一下子懵了:目前形势没那么紧张吧?这样把一家三代六口人分三处居住是不是太不合适?而且,我们怎么能在这非常时期去麻烦亲家呢?

圆圆还站在门外的电梯口,瞧见我一脸的矛盾,一边按着电梯键,一边对我说:“妈,你不知道,武汉的疫情在蔓延,而返乡回家的学生、乡友他们不知道啊!我和同事们从去年腊月二十四已串家走户排查了一周。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拜托您一定要安排妥当。”

“好,我和你爸马上行动。你自己戴好口罩,照顾好自己。”面对一脸焦急的儿媳,我含泪应下。

圆圆走后不久,我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是亲家打过来的。亲家说:“圆圆已经和我们说了,我和圆圆妈比你们两老小几岁,住处人口没有你们小区密集,就让孩子在我们家待一段时间吧!”面对着亲家的一番真情,我连声说着“谢谢”。

赶紧整理好孩子们的日常用品,我便和老公一起送他们去亲家所在的新区马鞍村。一路上,只见偌大的县城,少了往日春节的诗意与喧闹,宽敞的马路上见不到几辆车子,稀少的行人都用口罩紧捂着面部,那匆匆的步伐透露出形势的严峻。

送完两个孙儿,我们回到了绿景小区。小区大门口,社区和物业工作人员正在测量出入者的体温,并逐一登记。在这场可怕的疫情面前,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统一部署、阻击新冠肺炎病毒蔓延的果断与神速;看到了一个个为了确保大家的生命安全,不顾自身安危,昼夜奋战在抗疫前线的“最美逆行者”:年迈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一直战斗在疫情最危险的前沿;一列列子弟兵整装出发,直奔武汉,续写着最可爱的人的篇章;全国各地的白衣战士来不及向年迈的父母告别,来不及抱一抱自己的小孩,匆匆赶往集合点,驰援武汉……

从电视新闻里看到这一切,我含泪写下:真想把自己/变成树的模样/展枝发芽/吐出清香/为患病的你们/送去缕缕芬芳……

儿媳也是“最美逆行者”之一。这一段时间,她将要独自照顾自己了。离开儿子家前,我把洗好的蔬菜、水果放在竹篓里,然后打开客厅窗户,在桌上留下一张小卡片:“圆圆,初一出行大吉,工作时,别忘了戴口罩。非常时期,一定好好照顾自己。妈妈 即日留。”

元宵节的等待

在“分家”居住的那段日子,我们约好在元宵节时一家人一起吃元宵。有了这天的期盼,日子在清静中多了一份期待。

宅在家中的日子,我和爱人每天坐在电视机前,时刻关注着疫情的进展。新增、确诊、观察、治愈、死亡,像一声声重锤敲打在我的心上。谁都不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而那些冒着生命危险的工作人员,在和时间赛跑,用生命拯救生命。看到连续作战、困累已极的白衣天使们靠在墙角边、躺在地上和衣而睡的情景,我的心弦被拨动,眼泪情不自禁流了下来!却又想起了在社区排查疫情的儿媳,这孩子在非常时期的担当与表现让我自豪。

疫情无情人有情,大家都争相为防疫做贡献。我们小区住着几百户人家,每天面对上门登记的工作人员和防疫要求,家家户户都积极配合,整个小区的防疫工作井然有序。楼下的刘奶奶出行不便,她的家门口,总有邻居大嫂和老哥们送来的新鲜蔬菜。在这场疫情面前,邻里之间的和睦与相互关爱,特别温暖人心。

正月十四的傍晚时分,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小区各楼栋的窗口亮起了一盏一盏的灯,家家户户的厨房里传出锅碗瓢盆相互碰撞的声音,热气腾腾的糯米酒、清香的肉丸、红烧的猪蹄……飘来阵阵诱人的香味。我忽然记起,明天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是我们一家人约定团圆的日子,我能把孩子们接回家来吗?

元宵节这天,我忙乎了整整一个上午。满满的一桌子菜,都是我的杰作。这个春节,一直战斗在防疫前线的儿媳吃方便面的时候太多了,我想好好犒劳犒劳她。手机铃声响了,是儿媳圆圆的电话。“妈妈,县城的疑似病例还在增加,我还要做好排查工作,不能来陪您和爸过元宵节了,请二老原谅。”

“好的,孩子,妈能理解。别忘了,今天下班后,我们一家人在微信里群聊,我好想你们啊!”尽管儿媳的电话让我的期待落了空,但我看到了80后、90后的成长。他们甘愿付出,勇于担责,我应该高兴啊!我合上双手,从心底里为这孩子的幸福平安祈祷;为不幸的新冠肺炎患者祈祷;为那些用自己的生命去拯救他人生命的最美逆行者们祈祷。此时,小区的上空传来了《明月千里寄相思》的小提琴声。这悠扬的琴声,带着祈祷,带着祝愿,愿疫情早日过去,愿英雄们平安回家。我们,都在期待着疫情拐点的早日到来。

信念的力量

元宵节过后,天气渐渐放晴,春天的阳光暖暖地照在小区的庭院和树木上。清早,我听到窗外有小鸟的叫声,虽不知道它们在叫些啥,但这些可爱的小鸟拍着翅膀飞到我的窗口时,我似乎感觉到了这些小精灵给我带来的是春天的佳音。

“嘟嘟。”手机传来微信新消息的提示音,我赶快打开微信,是高中时代的老师定炳先生发来的:“国家有难,咱不添乱,坐在家里,就是贡献,亲戚不走,来年还有,朋友不聚,回头再叙,互不传染,坚持几日,利国利民,确保平安。”

阅读着老师的微信,我的眼角涌出热乎乎的泪。宅在家中的日子,我比平时更懂血浓于水的深刻内涵。它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词语,而是一种精神,让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

我把昨晚从电视屏幕上拍摄的那个截图发给老师,那是一个1998年出生的护士,在支援武汉的日子里,她不但悉心护理患者,更多的是给他们以生命的信心和力量。这个可爱的小女孩才20出头,当记者采访的镜头对准她时,她眼睛一亮——一线的记者联系到了她爸。这一刻,对于守护在一线的护士来说,是多幸福啊!她记下了爸爸流着泪对着镜头重复的那一句话:“武汉加油,孩子加油!”这位女护士叫朱海秀,她告诉记者,长这么大,第一次看见父亲掉泪。

宅在家中的日子,虽简单得只有一日三餐的事情,但我却时刻能从电视、手机微信中获得正能量的声音。我看到每一个国人都参与到抗击疫情的行动中,我听到北京传来的声音:“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全国一盘棋!党中央的统一指挥,让每一个宅在家中的公民都充满信心,充满力量。因为每时每刻我们都能从电视屏幕上看到那些比亲人更亲的子弟兵,看到白衣天使的担当与作为,看到志愿者奔走在疫区的脚步,这些涓涓的爱心细流,汇在一起就成为中华民族的大爱之河!成就了全国一盘棋共同抗疫的大格局。

又是一个明媚的早晨,儿子给他爸打来电话:“这个周末,我们顺利通过了第二个新冠肺炎潜伏期的排查,我和圆圆带着孩子们回家看望你们。”

“好啊!好啊!”老公高兴得说不出其他什么,只会一个劲儿地连声叫好。

是啊,一家人分开快一个月了,等孩子们回来后,我们一家人和和美美地聚在一起,那画面一定很美、很美……我想,我的亲人们和我一样,一定有着同样的信念:再坚持一段时间,到时我们走出家门,相逢在绿意盎然的春天。

猜你喜欢
亲家圆圆儿媳
圆圆
儿子儿媳秀恩爱
Across the Style of Culture
“儿子儿媳秀恩爱”等十二则
亲家如同自家
永远的亲家
婆婆应该明白
蘑菇圆圆
荷叶圆圆
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