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的前世今生

2020-11-28 21:25刘静编辑苏二
科学生活 2020年11期
关键词:收膏膏剂膏药

文/刘静 编辑/苏二

膏方也叫膏剂,也被称为“膏滋”“煎膏”等。“膏”是一种剂型,中医的传统剂型除了汤剂以外,还有膏、丹、丸、散等,膏就是其中的一种。那为什么称“膏”呢?膏在古文中有非常多的含义,油脂(主要是动物油脂)称为膏,凝而不固的形态称为膏(膏状物),甘美滑腴口味的称为膏,精华的物质称为膏,滋润的物质也称为膏(《广雅·释言》:“膏,泽也”;《集韵·号韵》:“膏,润也”)。

膏剂的运用经历了从外用到内服的变迁,已经有超过2 000年的历史了。以动物脂肪为基质的膏状物多为外用膏剂;甘美的、滋润的、充满精华物质的膏状物多为内服膏剂。

膏剂最早是外用的,先秦时期就有相关描述,《诗经》中写到:“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说明膏剂已经被女性用于美容了,《山海经》中也记载羊脂类药物涂擦皮肤防治皲裂,《黄帝内经》中的豕膏、马膏,就是用猪油、马油等动物脂肪做成药,涂抹于体表治病。此后,外用膏剂的制剂、成分、用途不断在改进,广泛用于皮肤科、外科和骨伤科,不少外用膏剂沿用至今,我们常说的狗皮膏药就是一种外用膏剂。

内服膏剂晚于外用膏剂,但也可追溯到汉代,常以“膏”“煎”命名,如《武威汉简》中的百病膏药方、千金膏药方、富人膏药方等,《金匮要略》中的大乌头煎等,都是用于治病内服膏剂。药物做成膏剂,保存的时间比汤剂长很多,药性稳定,口味也好,体积小,服用时又无需煎煮,携带和服用更方便,所以在临床上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到了明清时代,内服膏剂逐渐定型,采用“某某膏”的方式命名,制作方法分为浸泡、煎煮、去渣、浓缩、收膏、盛装等程序。上至宫廷御用下至民间,纷纷用中医膏方滋补养生,膏方趋于完善和成熟。

现在我们常说的膏方是内服膏剂,选择单味药或多味药配合组成方剂,并将方中的中药饮片经多次煎煮,滤汁去渣,加热浓缩,再加入辅料收膏,如冰糖或蜂蜜以及动物胶(如阿胶、鳖甲胶、鹿角胶、龟板胶等)等,制成的一种比较稠厚的半流质或半固体的制剂。单味药,如益母草膏等;多味药,如川贝枇杷膏等,也包括冬令膏方。

一般来说,冬令膏方主要由饮片、胶类及糖类组成。饮片起主要治疗作用,根据辨证施治,由20—50味中药组成,其中昂贵的、用量少的药物称为贵细药材或细料药。胶类常用的是阿胶、鳖甲胶、鹿角胶、龟板胶等,一方面供制作过程中收膏用,另一方面具有滋补作用。糖类主要为了改善口感,常用饴糖、蜂蜜、麦芽糖等,也可以帮助收膏,糖尿病患者可以用代糖(如木糖醇)来取代以上糖类。膏方还有素膏和荤膏的区别,所谓素膏是指用糖类收膏,不含阿胶等动物胶;荤膏则除了糖类外,还用了动物胶收膏。

医院和中药店近年来纷纷开设膏方门诊,医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开具膏方,一人一方,更具针对性。

猜你喜欢
收膏膏剂膏药
《本草纲目》蜜膏方撷萃
清热消食化痰蜜茶膏
夏日疖肿食蜜膏
小膏药,大学问
注意细节用膏药
豨桐凝胶膏剂基质处方的优化及其体外释放度
祖传膏药批发
麝香膏药的味道
中药油膏剂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临床研究
糖尿病足溃疡中药油膏剂研制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