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工视角的生态旅游型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2020-11-28 12:34边赟祺范雨超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会工作模式

边赟祺 范雨超

基金项目:2017年丽水市社科研究课题(项目编号:LC201714);2017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7R431013)研究成果。

摘 要:随着我国传统家庭逐渐小型化和核心化、老龄化节奏加快,居家养老模式可以有效顾及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目前未富先老的国情。本文通过对居家养老服务现状的梳理,了解制约当前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因素,并从社会资本参与、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公众积极有效关注、高校培育社工人才、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社工有效介入等六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居家养老;模式;社会工作

自从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龄化问题在最近的二十年中日益严重,据预测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我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国家行列,并呈现出独特的老龄化特征。目前,第一代婴儿潮人口全部步入深度老年人行列,第二代婴儿潮也迈入老年人行列,由于这两批婴儿潮出生人口总量大,平均寿命长。伴随着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老龄化速度会进一步加快,由于现代家庭以核心家庭构成为主,家庭小型化程度高,我国目前还未实现全面小康,从经济指标上看,未富先老问题十分突出。

一、目前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

我国养老机构整体上床位不足,国家在养老院建设上投资不多,民营养老机构价格贵,管理理念落后,床位入住率低。针对目前我国老龄化的现实,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老年人在自己家庭居住,由社区协助家庭为居家老人提供医疗护理、生活照护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由于近几年核心家庭的大量涌现减弱了家庭养老供给。小型化和核心化家庭成为家庭主要结构形式,联合家庭逐渐减少。养老主体由家庭为主被迫逐渐向社会化过渡。

经过调查,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层次较低,仅仅关注物质方面的需求较多,而对精神慰藉方面重视不够。二是社区养老基础设施普遍比较差,规模小,档次低,硬件配套不健全,资金短缺,筹资渠道单一。三是服务供给主体单一,仅仅依靠社区,政府主导作用不明显,由于法律不健全,企业出于稳定盈利目的,参与养老事业积极性不高。缺少社会资本参与、政府主导缺位的居家养老服务能够提供的特色服务屈指可数。居家养老整体档次较低,资源整合能力较弱,差异化和特色化服务较少。政府相应监督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管,服务质量好坏没有任何反馈督导机制。四是老年人自身参与不足,对居家养老服务认知不多,认可度不高。老年人的参与度低,导致自我效能感不足,成就感低。宣传力度不足,宣传效果不强,老年人群体及其家属对居家养老认识不到位。五是关于养老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不健全。特别是事关民生,却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民营资本积极性不高,政策执行方面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强。六是缺乏专业化的护理人员、培训力度不大、社工专业人员缺乏、服务水平低下。义工和志愿者队伍数量少,志愿者素养低,专业技能不高,专业从事护理社工的技术人员更少。社工学科专业化建设不成熟,社会工作认可度不高,社会上没有专门对口的岗位匹配,高校开设社工专业的不多。

机构运营不善,管理经验不足,信息化程度低下,创新措施不多,创新能力不强,抵御养老市场风险能力明顯不足。七是社区基础服务设施陈旧不堪,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评估机制和监督机构,导致养老产业整体水平不高,服务质量并没有质的提升,老百姓不满意。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中介服务发展慢,相应的法律制定和律所养老服务开展不足,导致养老服务展开的业务门类不多,养老维权难以进行。居家养老从根本上实现了养老所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目前经济发展现实的成本效益为重的原则结合。面对人口老龄化与传统养老方式难以为继的困境,目前我国高质量的公办养老院数量过少,规格设置不当,难以满足当前大规模的养老需求。而“未富先老”的国情,老龄化加速和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现实,都要求我们亟待解决所面对的养老问题。

二、解决目前我国城市居家养老发展的有效对策

居家养老模式符合我国国情,既保留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照顾老年人恋家思念亲人的优势,通过构建多元支持网络,增强了老年人的归属感,也提升了社区内部的凝聚力。加强社会监督能力建设,有效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开源节流筹措资金,降低人均养老成本。加强政府职能的补位,让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代际关系,提升养老资源集中度,增进人与环境和谐互动等。同时要大力健全社会工作激励机制。增进居家养老服务宣传力度。增进全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认识和理解。解决资金与土地资源匮乏的问题。解决人工资源短缺的问题。具体举措如下:

一是针对不同年龄、需求不同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满足其个性化养老需求,分门别类,进行精准施策,如基本养老服务、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婚介服务、设置老年人服务岗位等。[1]

二是充分发挥街道和社区功能,逐步实现服务主体供给的多元化。仅仅依靠社区力量和家庭,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从制度设计方面,还是从人员配置方面,都不能较为完善地应对当前养老产业发展的局面。

三是积极促进社区养老福利设施的现代化、设施安装购置的体系化、设施保管使用的规范化、设施更新换代的标准化。构建和谐、人文、富有活力、幸福满满的多样化社区,避免老年人聚集产生的老气横秋状态。

四是联合政府部门,协同高校大力培养社工专业人才,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渠道,全面放宽人才进入门槛,引入从业资格证制度。无论从高校、社会等渠道,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在岗实习,方可正式上岗提供相应养老服务,为居家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五是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由于最近老龄化的加剧,而国家法律层面的配套养老法律滞后,加之中国传统养老以家庭为依托,导致我国居家养老服务迟迟不能走上正轨,规模化效益体现不出来,难以保障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的标准化规范化,难以促成我国尽快形成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局面,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只要老年人有保证,年轻的儿女才会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

六是健全养老方面的法律法规,整合社会各类养老资源。拓宽养老资金来源渠道,形成多元化养老资金筹措机制。积极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社区养老事业发展,引入养老相关彩票,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七是建立一支高校社工毕业生与义工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准,不断满足养老人群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现在针对丧偶群体,或者有心理问题的老年人,或者生理残缺的人群,对养老服务提出了新的个性化要求,只有坚持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才会提升养老服务的满意度,才会从正面扩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影响,打响社区养老品牌。

尽力开展老年人可以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可以设置时间储蓄银行和道德模范银行,对参与的老年人,计入志愿服务时间,等自己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无偿使用这个时间段,给老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相当于献血一样,志愿服务满多少时长,就可以终生享受无偿养老服务的某个项目。建立“劳务储蓄”制度,构建“以老助老”互助机制。八是加快技术更新,实现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化体系化标准化管理,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程度,提升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成效。

互联网时代,要加强线上处理问题的频率,增强服务成效,急救呼救系统及时安装,展开服务有助于提升养老者的满意度。鉴于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微型化、碎片化、行政化等特征。要注重家庭养老的代际关系和谐,随着老人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别是精神需求愈加强烈。那么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更要注重日常起居、医疗护理、康复训练、膳食、精神关怀,健康体检,文体活动,家政服务等方面。在硬件配套方面,可以設置老年人活动站,老年文化社团,老年大学,老年协会,社区紧急呼救系统。特别是社工专业助人自助的价值观。社会工作价值观强调尊重、自决、助人自助、保守秘密及换位思考原则,有利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快速稳定发展。

《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能力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2]社工工作者充当理念倡导者,充当服务提供者,充当资源整合者。积极提供精神慰藉、情感照料、临终关怀等目前养老发展的短板服务,有效满足差异化服务方面的需求。

社会工作的本质是改良主义,表现为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怀。要重视社区增权,扩大宣传及参与群体,创新服务方式和方法,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专业培训,重视监督评估,多元化主体参与服务,优化社工介入渠道。应该多层次、多主体的服务体系,政府主导,官民互助式。特别是可以建立互联网老人互助小组。加强多渠道宣传、扩展居家养老服务受众人群。充分发挥社区主动积极性。落实资金筹措渠道,加强社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勇于探索老年人需求并创新服务模式。加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效果的追踪评估反馈。以及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培训。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满足具有养老的个性化需求。有效链接各种资源,服务共建美好和谐社区。重视媒体宣传,结合社工专业服务,鼓励社区各个群体积极参与社区老年服务。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家庭小型化成为现实。物质保障服务、家务料理服务、医疗护理服务、维权服务、情绪调试服务、文化娱乐服务、老年婚姻服务、老有所为指导服务、临终关怀服务。事务咨询服务、心理辅导服务、文化娱乐服务、托管服务。马斯洛人的基本需求理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而老年人对紧急呼叫服务项目、医疗保健服务项目、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婚介服务、老年人再就业项目的需求。可以通过进一步拓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渠道。加快我国社区养老人才队伍的建设。制定完善有关法规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健康的养老理念。建立科学的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和完善的评估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俞贺楠.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01):204.

[2]邹建新.生态文明战略下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困境与策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04):81-100.

作者简介:范雨超(1984-),男,浙江省丽水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居家养老社会工作模式
试析金华市社区养老问题
试析金华市社区养老问题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养老政策探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