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益主题歌曲发展现状与思考

2020-11-28 07:42朱玉龙
艺术评鉴 2020年19期
关键词:抗疫公益

朱玉龙

摘要: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打破了家园的宁静与美好,音乐工作者虽然不能进入到抗疫一线,但以曲为枪、以词为刀,用自己的方式致敬白衣天使、慰问病患同胞、为逆行的英雄祝福,对防控疫情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鼓起了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本文回溯了公益主题歌曲在我国的发展,并从抗疫公益主题歌曲的特点来谈谈对公益主题歌曲一些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公益   主题歌曲   抗疫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9-0031-03

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公益歌曲应运而生,公益歌曲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歌曲,一般具有主题现实、舆论导向、受众广泛等多种功能。在创作题材上与社会公益事业有关,如反映赈济灾荒、救济贫困、扶弱助残、反对种族歧视、倡导和平友爱等主题。

一、我国早期公益主题歌曲创作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尚无公益歌曲一说,为了拯救濒临灭绝的熊猫而作的歌曲《熊猫咪咪》首次出现了“公益主题歌曲”的影子。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公益性歌曲的创作始于1985年, 罗大佑模仿迈克尔·杰克逊创作的《We Are The World》群星为公益而唱的模式来呼应世界和平年的主题,与张艾嘉等歌手共同创作《明天会更好》,歌曲旋律朗朗上口、结构短小简练,成为公益歌曲的典范之作。1986年郭峰为“世界和平年”创作了《让世界充满爱》,由上百位歌手同声高唱,成为了中国公益主题歌曲里程碑式的作品。

90年代我国的公益主题歌曲进一步发展,1997年为了鼓励下岗工人重树信心,配合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而做的《从头再来》,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感人至深的旋律、大气豪迈的演唱,直指人心;1998年长江发生洪水,创作的歌曲《为了谁》讴歌了人民子弟兵英勇无畏、坚强不屈的崇高品质,感动了无数华夏儿女;同时期还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现实社會重大题材,创作出了为表达人类共同诉求、充满博爱精神的歌曲, 如《爱的奉献》《祝你平安》《真心英雄》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公益主题歌曲。

进入21世纪,公益主题歌曲随着发生的自然灾害或社会重大事件不断地创作出来。2003年的抗击“非典”创作了《一路同行》《永不放弃》;2008年在南方雪灾中创作出了《雪中送暖》《我们一起过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创作的公益主题歌曲《生死不离》更是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2010年玉树地震诞生了《生命站立成树》《爱的力量》等优秀作品;这些公益歌曲以赈灾救难、传递爱心为主旨, 给了人们在逆境中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当前抗疫公益主题歌曲呈现的主要特征

(一)作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创作主题鲜明

在迎战新冠肺炎疫情中,文化舆论有着重大的历史使命,音乐人积极响应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坚持正确的政治站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抗疫情公益主题歌曲引导大众正确认识疫情,为奋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人们鼓劲助威,凝聚起万众一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精神力量,涌现出大量的有大爱、有情怀、暖人心的作品,为战胜疫情输送了大量的优质精神食粮。

从总体来看,抗疫公益歌曲创作主题鲜明,切入点呈现多样化。主流创作题材主题聚焦抗疫防疫,主要从歌颂白衣天使和英雄勇士、鼓励疫区人民战胜困难、祝福全民抗疫成功等方面开展创作。有的作品反映人间大爱,如《坚信爱会赢》《最美的温暖》《点亮生命》等;有的作品是对祖国大爱的讴歌,如《相信祖国》《大国大爱》《致敬祖国》;有的作品是向最美逆行者致敬,如《白衣战士》《解放军来了》《谢谢白衣天使》;有的作品侧重于为武汉人民的鼓劲,如《挺住,武汉!》《武汉加油》《等你武汉》等;这些优秀的公益歌曲艺术形象鲜活,富有感染力,对抗击疫情起到了抚慰和激励的作用。

(二)创作歌曲数量多,创作主体广泛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大考中,广大的音乐从业者和音乐爱好者创作、改编、录制了许许多多首优秀的抗疫主题公益歌曲,给全国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时代答卷。从歌曲创作数量上来看,创下历年之最。仅在“学习强国”平台收录的抗击疫情公益歌曲辑达82部。其中有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人民音乐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抗“疫”战歌——全国抗击疫情公益歌曲选》、上海音乐出版社联合“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推出的《音乐传情、风雨同心》等作品辑,还有《等风雨经过》《在一起》《守护希望》等主题公益歌曲辑42部,全国优秀战疫公益歌曲辑7部,全国校园抗疫主题原创歌曲辑6部,各省发布的抗疫歌曲辑27部;不完全统计,仅“学习强国”平台收录抗疫主题公益单曲千余首,除此外在中国文明网、央和地方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网络音乐等平台发布的抗疫公益歌曲更是不计其数。歌曲不仅讴歌了那些逆风而行的无名勇士,同时也给全国人民带来许多温暖,也鼓起了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

歌曲创作主体和演绎极其广泛,不仅有张学友、周杰伦、林俊杰这类明星歌手参与创作、演唱,也有文艺剧团、高等院校教师等专业工作者等自发参与的创作演绎,同时创作覆盖了全社会各行各业人才,有医务工作者、电力检修员,还有旅居海外的企业家、军医大学的政委等等,用公益歌曲共同传递着抗击疫情的坚定勇气。

(三)创作速度快,平台宣传推广力度大

1月28日晚,仅在武汉封城之后的第五天,林俊杰的微博上发表了名为《Stay With You》的歌曲。中国文明网在1月31日发布由葛·娜仁托雅作词、任冬伟作曲抗疫公益歌曲《拉紧祖国妈妈的手》;2月3日发布由成龙、王力宏、吴京、雷佳等参加演唱录制的《坚信爱会赢》。宣传、推广的力度几乎直接决定公益性歌曲的传播范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音乐工作者自觉响应积极应对的同时,文艺家协会、官方媒体、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网络音乐平台等纷纷发布优秀公益抗疫主题歌曲,一批又一批的抗疫歌曲如同海浪般接力涌向官方媒体或自媒体平台。中国音乐家协会推出“全国优秀战‘疫公益歌曲展播系列”,用爱发声致敬医务人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抗击疫情歌曲展播”等栏目,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和全国人民携手同心、攻克难关的精神力量;上海音乐出版社协同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共同成立抗击疫情歌曲出版编委会,联合举办“音乐传情,风雨同心”2020抗击疫情优秀歌曲公益展播,向全国征集抗击疫情原创歌曲,出版发行了图书《出征出征》、音像专辑《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创造了出版社历史上的新纪录。与此同时,网络音乐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发布歌曲征集,用音乐成为连接情感的纽带,传递勇气和关怀。

(四)词曲创作视角独特,制作独具匠心

整体来看,多数抗疫公益主题歌曲较好地融入了当代音乐的很多新手法,部分作品在和声、配器、色彩的发展空间上做了拓展,不乏一些作品达到了很高的音乐水准,如周杰伦作曲、方文山填词的《等风雨经过》在作曲编配、风格形式不落俗套,从艺术的角度讲,曲、词与主题完美地契合,仅用钢琴作为伴奏,诉说一切感动的瞬间,同时也能表达对在前线奋斗的人们的敬意和感谢。还有一些作品创作视角鲜明独特,如由邓东源、车行创作的《为祖国加油》,歌曲站在全民抗疫的角度,用催人奋进的旋律、简洁精美的歌词,激励人们在灾难面前把祖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打赢这场抗疫阻击战而奋力拼搏;陈涛作词、王备作曲、歌唱家韩磊演唱《白衣长城》,将白衣战士比喻为作战时的军人,由于医护人员女性比例较高,在创作中用到了偏柔情的元素,歌曲以第一人称视角“我”的倾诉,表达了医务工作者不忘初心、使命在身的责任担当。17位武汉文艺工作者创作公益歌曲《武汉伢》,用最深情的旋律将武汉的每一个角落通过武汉人的视角一一描述,歌曲以深情柔美的旋律、清新质朴的语言,描绘了武汉热干面、黄鹤楼、大桥,特别是在病毒肆虐武汉这个特殊时期,让每个中国人都记得武汉最美的样子,温暖抚慰了身处疫情一线的武汉人民,同时也深深打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五)创作手法多样,音乐类型丰富

在众多的公益主题歌曲中,不仅有流行音乐作品,还不乏美声、民族、摇滚、融入戏曲元素的歌曲。如京歌《战疫情》《勇往直前》,越歌《风雨逆行人》《逆行千里》以及评弹歌曲《秀发》《会说话的眼》等,大多采用中国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将二者融合统一,使歌曲与戏曲完美融合,旋律部分个性鲜明,特色突出,具有较高的识别度和较强的现代气息及浑厚等特点。武汉汉剧院汉剧工作者创作的抗疫汉剧戏歌《武汉城》,旋律优美、对白雅致、文本大气,使传统的“皮黄韵味”赋有了现代色彩;海宁越剧团创作的《抗击肺炎之歌》,采用进行曲的形式,七个字20句唱词,运用越剧特色的旋律和普通话的演唱形式,通俗易懂;还有被网民称为“最另类抗疫新歌”摇滚民族风抗疫公益主题歌曲《天亮去赶集》,摇滚乐结合极具中国特色的陕北民歌要素所迸发出的中国魅力,作者把封禁比成长夜,把解禁比成天亮,把世俗的快乐比成赶集,用大量通俗的形象,如山花、蜜蜂、公鸡、人山人海来代表日常生活,用热干面、豆皮、卡拉OK、唱大戏来代表世俗享受,用姑娘来代表内心的理想和追求,用近乎呐喊的歌唱反映了压抑状态下的人们的心声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作品所展现的信念价值和人生意义使人振奋, 充满正能量。

三、对当前我国公益主题歌曲的一些思考

早在2003年在非典肆虐、公益之声洋溢之时,音乐创作人郭峰曾提到“许多人借公益之名图功利,做出来的音乐作品形式化、口号化、倾向性太强”。事实证明,好的作品会让时间来证明,不会被人们忘记。笔者对“抗疫”主题公益歌曲有几个方面的浅显思考。

(一)创作周期短,音乐审美功能不足

公益主题歌曲的接受群体、审美主体是社会大众, 它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它是一种大众化的音乐形式。公益主题歌曲比单纯作为娱乐的流行歌曲要求更高。乐评人优作在《新京报》发表的评论中写到,“制作‘抗疫歌曲俨然形成了一股社会风气,除了一些走心的優秀作品,大量的此类歌曲充满了粗糙赶工的痕迹,或是有着歌功颂德、夹带私货的情况”。在众多的抗疫公益主题歌曲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的作品从词到曲“似曾相识”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也一度造成民众审美疲劳甚至掀起批评声浪,部分歌曲有比较明显的商业化倾向, 有的作者急于凭借公益性歌曲提升自己的形象和在业界的知名度, 由于创作动机不纯, 真情投入有限, 作品也很难被大众铭记。

(二)传唱度成为制约公益主题歌曲的短板

提起公益主题歌曲,大部分人想到的是那些已经传唱了多年的《明天会更好》《让世界充满爱》。近年来,新创作的公益主题歌曲数量不少,除了80-90年代创作的少数几首经典作品经久不衰外, 很多作品基本上传唱一时便销声匿迹,疫情期间创作的公益歌曲再次掀起创作的新高潮,但很多作品传唱度不高,这也是当前公益主题歌曲面临的尴尬局面。

随着近些年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专业水平的提高,一些创作者、演唱者往往为了炫耀自己创作技法或是嗓音,叠加了许多效果和技巧,创作的旋律往往是繁复的,听上去难免有炫技的嫌疑。笔者认为公益主题歌曲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歌曲,最主要的方面是要有高的传唱度,其他类型歌曲创作不一定仅限于“传唱”或是“聆听”,公益歌曲的“传唱”功能应大于“聆听”功能才能产生更好的公益效应。

(三)时效性与普适性之间的权衡

经典的公益主题歌曲不仅需要贴合现状、体现人文关怀、具有正面积极的舆论导向,此外更要在这个框架之内词曲作者、演绎者对于歌曲情感的理解、表达和诠释。特殊时期创作的音乐作品往往带有很强的“时效性”,如若不是“经典”,时效过后听众能记住的作品寥寥无几,公益歌曲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主要也是因为“时效性”太强。需要强调的是,公益歌曲在注重“时效性”的同时,也要更注重“普适性”,留存于世的主题公益歌曲往往可用在任何类型的公益活动中,如《让世界充满爱》多次被用在救灾、环保、医疗保健、社会关爱等方面的主题公益活动中,今年2月为传递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作为公益曲被群星重新演绎。创作一首可以流传称为经典的公益歌曲,这需要创作者在“时效性”和”普适性”之间进行深入思考。

公益主题歌曲的兴起是“互联网+艺术”时代凸显人文主义思想、彰显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是文化、艺术进步的标志。总体说来,抗疫公益主题歌曲要以人民为导向,减少数量、注重质量、挖掘内涵、提升艺术审美品质,使公益歌曲传达出有艺术境界的公益精神,经久传唱,方能成为经典的公益作品。

参考文献:

[1]陈辉.传播学视野下的公益歌曲及其社会价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02).

[2]张丹.公益歌曲歌词创作与社会效应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09).

[3]曾遂今.关于歌曲传播中的审美正气[J].音乐传播,2014(01).

猜你喜欢
抗疫公益
“画”说抗疫
“ 画” 说抗疫
团结抗疫
公益
公益
抗疫中的“中国制造”
抗疫作品展
公益
公益
环保公益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