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育人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0-11-28 07:40唐红光
西部论丛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教学体系

摘 要:为了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把抽象的理论体系向生动的、现实性的特点转化,使课程变得可教、可感、可亲、可信,还要把“铸魂育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在育人过程中培育精神、引领价值、导航理想、构筑信念。“原理”课的教学体系建设要将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科学实践观作为理论立足点。在此基础上,第一,塑造铸魂育人的相关问题域。第二,要凸显铸魂育人的相关范畴。第三,丰盈铸魂育人的相关理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其全面融入“原理”课的教学体系建设中。学校要积极探索铸魂育人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铸魂育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必修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简称“原理”课)由于内容抽象且丰富,涉及很多晦涩的概念和原理,具有难懂难讲的特点。为了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把抽象的理论体系向生动的、现实性的特点转化,使课程变得可教、可感、可亲、可信,还要把“铸魂育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在育人过程中培育精神、引领价值、导航理想、构筑信念。

一、教学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建设面临着新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新机遇。首先高校统一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由于抹平了不同高校在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差异性,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特殊需要。实施教学体系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弥补统编教材缺乏个性化的不足,还可以根据学生们关心的社会问题,自主地选择或补充教学内容,真正地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契合,让原本抽象难解的教学内容充满活力。充分发挥“原理”课立德树人的教学本质。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然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的“原理”课普遍存在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脱离了社会现实,演变为某些教师单纯的知识传输媒介,从而与思政课的教学本质相违背。在“原理”课的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教师应始终坚持把“铸什么魂”、“如何铸魂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时代命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体系的建设工作。

最后,“原理”课的教学往往面对的是青年学生,他们长期处于诸如应试教育、快餐文化和虚拟网络的环境中,很容易丧失独立的思考能力。在铸魂育人视阈下实现“原理”课教学体系的建设工程,必然会考虑当代青年学生的心理思维特征,把“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神贯穿到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提高认识、加强修养、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真正地从内心信仰马克思主义。

二、“原理”课教学体系的理论立足点

谈到“原理”课教学体系建设的问题,人们往往基于“原理”课程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例如,周向军在“正确认识和处理‘原理课教学中的八大关系”一文中认为“原理”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两种偏向:一是囿于教材体系,照本宣科;二是完全脱离教材体系,随意发挥,并指出如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仍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傅正华在论文“‘即和‘离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思考”中进一步指出要实现这一转换必须在“即”,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同教材保持一定联系,和“离”,即不能全部照搬教材之间融入教师自己的理解,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就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和保持理论本身的连续性、系统性。王强在文章“‘原理课如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中明确提出,要实现“原理”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必须朝向马克思主义本身,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以及基本方法作为其基本原则。田鹏颖在“略论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为例”一文中把从知识论向方法论的转变作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前提,认为“原理”课教师要从教材的“知识点太多”转向“要精,要管用”的教学理念。

实质上,“原理”课的建设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科学实践观作为教学体系建设的理论立足点。在教材“导论”部分可以用马克思的墓志铭“改变世界”的观点解释为什么马克思与以前“解释世界”的思想家不同。在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进一步讲授马克思的实践观如何回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解决了世界是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的重要理论问题;在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的实践观又解决了认识的本质问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同时也是认识运动规律的起点和落脚点;在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不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还是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离開马克思的实践观都无法得到准确的理解。同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主要指第四章到第七章),正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成果。

三、“原理”课教学体系构建与铸魂育人的教学本质

关于教学体系的建设的具体路径和方向,国内不少学者也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其中有些从教与学的角度就“原理”课程教材体系转向教学体系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展开了广泛的探讨。郭正红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几点思考”中指出要根据教材内容突出“重点”选择转化切入点,根据教学经验抓住“难点”构建转化突破口,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关注“热点”寻找转化结合点。王强在“‘原理课如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一文中着重从由单纯“叙理”向“依事说理”、由理论语言向大众化语言的转向两个方面阐述“原理”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路径。黄伟力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中认为要实现这一转化,“原理”课教师应把握四个关键环节:一是重塑教学内容;二是转换表达方式;三是探索教学互动;四是调动技术手段。姜志强、姜建红在“从实效性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文章中力图以比较全面的视角解决“原理”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问题,他们提出除了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学材料的精心选用以及启发互动的教学方法等一般途径外,还详细阐述了营造生动亲和的教学氛围对于实现这一转化的重要性。

不难发现,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对其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具体途径在某些观点亦达成了一致,但仍有一些重要问题需进一步反思。例如在关于“原理”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基本原则问题中,如何能够准确地抓住以教材为中心的“即”和以教学为中心的“离”之间的辩证关系,真正地做到面向马克思主义本身?又如在上述关于这一转化的具体途径研究过程中,把教材中提炼的“重点”和“难点”转化成教学中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道仅仅依赖于课堂语言的转化和一些技术手段的介入就足够了吗?

我们认为,新时代“原理”课教材体系的建设必须要紧紧围绕铸魂育人的教学本质。

第一,塑造铸魂育人的相关问题域。整个教学活动应视为对“两个围绕”的回应,即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是如何阐说无产阶级争取自身的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的(研究主旨)。从“两个围绕”出发,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可以分解成若干子问题,形成特定的与铸魂育人密切相关的问题域。例如关于唯物史观,我们在讲解第一章内容时要问: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客观世界的发展的?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马克思主义又是如何看待人的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是什么?等等。当进入到教材第四后要继续追问:资本雇佣劳动的本质是什么?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为什么不可解决?等等。将问题的设置与学生的诉求相结合,增进铸魂育人的实效性。

第二,要凸显铸魂育人的相关范畴。有了对应的问题域后,把握教学体系中的基本范畴就容易多了。例如,在回应世界为什么会统一于物质的问题时,我们除了要从物质和精神的基本范畴去理解外,还要考察实践概念的物质性特征,继而联系到铸魂育人的社会性问题;在回应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的问题时,首先要引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概念,然后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基本范畴,这又可联系到铸魂育人的内在矛盾问题。

第三,丰盈铸魂育人的相关理论。从每一章节中“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中挖掘丰盈铸魂育人的相关理论。如导论的重点自然是: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难点则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第一章的重点是: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难点是物质世界和实践的关系。第二章的重点是: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价值和价值观;难点是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相互关系。第三章的重点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人们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难点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几种经典论述的关系。第四章的重点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难点是劳动价值论的现代发展问题。第五章的重点是:国家垄断资本的形成和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走向;难点是资本输出问题。第六章的重点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难点是马克思的“跨越论”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问题。第七章重点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难点是怎么理解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每一章中的重难点都可以发展出若干以铸魂育人为导向的相关理论。

四、余论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其全面融入“原理”课的教学体系建设中。以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为例,可探索将其融入教学体系的建构过程中,达到铸魂育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材的“导论”部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等内容的传授融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相关青年思想;第一和第二章,借助马克思之后科学的发展,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与培养广大青年正确的理想信念思想相结合;第三章,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描绘,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独创性,引导广大青年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第四五两章,通过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揭示和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分析,融入有担当、有爱国情怀的青年思想;第六七两章,可以将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全面融入。

此外,教师既要转变陈固的教学理念,还要创新专题教学。在“原理”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摒弃陈旧的知识灌输的教学理念,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性和人文精神为主导,强调课程的理念性、信仰性,还要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专题教学的一个重大优势就是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思想性,能够以点带面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根据教材体系的特点,围绕不同但内在相关的主题(以社会热点为主)组织教学内容,既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动关注生活的社会。

最后,学校要积极探索铸魂育人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探索校园实践育人和社会实践育人实践教学模式,使理论育人更有说服力。在校园实践育人方面,可以以校园知识竞赛、主持人大赛、文艺汇演等方式对“原理”某个专题进行创新性学习和理解;在社會实践育人方面,可以以社区微宣讲、社会调查、人物访谈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某一知识或某一专题的认识和理解,弥补学生个人知识视野、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不足,帮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周向军. “正确认识和处理‘原理课教学中的八大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9期.

[2] 傅正华. 论文“‘即和‘离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8月.

[3] 王强.“‘原理课如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0期.

[4] 田鹏颖 .“略论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为例”.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5] 郭正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几点思考”.2011年第6期.

[6] 黄伟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5期.

[7] 姜志强、姜建红.“从实效性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社科纵横,2012年第8期.

作者简介:唐红光(1985-),男,江苏盐城人,哲学博士,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德国古典哲学和心灵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模式教学体系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浅析
高分子材料专业就业导向下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