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政治核心素养下活动型课堂的构建

2020-11-28 07:47金光超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11期

金光超

【摘 要】在当前新课改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中学的思想政治课程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而通过深入分析发现,构建活动型课堂可以为思想政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保障。但就当前政治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活动型课堂构建而言,其中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对于活动型课堂的实施造成了很大阻碍。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学说、建构主义教育观为研究的主要依据,首先对构建活动型课程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基于政治核心素养下活动型课堂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而后以“国家利益至上”一课为例,对政治核心素养下活动型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为相关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政治核心素养;活动型课堂;国家利益至上

一、构建思想政治课程活动型课堂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曾经提到,人不应该只是倾向于全面发展,还要是自由的,每个人应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一方面上来看,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代表单一个人素养的自由全面发展,其中还包括了所有社会人素养的全面提升、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从另一方面上来看,马克思提到的人全部才能自由发展主要指的就是每一个体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自己。而在此过程中,教育就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要想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国家就需要将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综合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积极改进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二)建构主义教育观

维果斯基和布鲁纳在皮亚杰最初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建构主义知识体系,其中重点提到了两部分的内容:一种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另一种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提到,知识是认知主体主动构建出来的,其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了知识主体的经验、解释以及假设,而学习过程主要是学生根据自身获取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工作的展开也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提到,教育者要为学习个体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总体来看,有关教学和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因此,在活动型课程的构建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一定要综合考虑建构主义的相关观点,以为思想政治學科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二、构建活动型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思想政治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深入的分析发现,中学的思想政治主要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在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深入学习哲学、法学以及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其还要为增加相应的时事政策作为补充,以此为学生建构相对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在此背景下,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实现如此多的教学目标。而活动型课程通过对相应议题的讨论、辨析,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讲授出来,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其活动体验,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就能将各方面的知识充分运用起来,为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上述可以得知,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政治认同也可以说是一种政治归属感,学生在时间活动中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管的引领;科学精神的培养主要是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的,巧妙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悟到某种科学精神;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巧妙设计相应活动,更多还要通过制定活动的规则,使学生清楚不论是国家的运行还是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约束下进行;而对于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而言,活动性课程具有显著的优势,其不仅能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关注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还能帮助其深入了解社会热点背后的观点和知识,对于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有很大的帮助。

三、当前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活动形式化现象突出,三维目标割裂

新课标中明确提到,教师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将思想政治发展方向与学生的身心成长结合起来,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上,培育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通过对实际开展的思想政治活动型课堂调查发现,当前的活动教学中过于强调形式化的内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没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导致三维目标的最终割裂。就当前教育教学工作来看,其中出现了一种形式化较强的教学形式,例如:公开课、示范课等,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长时间的准备和磨课修改利用多样化的形式来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想要最终呈现出一种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的优质课堂。然而,经过深入的分析发现,这种课堂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形式化的学习,只会导致其不能有效掌握课堂的理论知识,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

(二)活动型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教学评价主要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相关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教学活动的过程以及最终效果给予价值上的评判,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开展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对当前活动性课程教学的分析发现,活动型课程教学的评价工作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从某种程度来说,活动型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活动型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就现阶段的教学评价工作而言,非常关注学生的参与能力和教师的组织能力,而对于课堂内容并没有有效的反馈,课堂教学的价值也就不能体现出来。

四、基于政治核心素养的活动性课堂构建策略以“国家利益至上”一课为例

(一)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思想政治课程中活动型课堂的构建是新课改背景下最显著的改革,其不仅代表着一种新课堂理念,更是一种新的课堂模式。但就当前教师的活动型课堂教学而言,很多教师并不能清楚认识到新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效果也并不显著。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师只有与时俱进,积极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及时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才能为活动型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认真落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在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现阶段,在核心素養培育的背景下通过活动型课堂开展教学工作,不仅是一种机遇,更是一项挑战,其必须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切实做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其次,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还要牢牢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活动型课堂分析发现,当前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小组合作或者学生模拟体验的形式进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在“国家利益至上”一课中,精心做好课前准备,首先布置任务清单,让学生上网检索有关中美贸易战的有关材料,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遇到的不理解或有困惑的问题设置情景,进而引导学生探究情景解决疑惑。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积极提升自身指导活动型课堂的意识和能力,不能将自己放在活动型课堂以外的位置,而要在不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真正参与到活动型课堂中,尽可能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入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在此过程中,活动型课堂的构建是确保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工作有效开展的主要途径,教师必须将活动型课堂的构建重视起来,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精选活动型课堂的议题,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加强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以此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姝.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堂构建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3):185-186

[2]冯旭平.基于政治核心素养培养的活动型课堂构建——以《政治生活》教学实践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80-81

[3]徐瑞芬.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活动课堂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9(1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