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让课堂更高效

2020-11-28 07:47张婉姝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11期
关键词:爬山虎谜语创设

张婉姝

一、案例主题阐述

《爬山虎的脚》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散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以及爬山虎是如何通过“脚”在墙上攀爬的。通过这篇文章提示人们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整篇文章是从部分到细节的描写,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经历了多年的语文学习,通过通读课文能够大概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但还不能主动对课文当中的细节进行分析。所以在本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了自主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课文当中的细节进行研究与观察,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二、案例设计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探究的重要性,给予学生一定的探究时间与探究空间,从而引导学生对知识主动进行构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最终使学生能够通過自己的探究过程构建出完整的知识框架,从而既能体现出新课改后,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又能顺应本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细节。

三、课堂写真

片段一:情境创设,理清脉络

教师为学生出示一个谜语,借助谜语为学生进行情景的创设:小小植物爱爬高,一爬爬到房顶上。通过谜语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种什么植物。在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猜出是爬山虎,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猜出是什么植物,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向学生揭示答案,而是为学生一点点的进行提示。首先出示一张远远看去爬满绿色植物的墙,然后出示爬山虎上的“小圆点”,进一步出示爬山虎的“叶柄处的细丝”,最后在为学生解释谜底“爬山虎”。

师:在我们的谜语中说“一爬爬到房顶上”,为什么爬山虎能够爬到房顶上呢?大家一起来想一想。(在学生思考完毕之后)我们学习完叶圣陶老爷爷的《爬山虎的脚》大家就知道了!现在我们先来阅读文章吧。

教师下发导学案,引导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部分问题:

读完课文后,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爬山虎有脚)

既然课文是写爬山虎的脚,那么到底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呢?

片段二:问题引导,细节探究

教师为学生播放第二自然段的音频,并且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下列问题的思考:

为什么同学们不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而叶圣陶老爷爷会知道呢?他是怎么发现爬山虎的脚呢?通过默读第二自然段,你发现爬山虎的叶子美在哪里呢?为什么我们读完叶圣陶老爷爷描述的叶子,就仿佛是看到了这些叶子呢?在文章中叶子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学生根据教师展示出来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本的阅读以及探究,从而发现叶圣陶老爷爷十分关注生活,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所以才会发现爬山虎的“秘密”。并且在描写爬山虎的过程中,先借助颜色渲染爬山虎,然后又描写了爬山虎的整体,最后又写出了爬山虎在风中波动。通过这样的形式,爬山虎的叶子在读者的脑海当中就会首先有颜色,然后又有形状,最后形成一幅“动图”。

在学生探究完毕之后,为了验证学生的探究,教师为学生播放出下面动图:爬山虎叶子颜色变换的图片,静态下的爬山虎,被风吹过的爬山虎。从而更加加深学生对于爬山虎的印象。

片段三:角色扮演,实践探究

师:在第四自然段当中,我们看到叶圣陶老爷爷说的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里为什么不用“一步一步”而要用“一脚一脚”呢?

生:“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是差不多的意思,所以用哪一个都可以。

生:“一步一步”是两只脚交替走,“一脚一脚”是长一只脚就往上爬一节。

师:大家都没有看到过爬山虎到底是怎么向上爬的,那我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叶圣陶老爷爷文章中描述的,进行一下角色扮演,看一看那“一步一步”和“一脚一脚”到底有没有区别。

学生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坐好,然后用课桌模拟墙,用手模拟爬山虎的脚,胳膊模拟爬山虎的根茎。首先第一位学生站在桌子前,由胳膊作为根茎,伸出的手指,代表细丝,当手放到桌子上,则证明“爬山虎”开始向上攀爬了。然后第二名学生,顺着一名学生,将胳膊贴到课桌上,伸出手指,用手指按压在桌子上,第三个第四个同学依次向上。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爬山虎每长出一只脚,才向上爬一步。所以在这里,叶圣陶用了“一脚一脚”形容爬山虎攀扯的状态。

四、课后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重点为以上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课程的导入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情境教学法,并且通过谜语的形式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对于四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不喜欢一成不变的课堂,因此课堂导入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在课堂导入下功夫,进行趣味性的导入环节,学生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投入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刚一上课,教师给学生出的小谜语,使学生在一上课对所学内容充满好奇心。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生活在高楼大厦中,对于一些自然界中的植物并不了解,因此学生很可能根本没有注意过什么是爬山虎。在教学时,由学生直接通过谜语猜出了是爬山虎,教师也没有提前透露出答案,而是为学生展示了爬山虎的图片和动图,通过这些图片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认识“爬山虎”这个植物。

在学生了解到爬山虎之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顾谜语,通过谜语中对爬山虎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对爬山虎这种植物产生好奇心,然后教师通过语言将学生对于爬山虎的探究欲望转移到文章之上,自然而然的引出本课所要学习的文章。并引导学生通过导学案,带着问题对文章展开探究。

在第二片段中,教师通过多媒体与问题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需要有正确的方向。这时,教师的提问就十分重要,教师所提问的问题,不能是封闭性的回答,而是需要开放性的答案。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在课堂中只会回答“是”“不是”。在片段二中,教师根据文章的第二段,为学生准备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是以小组为单位去思考,根据课文内容集思广益来进行的探究。在学生探究完毕之后,教师需要做的是,告知学生,他们的探究结果是否正确。在这一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动图的播放,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图片,这样学生就能将课文与自己的探究结果以及图片进行充分融合,从而自行判断,自己探究内容的正确与否。

在片段三中,教师主要针对于“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究的环境。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借助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模拟实践。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角色就会发生变化,他们变成了爬山虎的“脚”,根据大自然中的生长规律来“向上爬”。通过这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使学生沉浸在探究的过程中,从而使课堂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在本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以下收获:

(一)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会下意识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在占据自己的玩耍时间,因此学生很难对学习内容产生探究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使出浑身解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情境的创设就是一个很好的激发兴趣的方法。在本次教学的过程中情境的创设主要运用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课堂引入图环节,借助谜语为学生进行了情境创设,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充满探究欲望。其次是在對第二自然段的分析过程中,教师再次情境创设,但不同的是,这次情境创设是在学生探究完毕之后进行的,主要用来验证学生的探究过程,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就能够通过教师播放的图片以及动图验证自己的探究方向与探究过程的准确性,从而影响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知识探究的能力。

(二)借助小组实践,加深学生探究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内容不是单一凭借教师的讲解,就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文章的精妙。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进行探究,但单一的讨论肯定不会像直观的展示,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作者的文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身也会充满参与感。

(三)给予学生反馈机会,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第三片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进行了提问,在提问完毕之后,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进行探究,而是给予了学生反馈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回答教师的问题。并且教师对学生十分尊重和宽容,能够包容错误答案。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反馈进行实践探究,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就有了理论的依据,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探究目的,探究的过程自然就会更加仔细和认真。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善于运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善于借助问题,明确探究内容

自主探究的课堂,会给予学生大量的探究实践,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还并没有掌握探究的方法,因此也不知道要怎么探究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就为学生指明了方向,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就能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从而完成对文本的探究。

五、问题讨论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了一定的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运用了多媒体,虽然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让一些图片看起来更加的逼真和清晰,但爬山虎这种植物也是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对于学生而言,看到实物远比看到照片更加吸引他们。然而在本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将爬山虎带到教师,让学生进行观察。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于一些可以带到教室当中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加利用。

例如在本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将爬山虎带到教室中,教师就能引导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结合事物与课文当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学习,从而更加有利于探究课堂的展开,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自主探究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由于传统教育深受传统礼教的束缚,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里更多地是被作为“篮子”来盛“菜”,是作为一种社会负载的容器,正像人伦上的传宗接代一样,完成着知识的沿袭,虽然也偶尔有卓尔不群者凸现,如李白、苏轼、鲁迅,并且往往因为受教育对象基数的庞大使中华文化同样灿烂如虹,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传统教育对人本性的扼杀。但绳索下不能挺立起独立的人格,“填鸭式”教育也很难张扬起人性的光辉。

传统教育方式成为一种定势,传统教育下的社会成员也更多地形成一种人生的定势,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民族封闭、保守、尚古的风气油然而生。并直接导致了近现代科技为先导的多方面诸领域的落后。同时,作为人的权利的理念十分淡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路依然漫长。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爱好》。”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爱好。”浓厚的学习爱好,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青少年儿童成为21世纪的国家的主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强调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轻学法,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等弊端。阅读教学更多的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把学生当成是教学的客体,而非自我活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人,这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为不利的。二期课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新基础教育也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切皆是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而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所提出来的,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探索研究问题,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更大的张扬,创造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真正提高语文素养,让课堂教学焕发生机。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性阅读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多强调教师的"自我表现",要让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的主动性及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益与学生学习的质量。

猜你喜欢
爬山虎谜语创设
爬山虎
谜语三则
想当粉刷匠的爬山虎
谜语四则
谜语三则
谜语四则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