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①

2020-11-28 07:47杨建初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11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核心素养

杨建初

【摘 要】初中物理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视学生动手实验的课程,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够轻松掌握物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同时在参与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然而,在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理论知识,基本上很少开展物理实验课程,学生在学习到理论知识后,无法通过实验证明所学知识的正确性,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探知欲。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环境下,对如何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善学生学习现状的方法策略,进行了探讨和剖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

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和传统教学理念不同,在传统教学理念中,以“考试”为教学的中心,而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出了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时,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制定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学会、听懂、活用。为了更好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水平,教师在教授课程时,不仅需要重视理论知识,也要重视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的动手能力和课堂参与度。

一、核心素养下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

(一)加强学生对物理的理解

物理实验,作为物理课程中主要的构成部分之一,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有着深远的意义。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对于物理实验并不重视,认为学生的成绩就是教师能力的体现。其中,不少教师在课堂中,都会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示范,在进行完实验后,并不关心学生是否看懂实验步骤或是内容,继续讲解书本中的理论知识。

然而,很多物理知识并不是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就可以完全学会的。通过动手实验,学生能够很快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通过书本或求助教师,得到正确的答案,增强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动力。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本的知识,永远都是“死”的知识和内容,如果学生长期只和书本“打交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和积极性,都会被消磨殆尽。而在初中物理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物理公式,而且还有许许多多“理论实验”,这些知识内容,对于学生而言都是看不见的、远离生活的事物,因此,教师在教授物理课程时,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随着实验内容的加入,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能够将看不见的公式、定律,通过动手实验接触到,从根本上拉近学生和物理内容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动力和积极性。

(三)通过实验理解物理本质

物理,是一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可以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的,例如,电梯的升降利用到了物理中的重力知识,马路上信号灯的颜色使用了物理中的光学知识等。学生通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后,学生发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本质是通过空气分子的运动来传播,因为分子来回碰撞,将能量传播出去实现声音传播。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掌握物理的本质,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物理知识和内容。

二、核心素养下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实验需要符合物理的发展性

物理知识的形成,是在历史的不斷发展过程中,缓慢形成了今天学生所学习的物理内容。由此可见,物理知识和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时,一定要符合物理的发展性,可以根据实验的内容、过程,将实验分成不同的层次,采用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的教授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简单实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接受全新的实验知识和内容。

(二)实验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段

物理实验,具有较强的严谨性和科研性,因此,在物理实验中,需要教师和学生格外认真和仔细。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教师可以教授一些简单的、具有趣味的物理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高年级初中生,无论思想还是心智已经较为成熟,教师可以教授与课本理论紧密结合的物理实验,以此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实验需要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各个学科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都会按照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课程内容的教授。所以,在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时,同样也要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增加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物理实验素养能力的提升。

三、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有效策略

(一)物理科学分组实验教学方法

学校在开展物理实验课程时,需要配备完善的物理实验设备,提高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束缚,学校对于物理实验课程并不重视或是重视程度不够。在不少初中学校中,不仅缺少物理实验场地,同样缺乏相应的物理实验设备,严重阻碍了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主动性。

因此,学校在开授物理实验课程前,需要准备齐全的物理实验设备或是完善物理实验教具,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完物理理论知识后,能够及时进行物理实验。但在实际开展物理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人手一件实验器材,显然并不合理,不利于物理实验课程的开展。

综合上述两种原因,初中学校在开展物理实验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将班级中的学生,按照在物理课堂中的表现、成绩等,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平均分配到不同的物理实验小组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在示范实验过程中,优秀的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教师教授的物理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同时,还可以帮助组内能力教差的成员,快速熟悉物理实验的核心,在提高学生物理实验的效率同时,还能够降低教师教学压力,准备更多的物理内容。

例如,教师在教授《平面镜成像》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物与像的距离、大小是相等的”。组织学生到物理实验实验室,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将组中的学生进行任务分组,分别负责玻璃板的支撑、蜡烛的移动、距离的记录等工作内容。通过移动蜡烛的距离对比,学生最终得出“物与像的距离、大小相等”的结论。

(二)借助信息设备提高实验效率

随着信息化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为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的开展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虽然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大部分物理实验都是一些小型的实验,且危险程度较低。但在物理实验时,教师依旧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电击、烧伤、烫伤以及火灾的发生等。

然而,在实际物理实验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自身安全认识不到位,对于教师的叮嘱并不放在心上,最终导致物理实验事故的发生。但教师通过说教式的安全提醒方法,难以在学生中形成有效的教导效果,无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实验安全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将物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微课技术相结合,将物理实验中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制作成动画教育片的形式,发送到班级学生群中,让学生通过观看有趣的动画内容,提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意识,降低在进行物理实验过程中,学生受伤的几率,从而提高物理实验的效率。

此外,教师在采用微课技术时,不仅可以将安全教育制作成微课,同样可以以实验步骤、内容制作成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下载微课内容,自主学习物理实验的步骤,做好相应的记录,提前预习物理实验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当堂物理实验的效率,从而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物理知识或是实验内容。

例如,教师提前告知学生下节课将要进行《水的沸腾》实验,学生在回家后,利用课余时间将《水的沸腾》实验的微课内容下载后,通过观察微课视频中教师讲解关于《水的沸腾》实验的注意事项、步骤、实验目的等,对实验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在第二天的实验课中,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完成《水的沸腾》实验。通过微课的形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还能够为学生积累实验经验。

(三)增加物理实验考核评价内容

考核评价,是一种常见的评价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中,考核评价的形式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考核评价,就是学生的物理成绩。通过考核评价,教师可以清楚每个学生的物理基础水平,以及学生物理能力的状况等,从而改变教学方针,调整教学内容,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困难和阻力,为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物理实验,同样属于物理课程的一部分,和物理理论知识共同组成了物理知识体系。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考试的内容,并不会将物理实验列入考试范畴,对于物理实验没有形成一定的评价标准,所以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时,缺乏相应的兴趣和积极性,而教师在教授物理实验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實验目标,只能将实验内容,按部就班的教授给学生,降低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参与性。

由此可见,考核评价对物理实验有多么重要了。教师在制定物理实验评价的时候,不能只看实验的完成程度,还要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状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公平,更加愿意参与到物理实验当中。例如,教师针对《电阻串联和并联》实验,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有的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容完成,但在询问到理论知识的时候,却答不上来;而有的学生完成时间较长,却能够将理论知识,流利的讲出来;在综合理论和实践后,可以给予这两种学生B的评价。

四、结束语

物理理论知识和物理实验内容,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通过进行物理实验可以总结出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按照知识内容进行物理实验。由此可见,物理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同样重要。因此,作为教师要格外重视物理实验课程,同时还要讲究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丁万青.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思考[J].高考,2019(3)

[2]龙玲玲.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08):83

[3]李亚.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价[J].读与写,2019,16(17)

[4]范本琼.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09):117

专家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十几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如此阐释当下世界各国对于核心素养关注的内在动因。

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看来,我们的传统是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又提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打个比方,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

值得关注的是,核心素养的提出,将会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改变教育领域内依然大量存在的“唯分数论”的现象。“近年来,素质教育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课程体系评价标准不明确,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以核心素养为纲,通过各部门协同配合,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深层次的改革。明确核心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知识本位”现象,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猜你喜欢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核心素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改革对学生的评价
中职英语口语互动教学探究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