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关注学生成长教育

2020-11-28 07:47赖翔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11期

赖翔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我国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初中体育教育而言,作为素质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本文围绕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关注学生的成长教育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地探究,通过对初中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深入挖掘了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成长教育的意义、初中体育教学中增强成长教育的有效策略与策略实施成效等三个方面展開了论述,希望能为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启发。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成长教育

近年来,在当前的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初中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育部门明确表示,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成人”的场所。学校教师除了肩负着传授给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的职责,更承担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对于初中体育课堂而言,体育教师的职责除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之外,还要致力于通过体育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能与身体素质,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工作,承担起素质教育的职责,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将学生的需要视为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体育锻炼规律更多的融入成长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身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体育教学现状

(一)体育教学未受到充分的重视

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一直采取的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从学校到教师,从家长到学生本身,所有科目以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考试展开的,成绩成为了评判学生好坏的标准,这样得教育理念显然是陈旧落后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了全民素质教育时代,但新课程改革的普及与深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加之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有些教师还未能完全跟上时代的脚步,存在传统观念的残留。体育学科是一门极具特色的学科,它所占的课时不如语文、数学等文化性学科的比重那么大,但其重要的意义是其他学科都无法取代的。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部分学校、教师与学生并没有真正的重视起体育课堂的现象。部分学校给初中体育教学提供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使得体育教学只能停留于表面,无法深入发展。而对于体育教师而言,部分教师对于自己所教的学科还不够重视,体育课堂常常存在被其他学科所替代与占用的现象,最终成为了传统教育理念残存下的牺牲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认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课,没有将教学活动放在心上,也没有按老师的要求认真的完成课堂任务。在这样的形势下,体育课堂教学变为了一项可有可无的环节,这违背了体育教学目标,也不符合教育课程体系的规划。

(二)体育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体育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其最大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烈的学科。对比其他学科以教室为最主要的教学地点,体育教学往往是在户外开展进行的,这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范围,也是一个与生俱来的独特优势。作为初中体育教师,本应该利用好这份优势,构建更加丰富的课堂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开展多彩的教学活动。然而,纵观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依然单调乏味,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课堂中,有些教师在讲解体育知识与技能时完全通过示范进行演示,此后便要求学生进行机械的训练与模仿。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无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真正的掌握与了解,还有很可能会让学生在长时期枯燥的情绪下产生抗拒心理,最终对体育课堂丧失兴趣。

(三)体育教学的范围与内容较为局限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关键一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的观念与行动对教学活动的最终成效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中,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比较落后,思维受到较大的局限。他们对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目标与内容没有进行深入研读,仍然认为作为体育教师只要教会学生固定的体育项目,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巧就完成任务了,觉得成长教育与德育教育不在自己的工作范围之内,与自己没有关系。这样的教育理念使得体育教学的范围与内容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从而无法完成体育课堂的综合性教学目标。

(四)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的体育课堂评价大多数还比较片面,亟需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在大多数的学校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评价工作不到位,甚至在部分学校中体育课堂直接省略了教学评价这一工作。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但却是一个不能省略的环节,全方位地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成果的合理评估,更是对课堂教学成效以及教师教学成果的全面检测。而对于初中体育课堂而言,大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集中于学期结束时的简单项目测试,这样的评价机制无疑是不全面、不客观的,不足以成为评估学生个人体育学习成果的依据。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成长教育的意义

受到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初中生正处于充满活力的青春发展时期,这是他们人生中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学生需要通过体育教学增强自己的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强健的体魄,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完善自身的社会认知。而对于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而言,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与成长教育的深度结合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将身体教学与精神教学、心理教学以及德育教育工作有机结合的过程。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一方面教师能够根据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与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成效。另一方面,教师不断拓宽自己的教学思维,拓展体育教学的维度,走出体育教育局限在“体”字上的困境,在深入了解本班学生身体状况与个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本校体育教学资源与实际条件的考量与把握,创设更多体育教学方式。有效打破传统体育教学中单一的“讲解—示范—训练”模式,融入更多更加新颖的教学手段,构建高效的初衷体育课堂。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身体上的锻炼,学习体育知识,发展体育技能,还能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获得心灵的启迪与发展。在体育教学与成长教育深入融合下的初中体育课堂中,学生能够广泛汲取个人成长所需要的养分,找到自己在体育运动中的优势与强项,同时能够充分挖掘自己各个方面的潜能,使得自己的自我认知与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发展。因此,初中体育教学与成长教育的有机融合无论是对于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的提升、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还是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展开交流与探讨。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增强成长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实施差异化教育

在新时代的教学大环境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与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突显。因此,对于初中体育课堂而言,教师应根据学校课程体系的安排以及实际教学的情况,在统筹规划好整个大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向后,在课堂中展开差异化教学。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与思维方式,教师必须要摒弃传统“一刀切”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体育优势、性格特点等展开仔细的观察与记录,将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体,在大的教学框架下尽可能的保护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并鼓励学生的成长。可以按照学生的体能、强项等因素在开展相应的活动时进行分组,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实施差异化教育。只有这样,学生的个人优势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来,教师才能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行动中来。在差异化教育下,学生的个人潜力得到激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于自身的发展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

(二)引入新型教学方式,加速学生综合成长

一节合格的初中体育课堂对于学生各方面成长的作用应该是全面的、有效的,学习氛围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是新颖的、有趣的。为了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综合性与趣味性,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就必然要花费更多的心思,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引入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能够在快乐学习中爱上体育课堂,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身体素质与个人品格的双重发展。教师应在对校内体育教学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上,尝试开展新的体育项目。可以通过举办体育团体竞赛、开展户外拓展训练以及进行体育趣味小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高度参与中获得身体上的锻炼,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等,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发散拓展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坚韧、刻苦、奋进的个人精神品质,使学生获得身心双方面的成长与发展。

(三)适当展开生命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生命是一切个人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生命安全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保障。对于青少年而言,大部分学生对于生命的内涵与意义还比较懵懂,并没有深入体会与了解,还有部分学生因为一时贪玩,将自己的生命安全置之脑后。因此,生命安全教育是成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一切合适的时机,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以及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教师可以开展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向学生展开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也可以在课堂中发生紧急情况时,在处理好问题的前提下,趁机给学生讲解包扎伤口、止血、心肺复苏等应急救援知識。通过各种形式,全面保障学生课上课下的人身安全。

(四)创新体育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前的初中学科体育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与及教学目标的转变,教学评价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创设更加全面的评价机制。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体育课堂参与度、项目测试成绩、课后任务完成情况以及体育测试成绩、个人能力发展等分项展开评价,最后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总分,得出最终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更多的考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更多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以鼓励教育为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应构建学生评价教师的模式,通过师生的双向评价,收集学生的真实反馈,帮助教师展开教学反思,促进课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完善。

四、初中体育教学中增强成长教育的实施成效

本文写作过程中,在对提出的策略进行实践检验后,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实验学校的学生展开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教学成效展开分析,发现初中体育教学中增强成长教育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对问卷调查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后,笔者各个问题的最终结果进行了分析汇总,现将调查结果展示如下。

本题为多项选择题,从表2中可以整体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初中体育教学中增强成长教育的实验教学的评价是偏向于正面与积极的。有92.7%的学生认为对比传统体育课堂,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了。有89.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形式更加多样了,有93.6%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强了,还有87.2%的学生认为实验教学中,体育教学各方面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了。综合来看,这在某种层面上是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增强成长教育的各项策略以及教学实验极大程度的肯定。

据表3可知,有28.1%学生认为在实验教学中,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53.7%的学生认为自己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13.6%的学生认为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太密切,还有4.6%的学生认为自己与体育教师之间还存在较强的距离感,关系不密切。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大部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与教师的交流较多,师生关系在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据表4可知,初中体育教学中增强成长教育的实验教学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总体来说是有帮助的。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提高了很多与提高了一点的学生总占比为92.8%)都认为通过实验教学,自己的身体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增强,只有7.2%的学生认为实验教学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没有影响,没有学生认为实验教学使自己的身体素质变弱了。

据表5可知,有66.4%学生认为通过实验教学,自己对于生命安全的内涵与意义产生了深入地理解,29.1%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生命安全的内涵与意义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3.6%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生命安全的内涵与意义还是不太理解,还有0.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于生命安全的内涵与意义完全不理解。总的来说,有95.5%的学生认为初中体育教学中增强成长教育的实验教学能够使得自己生命安全意识得到加强。

通过表6的数据显示,有52.7%学生认为通过实验教学,自己的合作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与发展,47.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与发展,3.6%的学生认为通过实验教学,自己的合作能力并未得到提升与发展。根据分析可以得知,有96.4%的学生(选择“较大发展”与“有所发展”的学生总占比)认为初中体育教学中增强成长教育的实验教学使得自己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提升。

五、结束语

通过对于初中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的深入研读以及当前我国教学形势的整体把握,可以得知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成长教育是符合教学目标与教育发展方向的。在对初中体育教学现状以及策略实施成效的调查与分析中发现,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成长教育能够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本文所提出的策略作为一定的参考,结合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发展特点,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学生的成长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马云飞.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的方法研究[J].成才之路,2017(30):86

[2]吴寿祥.论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J].成才之路,2016(02):97

[3]赵杰.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4(35):10

[4]刘统一.初中体育快乐式教学的尝试与思考[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10):125-126

[5]巫炳华.成功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创新运用[J].成才之路,2013(22):39

[6]孙飞.体育教学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健康成长[J].成才之路,2013(21):36-37

[7]方洪.浅析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黑河学刊,2012(11):106+108

差异化教学

差异化教学是教育体系中,根据兴趣导向以及天赋差别的不同,所组织的人才培养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促进学生特殊才能迅速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個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因材施教”出自孔子《论语·雍也》:“圣人之道,粗精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它是在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教授诸生的实践中创立的,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因材施教"虽不是孔子的原话,却是对孔子教学实践中一条基本原则的准确概括。在育人和教学中,家长和教师都要因材施教,孩子才能正常成长。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生命教育

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生命教育乃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生命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我自己”,都能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即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全部展现出来,为社会、为人间焕发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光彩。

人生命的全过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一次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决定人生命全过程的质量;重视每一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就是重视生命全过程的质量。

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在此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价值得到实现,生命质量得以提升。

鼓励式教育法

所谓鼓励式教育法也称为赏识教育法,是一种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以自信、自强、进取的态度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方法。多采用鼓励式教育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是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一种方式。

鼓励式教育也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误的时候,家长不责怪,不打骂,而是从其他好的方面进行鼓励,从而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性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