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能素质视野下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探究

2020-11-28 07:47龚进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11期
关键词:体能素质小学体育教学模式

龚进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小学生体能素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小学体育作为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主要阵地,需要老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生能够锻炼意识差,体能素质下降的问题有针对的进行指导和训练,从小学生实际学情出发对学生进行体能素质以及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实现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从小学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体能素质的教学策略角度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能素质;教学模式

一、发展小学生体能素质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但身体素质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学生的心肺功能仍未发展成熟,需要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众所周知,在体育锻炼中体能是基础,如果没有很好的体能素质,那么开展任何体育训练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老师首先要认识到体能素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努力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进而确保体育训练活动的顺利开展。体能素质通常是指人体肌肉活动能力,也是人体器官在肌肉工作中呈现出的综合反映,通常表现为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韧等。

体能素质既与学生的先天有关,也与后天的体育锻炼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能够使体能素质得到明显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普遍在家庭环境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的宠溺和学生长期缺乏体育训练,导致当代小学生普遍存在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差,体能素质不佳的情况,因此利用小学体育教学优势发展小学生体能素质就现在来讲尤为重要。

二、小学生体能素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全国小学生体能素质的统计数据分析得出,当代小学生的体能素质处于急速下降中,不仅肺活量指标普遍偏低,而且学生力量、耐力、柔韧度、敏捷度普遍有待提高,甚至有的小学生出现了骨密度低,骨骼发育迟缓的问题,因此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生体能素质提升成为了重要教学目标。针对小学生体能素质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生活中参加劳动锻炼都过少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过去需要亲力亲为的事情现在都有自动化的机器替代,如吸尘器代替了扫帚,电动车代替了自行车,电梯替代了传统的步行梯,甚至日常生活中的洗碗、刷锅,倒垃圾等都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大大减少了劳动量和劳动时间。随着劳动量的下降,身体机能由于缺乏锻炼自然也会出现相应的下降,而小学生本就在家庭环境中受到宠溺,对日常劳动更是接触的少之又少,自然也就失去了主动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小学生体能出现了下降。

(二)课业压力大,体育锻炼时间少

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老师和家长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小学生的学习上,为学生布置较多的作业,务求学生能够熟能生巧,甚至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成绩更好就为学生安排了许多补习课,使小学生不仅课业压力重,而且缺乏足够的休息时间,长期疲于奔命的学习、补习、练习,学生身体机能也逐渐下降,更何况日常中缺乏体育锻炼的时间,体能素质差就成为了小学生的必然现象。

(三)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足

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老师通常会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体育教学,致使有些小学生产生了体育课就是做游戏,体育锻炼就是玩游戏,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学生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在参与的想法,严重缺乏进取心,对于老师布置的体育训练内容更是应付了事,因此也未能发挥出小学体育应有的教学效果,阻碍了小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小学生体能素质的教学策略

(一)摒弃传统观念,开展快乐教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在充分发挥出小学体育学科的优势,使学生体能素质得到显著提高,首先需要激发小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跟随老师的引导参与到体育学习和训练中。老师要摒弃传统体育教学观念,认识到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采用小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开展体育教学。体育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主题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激发起好奇心和参与兴趣。比如学习“立定跳远”的知识内容时,老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对故事的兴趣来创设主题情境:小动物们要去森林的另一边,路上遇到的一条大河,小动物们只能通过跳跃来渡过这条河,在主题情境中学生化身各种小动物进行跳远练习,激发小学生的训练兴趣,也在老师划定的跳跃区域不断尝试跳的更远,对老师讲解的动作要领学习起来也更认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寓教于乐的快乐体育练习中学生的体能素质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二)开展挫折教育,锻炼坚韧意志

当代小学生犹如温室里的花朵,怕脏、怕累、缺乏耐性和韧劲,在体育训练时常常半途而废,难以发挥出体育训练的最佳效果。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老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开展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勇气和意志力,使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不断的挖掘潜能,积极的进取和突破。比如针对小学生跳绳教学,老师可以组织开展跳绳训练比赛,设定难度层层增加的挑战项目,不断缩短挑战时间,使学生在训练中获得挑战成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力。老师将挑战难度划分为1分钟自由跳绳,1分钟快速跳绳,1分钟花式跳绳,快速跳绳竞技,花式跳绳竞技等多种挑战类型,使学生从简单的自由跳绳开始不断地进行挑战练习,在完成训练项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享受到努力后的运动快感,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滋生出浓厚的兴趣。

(三)正视学生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常常会使能力差的学生感觉吃力,久而久之容易丧失参与兴趣,不利于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老师要正视学生的能力差异,结合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并制定不同层次的考核目标,这样既能够使学生获得体育训练的满足感,树立起运动的自信心,使能力强的学生也能够得到潜能挖掘,促进整体学生体育训练效果的提高。比如障碍跑,老师可以将男女生按照能力各分为4个组,然后制定不同的训练策略,这样既活跃了训练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合作意识,也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训练中,从而使体能素质也得到显著的提升。

(四)完善考核制度,侧重素质考核

在传统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考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老师通常针对学生的体育训练情况进行考核,侧重于学生的体育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在考核过程中表现出的体能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导致学生过于追求体育成绩,盲目的进行机械练习,不仅体会不到体育训练的乐趣,同时也由于训练过程过于枯燥而对体育运动产生排斥心理,最终也会影响小学生的体能素质培养效果。因此老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素质要求,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除了考核学生的体育成绩外,也要综合考核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心理健康、身体素质等等,使学生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得到更加全面的考核,并积极的在日常训练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和体能素质,实现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结束语

小学体育作为培养学生体能素質的主要阵地,要充分发挥出学科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调动起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跟随老师的引导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在享受运动的畅快的同时体能素质也得到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生锦阳.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J].都市家教月刊,2017(07)

[2]马麟.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有效策略[J].祖国,2017(6)

猜你喜欢
体能素质小学体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素质培养途径
高校军事体能素质提高的体育教育对策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