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运用文化产业建立地区特色发展机制

2020-11-29 07:07曾黎黎
科技与创新 2020年16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特色建设

曾黎黎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共出动执法人员5 485 万余人次,检查经营单位2 323 万余家,受理核查举报11.4 万余件,有力改善了文化产业发展环境[1]。基于此,在某地特色发展机制建设中,基于文化产业的应用,可在新兴产业建设实践中提升产业附加值,创造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为地区均衡发展提供助力。现就如何运用文化产业建立地区特色发展机制相关内容归纳总结如下。

1 地区发展中特色发展机制概述

以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为代表的中国,以其融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极富底蕴的文化,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推动着区域发展。某地区秉持文化产业的意蕴,在地区发展中以其“身心合二为一”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作为其特殊发展机制的基本前提。在现代化新兴服务业的大背景下,无论是行业业态,还是行业要素、产业、产城等融合,地区特色发展以其新创意、新模式、新业态,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文化产业与该地区的“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并以资源共享、短板互补为关键。在农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内涵和趣味等特色化基地建设中形成了产业特色[2]。

2 文化产业在地区特色发展机制建设中的作用

地区特色发展机制受其建设运营环节差异,需在功能定位、产业选择、空间布局、风格特征以及发展方式等层面有所侧重,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其共性发展的行业态势。其次,历经战略定位、组织建设、运营管理三阶段运行,首要关注功能、产业、特色定位等核心内容,其次从基础设施与政策配套上以其战略执行、有序组织建设来整体完成建设任务,最后在运营管理上,为保障小镇其产业持续发展特色机能,在发展潜力、活力、财务状况、盈利模式、外部投融资环境上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最终实现自然、人居、产业的有机融合[3]。

3 文化产业视角下地区特色发展机制的建立

3.1 以政策为先导,大力奉行

该地区秉持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和政策要求,制定本土特色发展机制规划,并以必要的激励机制来鼓励民营企业建设特色产业。在重点项目投产上,国家政策向差别税率、税金减免、先征后退、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多维方向倾斜;在政策制订上,多强调和侧重于市场宏观调控、资质认定、价格平衡、财政税收扶持等内容;在特色市场主体引入中,在文化市场上多领域地参照大型文艺汇演、旅游商圈、第三方教育及其休闲娱乐等项目的特色发展效应,综合实现地区均衡发展;通过简化市场准入程序,提升审批立项、采购、投资核准、融资服务、土地使用、人才引进、资源分配等多方面效率,进一步优化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环境[4]。

3.2 以地域文化为助力,平添特色

以“文化扶贫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思路,旨在通过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主要措施上,通过补齐文化基础设施短板,建成以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内容的多个贫困村文化扶贫工作。注重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宣传,积极营造贫而知耻、穷而思变、富而思进的主动脱贫氛围。注重树立文明新风,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等文明新风,切实减轻“人情消费”负担。发展学前双语教育,开展村校(幼)共建活动。注重支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发展。以项目和产业为立足点,重点实施文化创意精品工程、文化旅游融合工程、文化品牌传播工程等“五大工程”,大力推动藏羌彝聚居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注重发挥非遗对脱贫攻坚作用,推广“互联网+非遗”“非遗+扶贫”等模式[5]。

3.3 以平台建设为桥接,经贸合作

经贸合作上,具体措施为通过运用文化产业建立地区特色发展机制。高起点谋划产业布局,做强平台产业能力和级别,推动全区产业资源向各平台核心产业方向聚焦,进一步做强平台产业能级,提升平台核心产业集聚度;打响企业征迁清零攻坚战,为产业发展腾挪空间;破“旧”立“新”,为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创造先决条件。项目建设提档加速,平台发展后劲十足,通过建设智慧网谷小镇、汽车互联网小镇、运河工业设计小镇等,重点聚焦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智慧经济三大产业,打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都市产业创新创业园。做好“生态、生产、生活”融合的“三生”一体化发展,全面构筑产业生态圈,着力创新智造,推进工业升级转型、智能转型,推动工业提质、扩能、增效;解决住宿问题,交通、医疗要紧跟教育发展[5]。

3.4 以深化改革为起点,产品服务

通过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展现地区特色文化魅力;立足资源禀赋和民俗风情,构建地区特色文化产业链,创造出新的价值增长点;组织开展地区休闲娱乐、地方风味餐饮、感受地区生活等活动,在生活服务上普及到城市群体和游客中去;组织开展地区文化历史文化展览,弘扬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的特色和厚重历史;注重本土情怀,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和休闲个性;产品开发营销上,进一步优化地方特色的文旅项目、旅游文化产业、环境生态文明产业等,促进地区的绿色稳定发展。

以《皂户李镇发起特色产业服务改革攻坚行动 推动苗木产业转型升级》为例,以苗木市场服务体系改革提升为切入点,引导、带动苗木产业全面改进升级,实现由“实体市场—大数据信息化—产业标准化”的三代叠变,构建中国北方最大的苗木交易集散地、中转站,成为了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6]。

3.5 以人才引育为力量,紧密结合

为推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实施“产业团队+梯队人才”培养方略,培育大量农业技术推广员、种植技术能手和新型农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农作物“种植、生产加工、科研、营销、旅游”等一体化发展。定期开展培训班,指导农户解决良种、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等问题,提升了农户种植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具体方法为:建设一体化产业园全面推进全产业链建设;“全链条培训+产业园区建设”;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积极搭建产业平台,谋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带下乡+带出去”,即推动名师下乡、推动交流提升、鼓励支持外出成名厨师回乡创业[7]。

4 基于三大产业的文化产业在地区特色发展机制中的路径思考

归纳来讲,一则是明确发展目标,确保规划先行,摸索产业发展规律,避免无目的发展。二则是把握原则,突破发展局限,即通过坚持正确导向,推动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发挥整体优势,提升综合效益;坚持改革创新,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结合;坚持共建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则是品牌引领,创设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产品规模扩大、质量提升、产值提高、市场规范的品牌体系。四则是创新驱动,创新文化产业发展观念,强化市场导向,提炼文化特色,注重科技创新和创意设计。五则是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科学等技术为科技提速点,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以项目为先,为资本聚集寻找新的载体,进一步提升招商成功性。六则是突出特色突出,彰显比较优势;即保护现有文化资源、保持和突出本地特色、找准发展特色产业突破口……

5 结束语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格局下,从国家战略到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和机制建立。某地区三大产业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也是产业融合中,以现代化经济发展为体系建设,以产业集群效应壮大格局,以新一轮经济为增长活力的体现。某地区特色发展机制中,以融合产业链寻求,以康养为产业发展体系的全新战略格局,在同类市场竞争中具有突出的对比优势,并自成全新的战略发展格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特色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