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高校师德建设路径探析*

2020-11-30 09:43杨文苑
法制博览 2020年16期
关键词:师德高校教师建设

杨文苑

嘉应学院,广东 梅州 514000

2018年,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表重要讲话,再次提到“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并强调建设整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提出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要求引导教师把读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育部在2016年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提到,高校师德建设的原则、要求与举措,明确了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1]近年来,媒体相继报道了高校教师师德师范的新闻,不仅影响了教师高尚的形象,降低了在公众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而且对于高校的发展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新时代背景下,要成为“双一流”或优质大学,师德建设是尤为重要的。

一、概念界定

(一)师德

师德指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具有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2]笔者结合相关的文献研究,将师德的内容分为以下几类:思想觉悟、道德品质、职业素养。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由布朗芬布伦纳(U Bronfenbrenner)的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强调人作为个体,始终生活在系统中,个人的行为会受到个体心理、家庭环境、工作群体、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生态系统拥有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四个层面。[3]针对高校教师师德师范问题的产生,不仅应该从教师个体入手,也应该了解其各个系统的需求和作用力,发现环境中相互作用的影响力,从而真正提升教师道德,并激发教师对于工作岗位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高校师德建设中的问题与成因

(一)思想觉悟:约束力度不足

在社会转型、教育变革的背景下,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应该做到“身正为师,学正为范”,据相关调查结果发现,有些高校教师忽视自身思想素质,对敏感性问题和社会时事政治认识模糊,丧失集体主义感和荣誉感。[4]这既和教师自身的政治意识淡薄有关,不关心时事热点问题,在公共场合发表过激言论与不当观点,同时也与当前的师德约束力相关,高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师极力与约束制度,在教师的教学、生活与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将环境约束和文化约束相统一。

(二)道德品质:教师身份失衡

德育,以身作则,品德高尚。教师全方位发挥楷模的力量,身为世范,做学生的领路人。然而,道德品质问题却成为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部分教师盲目追求科研项目的数量而非质量,出现学术不端,一稿多发的情况,并将科研成果当做自己职业晋升的保障。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近80%的教师从事科研,是因为对自己评职称与提高薪酬有帮助。[5]其次,教师在自觉性形成方面,面临着道德判断和选择的两难困境,从而导致教师不能以德立学,自查自省。

(三)职业素养:育人意识淡薄

部分教师育人意识淡薄,爱岗敬业的精神不强,以及与同事、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和等方面。教师在育人上重教轻育,重视成绩轻人格养成,重理论学习轻实务技能。目前,部分教师因为眼前利益的诱惑,失去了教师原本的角色身份,没有好好准备教学,将教书育人放在了最后,投入不足。再者,教师的创新性不足,上课模式依然保留在传统教学,没有充分使用教学工具与教学设施,对于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力并未起到良好的效果。最后,教师的履职觉悟较低,自身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处理科研与教学和社会服务的三者关系中,由于价值偏差,导致教师原本的教育的身份发生错位。

三、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高校师德建设路径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建设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教师(自律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学习能力等)、学校(考核、评价、培训制度等)、政府(部门监督引导、制度完善等)、社会环境(组织文化、公众参与等)。其中,最里层的教师系统是微观系统,学校属于中观系统,政府属于外层系统,社会属于宏观系统。高校从多个系统出发,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功能的优势互补,创新高校师德治理体制的机制和实现路径。

(一)微观系统:构建自查自省机制,促进教师自我调适

教师是师德建设的主体,教师的双重身份也体现了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因此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尊重。对于角色理解偏差问题,教师应该建立自我发展规划,提升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在压力和诱惑面前,能够区分是非黑白,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丰富知识基础,优化知识结构,深入挖掘自身潜能,促进教师的自我督促,增强自我效能感。

(二)中观系统:推进教师素质建设,完善评价考核程序

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和学校发展,高校应该完善评价和考核程序。不仅要加强教师的教学技能,也要关注其师德师风培养,拉长培训战线,组织教师定期培训,并对最新的时事政治进行讨论学习。高校要对师德培育提供支持,尊重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到职业生涯规划中,明确师德的发展目标。在课堂上体现教书育人的师德形象,在课堂后体现为人师表的教师风度。其次,高校应完善评价制度,将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形式相结合,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师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再者,高校要多关注青年教师发展,尤其在评教、项目申报、论文发表等方面,对青年教师遇到的困难进行指导和帮助,并提高更多的机会使其外出学习进修,提升自身文化素质与道德素质。

(三)外层系统:引导教师职业发展,形成师德监督体制

政府在教师师德建设中期待了指引与监督的作用,政府应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真实需求予以关注,完善教师薪酬制度,引领高校的师德往正面发展,在媒体报道了有关师德的负面消息后,政府发挥规划和制约作用。另外,政府对于地方性院校更应该予以重视,结合其地域劣势,生源来源限制等问题,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比例,并完善高校教师选人用人的招聘模式,综合考虑应聘教师的教学能力,将其师德建设放在第一位。

(四)宏观系统: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共建高校师德建设

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也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教师这个身份从始至终的,走出校门依然是一名教师,因此,教师的行为代表着整个行业。应该发挥整个社会资源,在师德建设过程中承担积极参与和监督的角色。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和“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显得极其重要。教师要加强自律意识,在工作岗位上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结合学校管理制度、政府和公众监督体制建设,以此促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稳定与持续发展。[6]

猜你喜欢
师德高校教师建设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