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东欧国家国际教育合作策略研究

2020-11-30 11:09穆重怀辽宁大学波罗的海国家研究中心
侨园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东欧中华文化孔子

穆重怀(辽宁大学波罗的海国家研究中心)

在“一带一路”倡议全面落地的当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经贸、科技等合作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也提上了日程。以双边文化教育合作推动文化认同、民心相通是当下人文交流的重要渠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教育合作对于双边民众交往具有特殊的作用,将有助于培养互相间的文化认同,提高对双方的好感度。目前,中国对外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主要依托文化代表团互访、设立孔子学院、开设语言培训等进行。近年来,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中东欧国家全面落地,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国内高校也先后开设了与中东欧国家相关的语言专业。此外,来自中东欧国家的留学生的数目也在不断增长。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中东欧国家的国际教育合作已经开展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来,将要进一步拓宽合作的领域,创新合作方法,力争取得更大的发展。

中国-中东欧国家国际教育合作的原则

国际教育合作是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促进合作双方之间的相互了解,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融合,实现经济社会的多元发展。自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的国际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根据相关经验,我们认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应采取如下原则。

首先,要实现双向交流。改革开放40年,中国在国际教育合作方面出现了走出去与引进来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对于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走出去与引进来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意义,被赋予了创新的意义,它们的内涵与外延都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国际教育合作中,走出去意味着中华文化的域外传播,也就是说把中华文明的优秀内容推向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民。全球化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就是走出去的代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仅要向域外介绍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还要向世界介绍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只有两者的紧密结合才会勾勒出中华文化的全貌,才能使世界人民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内在本质,才会接受进而热爱中华文化。

同样,文化的引进来体现了文化的流动性。文化交流本身是动态的,它会随着交流活力的增加,自觉或是不自觉地产生流动,形成影响。随着中国全面开放的进一步加深,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频繁,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这是大势所趋。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了解世界。高校国际分校的开设和留学生数目的增长,也提出了教育引进来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以开放的心态来接受外来文化的合理内核,接受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地吸纳、融入与改造这些成果,从而进一步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化水平,使之更具有普适性,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交流中的引进来要充分注意分析其他文化的合理性,不能盲目地崇洋媚外,或是不加区分地全盘接纳,一定要遵循扬弃的理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文化引进来能够真正地践行文化互鉴的理念。

其次,要语言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语言教育是实现国际化的必由之路,通过语言教育可以实现文化的沟通与了解。中东欧国家的语言文化各有特色,掌握相关国家的语言有助于了解它的文化,把握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实现文化的互联互通,从而达到互信互鉴。在当下全域性的国际合作中,掌握对方的民族语言是必须的,但又是不够的。实现有效交际的很多领域都需要专业知识,如法律、科技等,在国际教育中需要把语言教育同专业教育相结合,打造既懂语言又懂专业的精英人才。

中东欧国家的某些科技(如激光、制药等)是世界领先的,也是与中国相关领域产业具有关联性的,因此在教育合作中培养相关专业的人才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掌握语言是开展合作的基础,掌握专业知识是提升合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在对外合作中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只有两者充分结合,才能实现有效的对外全面合作。

第三,要传统与当代相结合。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这是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向世界介绍这些古迹和文物有助于世界了解一个民族的前世今生,但无论是这些有形的物质遗产,还是其他无形的精神产品,它们代表的都是一个曾经的中国、历史的中国,标志着一个民族辉煌的过去,所以在文化交流中我们要努力挖掘历史传统中的当代信息,依托历史中国,讲述当代中国,构建立体的中国形象,形成完整的文化链条。

同样,中国也有全面了解中东欧国家的现实需要。通过国际教育合作全面地了解中东欧国家的历史可以使我们充分了解当下的中东欧国家的国情,理解这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相关表达的历史来源。从而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中东欧国家国际教育合作的路径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都是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中国-中东欧国家国际教育合作要从双方的具体现实出发,充分发挥双方教育产业的互补性,力争实现多层级的教育产业合作。

首先,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是目前中国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国内相当多的高中等院校都已经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但主要以学院或专业的方式进行,规模还不够大。而且与中东欧国家进行的合作办学还没有开展起来。尝试与深化合作办学对扩大中国-中东欧国家的人文交流具有极大的现实可行性。

中国-中东欧国家国际合作办学可以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采用学院或专业合作办学的方式。主要是依托某一学院(如商学院、理学院等)或某一专业(如语言专业)进行学生的交换培养。这种模式规模小,运作简便。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这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开办海外或国内分校。也就是说国内的高校走出去,到海外开办分校,或是把海外名校引进来,在国内开办分校。这种模式国内还没有广泛展开,但这是未来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大趋势。

其次,扩大合作的规模。目前,中国-中东欧国家国际教育合作主要集中在开设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和培养国际学生等方面。随着中国-中东欧国家国际教育合作的深化,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合作的规模。一方面增加来自中东欧国家的国际学生的数量。通过 “中国-中东欧国家”国家与地方合作机制,大力推介国内的多层次高等教育资源,制定相应的奖学金制度,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参与国的国际学生提供相应的政策倾斜,增强留学中国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扩大国内高校、智库与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参与国相关机构的交往。通过与中东欧国家社会精英阶层的接触,以高等教育为抓手,推动科技与人文领域的合作,实现协同发展。同时也可以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互信。

第三,创办各类国际学校。国际学校是为了解决中国驻外机构人员子女和华侨子女学习中国文化,适应国内教育体制的专设学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对国际学校的需求日渐迫切。目前,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参与国这类学校尚不多见,这为中国利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在初级教育层面的合作提供了机遇。设立国际学校,可以依托当地的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由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此外,也可以与当地的华文学校合作,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设立国际学校,不仅可以解决中国驻外机构人员子女和华侨子女学习中国文化的问题,也可以密切与当地华侨的关系。既解决了中国驻外机构人员的后顾之忧,也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中国-中东欧国家开展国际教育合作还要考虑到,一是相关国家的法律问题。中东欧国家关于教育的立法各不相同,需要因地制宜,进行顶层设计。一是引入民营资本的问题。民营资本进入国际教育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又可以体现经营主体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准入的可行性。

中国-中东欧国家开展国际教育合作有利于增进互联互通,互信互鉴,对于提升中国在中东欧国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拓展与全面落地。(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19GBQY076) 侨园

猜你喜欢
中东欧中华文化孔子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中东欧市场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中东欧国家媒体年暨中东欧主题影展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开幕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