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专硕学位论文选题方向的困惑与反思

2020-11-30 07:18崔树强
大学书法 2020年5期
关键词:学位选题论文

⊙ 崔树强

自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在四十多年中,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书法专业为例,1979年有了第一届书法研究生,但书法研究生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并没有什么大的推进,真正有所起色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实际上90年代招生的学校也只有零星的几所,招生规模非常有限。以笔者的经历为例,我1998年入读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前身),当时每年书法专业只招2人左右(前后届1—3人不等)。当时,全国在读书法研究生的数量大概也就一二十人。所以,2007年至2010年荣宝斋出版社曾经陆续出版过一套《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共3卷),搜集了1979年至2003年全国通过答辩的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共计60余篇。这个数量,大概和现在首都师范大学一所学校一年的书法硕士生招生规模相当。而目前全国招收书法研究生的学校已经在百所左右,完全是今非昔比了。

书法研究生招生规模的猛增,与专业型硕士(简称专硕)的设立有密切关系。尽管中国自1991年就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但专业硕士的迅猛发展,还是从2009年开始的。此后,不管招生比例还是招生专业,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到了2015年,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已经占到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50%以上,中国基本形成了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各占半壁江山的总体格局。专硕与学硕处于同一层次,但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上有明显差异。通俗地讲,学硕重在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主要为将来读博和为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储备人才。专硕则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专业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技术上受过高水平训练的专门人才。换句话说,专硕的突出特点是专业性、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为了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确职业指向的工作,比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那么,与此相适应,专业型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就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要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这一基本要求落实到很多应用型学科中,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但是应用到书法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现胪列如下。

一、能否对书法专硕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有效的帮助

我们知道,“书法家”称号是对一个人书法创作水平的认可或是一种荣誉,它并不是一个职业。和很多应用型学科不同,全社会对于书法家的职业需求微乎其微。从书法专硕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来看,社会上专门为书法家设置的岗位实在少之又少,它远没有类似于会计师、工程师这样的社会需求。基于此,大多数书法专硕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或者在中小学或高校,或者在文博单位,如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图书馆以及青少年宫等,或者在出版社、期刊报纸和相关专业网络媒体,当然也有一些自主创业的人,他们往往也从事书法培训和教学工作。作为书法专业的学生,专硕们无疑需要通过技巧的锤炼,心摹手追,精入神往,才能期望在专业上有所成就。但是未来职业的工作内容,却在笔墨书写和技巧锤炼之外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教学的方法和技巧、阅读古籍和文献的能力、文案处理的效率和经验、策划和编辑稿件的眼光和水平等,也同样是重要的职业素养。换句话说,并不是每一个人只要勤奋就能成为优秀的书法家,如果由于天赋秉性等方面的原因,一个书法专硕学生在创作上短期内很难臻于高妙境界,他(她)至少还可以从事与书法专业相关的教师、博物馆美术馆的管理人员、出版社杂志社的编辑等等工作。但是,从目前书法专硕的培养方案和学位论文写作训练来看,无论对于他们创作实力的提升,以及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都很难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在这方面,导师们似乎还缺乏普遍的共识和有效的落地手段,学校之间的差异性也比较大。这反过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书法专硕们的就业率和就业水平。

二、书法专业有其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在书法专硕学位论文中没能得到很好体现

我们知道,书法是一门艺术,属于艺术学科,但它同时又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和文化底蕴。在这方面,老一辈书法高等教育工作者多有强调。比如,沙孟海先生就曾指出:“作为一个书法家,一方面要了解文字的结构和书体源流,借鉴名迹,熔铸古今,推陈出新,自成风貌。另一方面还得转益多师,要有字外功夫,诸如文学、文字学、史学、哲学等学问修养。……除技法外必须有一门学问做基础,或是文学,或是哲理,或是史事传记,或是金石考古。”要求有一门学问作为立身之本,这大概是书法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地方。实际上,文与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书法历史和现实中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书法的艺术性和文化性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于书法家而言,有两件事情是重要的:第一,要有精湛的书写技巧和对笔墨的驾驭能力;第二,要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渊博的学识修养。前者属于“字内功夫”,后者属于“字外功夫”。应该说,内外兼修,艺文兼备,不仅是中国书法的传统,也应该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在这方面应该不难达成共识。所以,近些年,中国书法界普遍强调国学素养对于一个书法家具有基础性的培植作用,中国书协特别把“艺文兼备”作为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根深则叶茂,源远而流长,可以说,字外功夫的积累和国学修养的提高,对一个书法家来说,是一辈子的修行。但是,从目前对书法专硕学位论文的写作要求和实际操作的效果来看,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割裂二者关系的倾向。

三、专硕学位论文目前的现实状况和尴尬境遇

按照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书法专业学位(即专硕)论文,必须要结合自己的创作实际来撰写。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近年来书法专硕已经逐渐形成一个选题的模式化倾向:即某一碑、某一帖、某一家对于本人创作的启示或影响。坦率说,这样的启示或影响,多大程度上来自于创作者实际的真实体会是令人怀疑的,有些甚至陷于一种为论文而论文、无病呻吟的境地。论文写不出真实的创作感受,也不能反过来对创作提供有效帮助,勉强敷衍成篇,既失去了学术论文深度探究的厚重感,也没有写出自家笔墨经验的鲜活感,沦为一种新的“八股文”。这样的文章,学生写起来头疼,写文章就像挤牙膏一样,半天挤不出一个字,老师读起来也没劲,味同嚼蜡。从目前情况来看,这样的现象绝非个案,当然也深度困扰着书法高等教育的从业者和受教者。

书法专硕学位论文写作所遭遇到的问题,以及它与书法专业发展自身规律的矛盾,这几年越来越成为书法专硕导师们的心头之痛,不吐而不快。他们会在不同场合,交流或倾诉自己所面对的无奈和困惑。那么,究竟书法专硕学位论文总体上对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指委的要求执行得怎么样呢?限于“中国知网”收录的专硕论文不全、有些学校书法专业归属不够明确等多方面的原因,加上时间精力等因素,我们只能对全国部分高校书法专业专硕论文的选题方向做一个大致的统计。这样的统计很可能并不完全,甚至还会存在一些差错,但也能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窥探目前书法专硕学位论文写作状况和选题方向之一斑。于是,我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柴小山、陈雨晨、程诺、古飞、郭鹏、牛健、牛毓瑾、史俊丽、孙瑾、孙玲南、肖雄、谢培贤、袁迪、郑瑾伦、周子翔共15人对全国53所高校书法专硕论文进行了一个粗略的统计,最后郭鹏又对这53所高校书法专硕论文选题方向情况进行了图表汇总。

全国部分高校书法专硕学位论文选题方向一览表

续表

续表

从统计的情况来看,53所高校中有9所高校完全遵守专硕学位论文的写作要求,论文选题与创作相结合,占比不到17%;而完全不按照专硕论文写作要求,论文选题不与创作相结合的有11所,占比20.7%。部分执行的,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该校有的论文与创作结合,有的又不与创作结合,出现学生选题之间导师要求的差异;一种是勉强往与创作结合上靠,但明显是以牺牲学术性为代价,同时与创作结合得又很牵强,导致两边不讨好。当然,像有些学校比如杭州师范大学部分书法专硕论文,如金叶《论隋代楷书墓志的杂体现象与当代楷书创作中的资源借鉴》和刘一璋《明末“三株树”行草大轴章法探赜及创作启示》,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书法史意义和学术深度,同时兼顾当下的创作实践,因而受到较好评价,但这样的情况在专硕论文中并不普遍。总体上,从对53所高校1045篇专硕学位论文选题方向的统计来看,只有294篇与创作相结合,占比28.1%。之所以在实际执行中,会出现因学校、因导师要求带来的如此大的差异性,是因为导师们对于书法学科自身的理解不同和他们对培养人才的信念有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书法专硕培养的规范性。

从专硕学生自身的发展来看,按照现有学位论文撰写模式,强调论文与创作实践的结合,导致他们实际上撰写出来的论文,变成书法史简介、书家生平、名家碑帖欣赏(因为要与创作结合,临摹创作的取法大多为名家、名碑、名帖)、笔法结构章法的简要分析,再加上和自己创作的对应式解说,就能敷衍出一篇类似于“创作说明书”的书法专硕论文。这样的论文,在学术探究上是缺乏新意的,也罕有深度和洞见。这样,学位论文的写作就没有能够成为训练学术能力的绝佳机会,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专硕在专业上的发展空间和上升通道。没有良好的学术训练和像样的学术成果,要进入博士阶段学习,障碍是很明显的。所以,在很多学校的书法专硕中,总会有若干的同学,他们在创作上表现出出色的才华,屡屡获奖,频频入展,其创作实力受到好评,但是,由于学术能力的短板,要继续深造就变得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由于专硕学位论文学术性的缺乏,毕业论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的可能性就很小。在书法领域,不要说初涉此道的书法专硕学生,即便是当代名家甚至大家,他们的创作心得和体会,由于停留在经验层面,未能上升到学理的高度,也未必会受到专业刊物的青睐。毕竟,一个学科的发展,不可能总是建立在经验的层面,学理性探究还是第一位的。

近些年,我也曾关注一些熟识的朋友,他们是各高校毕业的专硕,在学术论文的撰写上已崭露头角,有的还在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他们的学位论文,有的与创作结合,有的是部分结合,也有的与自己创作无关。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发表的论文基本与学位论文无关。也就是说,学位论文没有成为他们学术生涯的重要起点。比如,云南大学毕业的胡鹏已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其中在《中国书法·书学》发表了6篇,竟无一篇与他的学位论文《钱南园书法艺术研究》有关。还有很多书法专硕,像湖北美术学院张烁烁、南京艺术学院黄伟、北京师范大学周正、中南大学冯高、广西艺术学院李雪沆、西安工业大学李君若、西北师范大学刘昱菡、重庆大学黄中、暨南大学余凯凯、兰亭书法艺术学院丁少帅、山东艺术学院吴亚彬、广州美术学院张伟文、贵州师范大学刘勇等,都在《中国书法》《书法研究》等刊物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但却极少有在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发表的。以我任职的华东师范大学为例,也几乎没有书法专硕学位论文公开发表的情况,而能够发表的文章大多与学位论文关系不大。可以说,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

所以,这就有一个问题,就是书法学硕和专硕培养的两极化倾向。有的学校只招收书法学硕,偏重学术的训练,重视论文的写作,导致技法上的训练欠缺,这在综合性大学时有发生。有的学校只招收专硕,偏重技法的锤炼,忽视论文的写作训练,导致学生中缺乏读书的风气,也几乎不能作文,这种情况在美院比较普遍。四川美院和西安美院的书法老师告诉我,学生中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极其罕见。即便在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情况也没有好很多。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书法研究生学习在创作技法和理论研究上的剥离,自然也就背弃了中国书法技道并进、艺文兼备的传统。在钢笔出现后,毛笔退出实用的舞台,书法也走向了“纯艺术”。但“纯艺术”并不能理解为“纯技术”。书法创作作为艺术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精神的活动,它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要而产生的。书法的本质,是为人的内在精神寻找一种合适的笔墨形式。我们反复练字,实际上就是练习一种能够把内在精神和自我生命灌注到点画中的能力。古代书论对“笔意”的再三致敬,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仅仅把书法学习当作一门“手艺活”,每天训练十几个小时,单纯追求技术的纯熟,忽视书法的文本及其背后的人文意蕴,那么就大大消减了中国书法和文、史、哲的天然亲和关系,也降低了中国书法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格。从这个角度讲,今天书法专硕和学硕的培养中所出现的两极化倾向是值得警惕的。书法专硕的学位论文,不能写成既缺乏学术深度,又没有鲜活艺术感受的两废论文;书法学硕的培养,也不能完全陷入纯粹的文献和思辨之中,忽略了艺术学习最可贵的经验性,忘记需要在艺术体悟中推动学理的深入。唯此,才有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真正的未来。

猜你喜欢
学位选题论文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谈诗词的选题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选题有误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