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思政融入舞蹈实训课程的思考

2020-11-30 06:19付秋雯成都师范学院
艺术家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实训舞蹈思政

□付秋雯 成都师范学院

教育,无论在哪个时代、什么地方,都是影响深远的国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理念的侧重与方向往往能影响一个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高校专业课教师更加侧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方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主要由思政课程及辅导员的管教为主。思政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如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思想品德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这些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但由于内容比较深奥,与实际情况结合较少,学生不容易理解其内涵、掌握其精髓,也不能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此外,由于课时量的限制,学生对此类课程接触的次数有限,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课程思政理念主张将思政教育融入所有教学科目及教育活动中,使思政教育从以往的孤军奋战转变为现在的团体协作,为课程目标注入了新的灵魂。

一、课程思政给高校舞蹈实训课程带来的影响

高校舞蹈实训课程(包括基本功、民间舞、剧目排练等)一直以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为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思政教育上显得比较薄弱。无论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肢体的到位都是首要目标,情感的表达则是次要目标,而舞蹈动作、舞蹈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涉及较少,思政层面的教育更是微乎其微。课程思政在舞蹈实训课程中的体现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一)挖掘舞蹈文化,建立民族自信

舞蹈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不仅仅展现了美好的肢体动作,更承载了上千年的文化内涵,从舞蹈的动作风格、韵味中可以看到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人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他们经历了什么、信仰着什么。例如,汉唐古典舞中失重的斜塔类动作,其背后隐藏的是古代人对求道升仙的追求;蒙古族舞蹈中挺拔的身姿是受其地域的影响,而模仿雄鹰飞翔的动作又蕴含了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对雄鹰的图腾崇拜;中国古典舞中圆曲拧倾的身体形态与西方芭蕾舞中的开绷直立之间存在的差异归根结底就是意识形态的差异。祖辈所留下来的艺术成就,不应该仅仅体现在外在的肢体动作上,深入挖掘其内涵,对年轻一代建立民族自信有着深刻的意义。

(二)解析本质,传递作品背后的力量

舞蹈剧目课作为舞蹈实训课程的代表,是每位舞蹈专业生的必修课,而教师在教授一个舞蹈剧目时往往只重视动作模仿是否到位,队形变化是否流畅,这一段表情是笑,那一段表情是哭……每个舞蹈剧目都倾注了编创者不可量化的心血,它也许表达情绪,也许表达情节,但不论表达什么,都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舞蹈形象[1]。这些形象都应该拥有其背后的故事,如舞剧《杜甫》中《丽人行》的舞段备受国内外观众瞩目,但这绝不仅仅是一群美丽的女子做出了一些好看的动作这么简单,领跳郝若琦对这段舞蹈的表达是:“别看第一段的几个造型简单,我用了很长时间才找到贵妃的状态,我一直在思考贵妃与平常女子在肢体和神态上的区别,那种不献媚的美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状态。这种东方女性特有的美感,雍容大气又灵动可人,而这一美感的背后是中华文明的力量。”并非每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能站在这样的高度去诠释舞蹈形象,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如果教师对舞蹈作品的背景、人物形象没有进行深入揣摩,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是依葫芦画瓢地教授舞蹈动作,学生也就无法真正感受到舞蹈作品的内涵。

(三)身正为师,树立教学典范

课程思政不像思政课程的表达那么直接,潜移默化的感染、润物无声的影响是其表达的正确方式。舞蹈实训课的教师因其高超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很多时候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一个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精神状态,甚至是穿衣打扮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2]。例如,若教师能做到不迟到、不随意调课,上课有专业的舞蹈服饰,严于律己,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严格执行课堂制度,这个班的学习氛围一定会很好。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要长时间不间断地执行并不容易,因此一线教师端正的师德师风往往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与学

(一)教学思路的转变

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教师在教材选择与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的布置上都应做出相应的调整。笔者以成都师范学院2019 级音乐舞蹈专业的“舞台艺术实践”为例,做出以下具体分析。

1.教材选择与备课

在教材的选择上,笔者选择了汉族舞蹈剧目《映山红》。选择这个作品不仅仅是因为好看、有训练价值,更主要的原因是以下两点。首先,这是一个革命题材的经典舞蹈作品,选用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插曲《映山红》为背景音乐,整个作品以“盼”为主线,展现了革命年代人民群众对红军、对亲人的盼望之情。其次,作品层次鲜明,总共可以分为三段,每一段所表达的“盼”各有不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人物情感有更加深入的揣摩,才能更为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而这个深入揣摩的过程,正是学生学习与传承革命精神的过程,能让他们通过舞蹈作品认识到当下安稳、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

2.课堂教学

在课堂引入环节,笔者选择了从这首音乐的歌词入手,在学生熟悉歌词后,让他们阐述自己对“盼红军”的理解,引出电影的故事情节,用较强的故事性激发学生对这个舞蹈作品的兴趣。笔者在教学重点上也相应做出调整,更加注重不同节奏下人物情绪的转换:从焦虑的“盼”到急切愤恨的“盼”,再到充满希望的“盼”。通过让学生体会作品的情绪转换,使他们感同身受地体会该作品的人物形象。课后作业不仅是练习舞蹈动作,还要求学生观看一些经典的革命题材影视、舞蹈作品,让“革命”一词走进学生的内心。

(二)学习重点的延伸

由于教学对象是大一新生,应试教育的模式是他们最熟悉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一些启发和引导,使学生不仅仅将学习重点放在专业技术上,还尝试分解一些舞蹈动作,解析动作背后的意义。例如,“一人快速冲出,双膝跪地,左手慢慢将手里的纱巾捧起,再用脸颊轻抚”这个动作由快变慢,体现出的是看到希望时的急切,手中的纱巾仿佛是希望的种子,而这种子结出的果实,正是我们当下享受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实践成效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该作品的背景、人物情感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在舞台上演绎的时候,虽然动作还有些稚嫩,但从她们的眼神里能够看到“盼”的光亮,他们对那段红色的历史也有了新的认识(见图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刚入学时有了明显的提高,即使在疫情防控期间,也能坚持学习,每天以视频打卡的形式互相监督、互相激励,为今后取得更大的进步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舞蹈实训课程一线教师所面临的新挑战

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深刻体会到教师不仅需要教授给学生专业知识,更应该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观。作为舞蹈实训课程教师,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技艺,建立民族自信,树立教学典范,是课程思政带来的新挑战。面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图1 成都师范学院2019级音乐舞蹈专业演出现场

(一)提升专业素养

学无止境,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应该停止学习的脚步。舞蹈教师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掌握最新的专业动态,学习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同时挖掘专业知识里的思政内涵,多尝试、多突破,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联系起来[3]。

(二)对历史、文化、政治时局、社会动态的全面了解

一线舞蹈教师仅拥有专业领域的知识,仅关心自己专业领域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历史是民族底气,文化是民族荣耀,政治时局是民族力量,社会动态是拉近师生间关系的桥梁。了解得越多,教师在面对学生各式各样的问题时,才能更加理解他们,并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时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结语

2019 年12 月31 日,四川省教育厅公布了《四川省高等学校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拟认定名单》,我校(成都师范学院)有两门课程入选,分别是《中国石窟艺术》和《口述史简史》。以课程思政为方向的高校课程改革已日渐成为各类课程改革的重点,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所有学科共同努力的目标,舞蹈实训课程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助力课程思政的推进。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在新时代的育人大格局下,每位教师都应承担起自己的使命,从一点一滴开始,培育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实训舞蹈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基于OBE理念的工程造价实训课程教学探索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学舞蹈的男孩子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舞蹈课
思政课“需求侧”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