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得心应手“云设计”

2020-11-30 09:00茉莉
莫愁·时代人物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国馆建筑设计

茉莉

他打开线上办公软件“瞩目”,在共享屏幕上“画”着线条,设计着街道布局。他能够用两只手平均使劲,右手把脑海中的构思在电脑上用图画描绘出来,左手飞速地在纸上做着笔记。他就是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和教育家何镜堂,82岁的他仍然奋斗不止,教书育人、设计,样样冲在最前端。

“云设计”使作品更精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百姓的生活,也加速了各个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许多人开始“云办公”。

何镜堂就是其中一员。每天早晨7点,他准时打开线上办公软件“瞩目”,居家“云设计”,随时和合作方、设计团队、学生线上沟通,随时发起“云会议”,接听“云汇报”。

何镜堂不止一次告诫自己的学生:“疫情是暂时的,设计仍要继续。前线的医务工作者很辛苦,我们虽不是医生,但把工程搞好也是为抗击疫情出力。”

疫情改变了何镜堂对建筑和空间的设计思路。疫情早期,一些楼房的管道排气系统不好,病毒经排气扇传到其他住户,导致病毒传播。何镜堂听说后,在设计房屋时特别注重通风系统。他反复教导学生:“设计高层建筑时要特别注意管道排污,还有通风排气,要确保空调管道的设计能挡住室外病菌。”

此外,何镜堂还教导学生们: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时不能“摊大饼”,围绕着一个中心不断扩张,“在发生传染病、地震等突发事件时,可能会影响救援进度。还要提前想好哪些建筑适合改建成像方舱医院这种临时救援点。”

爱画画的孩子迷上了建筑学

1938年4月,何镜堂出生在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东莞是著名的侨乡,华侨们在国外挣到钱后,会在老家建设各种各样的小洋楼,形成充满异域风情的独特街景。因此,何镜堂在上中学时期就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一些新老建筑很感兴趣。1956年夏天,他考进了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学习喜爱的建筑设计专业,师从岭南建筑的创始人夏昌世教授。

何镜堂认为,在建筑思想方面,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夏昌世先生。上世纪30年代,包括夏昌世在内的一批岭南人,留学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当时正是世界现代建筑运动的开始。这批老师把现代建筑理念带回中国,然后跟广东的气候、环境和文化结合,形成了岭南建筑思想的基础。何镜堂深受这种思想影响。

这个思想有什么特点呢?何镜堂说:第一,实是求事,讲究实际;第二,非常关注建筑跟环境和气候的融合;第三,讲究求新求变;第四,讲究自己动手,要求动手能力强。这思想与实践形成何镜堂研究建筑的根:“任何一个建筑都是跟地域和环境结合的,一个是地域的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另一个是当地的文化环境。建筑的根本在于这两点。”

夏昌世主持设计广西大学附属医院时,让何镜堂设计门诊部。“怎么通过布局防止不同科室交叉传染,如何让病人和医生快速穿行?”何镜堂专门到北京查资料,在一家图书馆找到英文书《医院功能及设计研究》。那时候没有复印机,图书馆又不肯把书长期借给何镜堂,只答应借给他三天。何镜堂就花了三天时间把整本书抄了下来。

要学好建筑先学做人

何镜堂常说:“建筑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团队的配合。要学好建筑,首先要学会做人。”

1983年4月,何镜堂受成立不久的华南工学院建筑设计院邀请,带领全家从北京回到母校。回到华工的第三天,何镜堂一家的行李都还没从北京寄到学校,就得到了参加深圳科学馆招标竞赛的机会。

夫妻二人在招待所走廊通宵达旦地奋战了二十天,将模型做出来后,立刻带着资料到深圳竞标。他们将设计母题锁定为“八角形”,突破形体,赋予个性。八角平面可以灵活切割,内部空间大,各个角度都能吸收到光,采光很好。建筑外观的上中下均是八角形,很有现代感。模型做出来后的第二天,何镜堂就赶到深圳提交方案,当天下午便接到通知:中标了。何镜堂笑道:“我的人生打响了第一炮。”

何镜堂回到学校就给自己定下了“三到位”的要求——每一个作品必须是精品;作品必须能成为优秀的设计;每个作品都要有学术论文。他将这一传统延续至今,也成为华工设计院公认的“秘笈”。靠着这一秘笈,何镜堂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的优秀人才。其中九名获得全国青年建筑师奖,有的已经晋升为教授、院长、总建筑师,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建筑设计和教育领域的骨干。

建筑是有力量有生命的

“我最喜欢的建筑作品有两个:一个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个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何镜堂说。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行,气势恢宏、雍容华贵的“东方之冠”中国馆作为中国的第一件展品惊艳全球。许多人不知道,何镜堂主持设计中国馆时已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年近七旬,如果没有去竞标,他就坐在评委席上了。“新闻发布会发出向全球征集方案的当天,我就决定参加,定了八个字:中国特色、时代精神。”

何镜堂和团队选择用“中国器”去诠释泱泱大国的气度。这个建筑物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如鼎如冠,还从上至下用由深至浅的四种红色营造空间感。中国馆整体像一个稳健的大鼎,也像中国的粮仓。他用了现实主义手法表达一种现代建筑风格,但又保留中国韵味,把“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

独特的“东方之冠”从全世界344个方案中脱颖而出,何镜堂也多了一个称号——“中国馆之父”。

何镜堂待人温厚谦和,在建筑工地上,他向建筑工人学习经验,为他们排忧解难;教学中,他经常鼓励学生,不要怕输,输多了就会赢。

何镜堂常常说:“建筑师必须尊重体谅人,取长补短,有团队合作意识,群策群力才能做出精品。”从虎门海战博物馆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科技馆到惊艳世界的“东方之冠”中国馆,82岁的何镜堂,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饱满的创作热情,通过200多项重大标志性工程见证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新潮流。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周晓序 2475496811@qq.com

猜你喜欢
中国馆建筑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世博会中国馆昨日竣工
小八腊子游中国馆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亮相
海宝带你游世博(一)中国馆、香港馆、澳门馆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