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20世纪中期的课程理论简析

2020-11-30 08:39张彩虹
考试与评价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实践模式

张彩虹

【摘 要】 课程理论随着教育界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变化,形成了许多课程流派。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西方20世纪出现的著名的三大课程模式:泰勒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课程理论  泰勒模式  过程模式  实践模式

一、引言

课程一词没有确定的含义,从较宏伟的层面,有人认为课程需要一种思想,用思想来指导课程的设置,换句话说就是隐藏在课程背后的价值取向和课程的实践意义。在西方,有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有泰勒、斯腾豪斯等对西方的课程产生影响。作为课程思想和课程理论,西方的泰勒原理、过程模式和实践模式在课程论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二、泰勒原理

泰勒的课程目标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用“活动分析法”为依据,将成人社会生活中需要的知识技能作为课程的行为单位教授给儿童,并以行为单位的完成程度考核儿童的学习情况。

泰勒认为如果进行课程编制活动必须回答四个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把这四个问题看成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就成了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1)确定目标;(2)选择经验;(3)组织经验;(4)评价结果。选择学习经验泰勒提出了五条原则,组织学习经验泰勒提出了三项准则。

泰勒认为确定准确的课程目标,应该考虑三个方面的信息:(1)学科专家的建议;(2)学生的需要。学生现在达到的水平与课程要求达到的理想水平作一个比较,就会发现教育需要,这个差距就是教育目标;(3)对社会生活的研究。因为教育这个子系统离不开社会大背景,泰勒的课程价值又是为儿童的未来生活做准备,有必要对社会生活进行考虑。在充分考虑这三方面信息后,得出大多数目标,再通过“两把筛子”筛选出少量能够达到的、真正重要的目标。这两把“筛子”是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也可以说是办学宗旨和学习心理学。泰勒坚持“效率至上”的价值观,所以反映他课程思想的课程原理也体现出简洁明了的特点,是一种直线式过程。泰勒本人在提出原理后,也在不断地思考、修正、补充他的某些观点。

三、过程模式

斯滕豪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能根据现有的材料有自己的质疑、批判、反思的思维,这和目前教育界提倡的核心素养有相似的地方。肯定了人对自己的智力负责,这也是斯滕豪斯其中一个伟大的地方。可以说过程模式就是针对目标模式提出的。一方面是因为这是斯滕豪斯对目标模式的批判,另一方面从浅层的字面意思上看过程和目标是相对的。所以过程模式的某些方面注定是跟目标模式完全不同的。比如过程模式是不根据确定好的每一单元的动作目标为标准,它有一个广大且宽泛的目标,关注点集中整个教学过程,使得这些进程能与宽泛的目标保持一致。教师是过程模式的核心人物。这样可以看出,过程模式没有目标模式显得清晰、明确,实施过程中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突发事件,所以不好把握。与目标模式这种有确切测量标准的模式相比,过程模式更像是一种課程思想,课程编制的思路,是一种研究的过程。

斯滕豪斯认为课程活动是有内在价值的,要选择具有内在价值的教学内容。过程的内在价值体现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知识在过程中的展开、作为主体的积极的信息加工。内在价值是抽象的,不能还原为行动,而泰勒则是把目标分解成详细的行为目标,以学生对行为目标的完成度来评价学习效果。什么样的过程和知识是有内在价值的,这是需要判断的,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就需要教师成为研究者。也因为他的整个焦点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但是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实践内容,那为了完成目标就需要教师有很高的素质,包括熟悉且涉猎广泛的知识、解决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等等提出这一研究者理念。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往往越伟大的理想实现起来越是困难重重。所以这一命题虽好,是作为教师应该追求的理想的职业素养。但是目前条件下,这个命题是个很难实现的理想。斯滕豪斯主张在探究中学习客观知识,主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融合,体现了课程思想的探究美。

四、实践模式

施瓦布主张的是实践模式,在课程领域引起极大反响,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范式”的转变。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在某些方面是截然不同的。比如理论的目的是持久的知识,而实践的目的是对可能的行动做出抉择,对下一个决定而言,这个决定已经无效了,所以不会有多大的持久性,只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理论的方法受某种原理指导,而实践没有原理指导,更多是采用“审议”。集体审议具有广泛的成员参与,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课程专家等人,形成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审议包括四个要素:学科内容、学生、环境、教师。审议的重点是保持四个要素的平衡,正因为如此,所以审议需要多方面成员的参与,单靠某一方是不可行的。与泰勒不同,教师在泰勒原理中只是作为实施课程的手段,不作为参与决策的成员。施瓦布的课程思想应该根据学校课程的具体情况,用择宜的艺术对多种理论加以分析、选择、融合,不能仅仅依赖一种理论的支持,应主张多元背景下的多元理论,这实质上是对各种理论进行折中调和,择宜没有固定的步骤。

五、总结

课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从大的方面看体现着国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指引,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盛存亡,从小的方面看涉及着学校的发展愿景,体现各学校的价值观念。所以,课程是一个牵缠多方,相互影响的问题。如何设置有效的课程就变得更加重要。以后出现的课程理论和探索,或许并不完美,但是我们追求在结合前人理论优点的基础上,找寻一种较为优化的课程方案。

猜你喜欢
实践模式
新常态下创新家园共育工作实践初探
治理创新视角下的基层协商民主
基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模式探讨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初探
关于构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
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模式探究
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模式探究
中学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实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