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起点 实现新跨越

2020-11-30 09:16李东东
传媒 2020年1期
关键词:期刊杂志习近平

李东东

2019年是《传媒》创刊二十周年。二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年间,经过几任领导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传媒》杂志确实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行业卓具影响力的品牌专业期刊。这些成果来之不易,作为传媒杂志社顾问,对此我感到十分欣慰。

从2007年初,我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不久应邀出席第二届中国传媒年会至今,已连续出席了十二届中国传媒年会,只有今年因出访俄罗斯执行友好访问任务,未能参加第十四届年会。在总署期间的分管和后来的不断接触,《传媒》杂志给我留下了以下三点深刻印象。

第一,这是一个有担当、有引领的杂志。《传媒》杂志以“服务传媒、引领传媒”为宗旨,突出服务和引领两大功能,深受管理部门和业界、学界的认可和赞誉。在内容上,围绕媒体融合,组织采访调研和约稿,成为报道、研究媒体融合的重要载体;在活动组织上,连续举办了14届中国传媒年会、2届中国新媒体发展年会、2届中国融媒体发展论坛,邀请传媒管理部门、行业领军人和学界专家,盘点上一年度的融合与创新,研讨融合发展中的问题,展望未来发展方向。这些会议,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研讨充分,组织有序,因此,深受学界和学界的欢迎。

第二,这是一个有思想、有品位的杂志。专题是一个杂志编辑思想的集中体现,《传媒》近10年制作了近200个专题,每个专题都聚焦重大、焦点问题和主题,以专题引领行业导向,服务行业发展。其中,2016年第7期《舆论总纲领 媒体新指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19”讲话专题》、2017年第24期《凝心聚力书写伟大时代——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专题》、2018年第24期《历史的回声——报道改革开放40年40文》、2019年第6期《美国传媒业考察报告》、2019年第11期《光明印记——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专题》等,在业界产生很大反响。《传媒》杂志长期稳居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之列,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期刊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最美期刊”就是很好的证明。

第三,这是一支高效率、有战斗力的团队。传媒杂志社目前只有10名员工,每年要编24期杂志、完成三四个课题、组织三个重要会议,近两年还要完成中国记协交办的中国新闻奖自荐奖的初评、专刊编辑出版等工作,工作量非常大,但杂志每期都能保证按期、保质出版。自2012年《传媒》杂志介入科研工作以来,共完成了20个课题,其中受中宣部委托的2016年结题的《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研究》课题,在《传媒》杂志发表后,被《新华文摘》全文转发;2019年中宣部传媒监管局将《县级报纸评估调研报告》课题委托给《传媒》,7月承接委托,调研30多个单位,11月就拿出了报告,并一次性通过验收。组织会议需要大量人力,近两年《传媒》每年都组织3个全国规模会议,都组织得井井有条。这些都充分证明了这支团队的高效执行力。

虽然《传媒》杂志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也有一些不足,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是加强内容建设。杂志目前的问题是专题强、栏目弱,行业报道强、学术文章弱,个别文章质量尚待提高。需要大力改进这些不足,不断提高内容品质。二是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目前,杂志社的经营主要靠理事会和组织会议两个方法,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今后要广开思路,勇于创新,探索更多的盈利模式,实现经营跨越式发展。三是加快自身新媒体建设步伐。《传媒》所办中国传媒网已经关闭三年多,新媒体方面只有一个微信公众号,粉丝量只有14000多。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要想做到服务行业、引领行业,必須发展新媒体,必须在融合发展方面下大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在媒体融合方面,我国制度优势体现在顶层设计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央和各部委制定发布的各项政策,为媒体融合做好了顶层设计。《传媒》杂志要认真学习领会这些顶层设计的内涵和路径,并贯彻到自身的融合发展实践中。

希望《传媒》杂志以创刊二十周年为新起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守正创新,为新时代新闻出版业的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长

(本文根据作者2019年12月27日在《传媒》杂志创刊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速记整理)

猜你喜欢
期刊杂志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期刊审稿进度表
杂志收纳碗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
标题党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
欢迎到邮局订阅2010年杂志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