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匠精神演进的历史脉络及其当代价值

2020-11-30 09:15周雨慧焦杨李泠洁邹世享
青年时代 2020年26期
关键词:陶瓷工艺当代价值景德镇

周雨慧 焦杨 李泠洁 邹世享

摘 要:本文将以景德镇陶瓷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为主题,探访陶瓷产业中不同领域的工作者,从不同角度总结景德镇陶瓷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历史演变。进一步探讨当前陶瓷生产机械化的大环境下,陶瓷工匠精神传承面临的问题,并从工匠个人、陶瓷生产企业和国家政府层面提出解决方案,希望借此为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工艺;工匠精神;历史脉络;当代价值

一、引言

习近平總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有它特有的职业道德文化,其传承和发展都符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意义。21世纪,我国的陶瓷制造行业步入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以江西景德镇为代表的陶瓷制品产量和陶瓷行业企业数量都有了巨大增长。

陶瓷的历史底蕴使景德镇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地,也孕育出了陶瓷工匠精神。2011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自发来到景德镇进行艺术创作,“景漂”人数逐年增长。截至2016年,“景漂”人数已达约2.2万人,这对景德镇陶瓷产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陶瓷原料开采加工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低,不利于提升陶瓷原料质量水平和供应保障能力。二是陶瓷机械保障能力弱,景德镇全市没有一家上规模的陶瓷机械加工企业,大部分陶瓷企业设备陈旧、耗能高、效率低。景德镇陶瓷产业面临如此挑战,如何进一步弘扬陶瓷工匠精神,推动景德镇陶瓷产业创新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弘扬陶瓷工匠精神,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共享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成果,笔者亲历景德镇,以景德镇陶瓷工匠精神的传承和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作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以此探寻陶瓷工匠精神的渊源及其当代价值。

二、陶瓷工匠精神发展的历史脉络

景德镇陶瓷工匠精神随其陶瓷手工业蓬勃发展,在不同时期内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与特点。经过不断的时代变革,陶瓷工匠精神不断演变丰富。

(一)渊源

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其在景德镇生根发芽则是在商周至唐末五代时期。此时陶瓷手工业还完全附属于农业,陶瓷也皆为简约质朴的生活器具,“工匠精神”的雏形就在此孕育。

(二)形成

自宋代始,陶瓷手工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出现了汝窑、定窑、钧窑等颇有名气的窑口。其中,昌南镇生产的青白瓷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著名品种,宋真宗也因此赐予昌南“景德”之名,景德镇陶瓷“工匠精神”也在对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品质追求中逐渐形成[1]。在这一时期,景德镇陶瓷手工艺者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但他们显然掌握了更为精湛的技能,从其功能、品质、造型、纹饰等方面可以看出,这与当时的民风民俗息息相关。至此,景德镇陶瓷“工匠精神”的雏形基本成型。

元代的手工业发展极其迅速,景德镇陶瓷业也顺应时代的浪潮迅猛崛起。明清时期,朝廷于景德镇特设御窑厂,陶瓷手工业逐渐向景德镇镇区集中,镇民以瓷为业,几乎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陶瓷手工业城市。在这一过程中,规范的制作程式、严谨的师徒相传模式、苛刻的品质要求,使得陶瓷手工艺者逐渐凝成了统一的精神品质,景德镇陶瓷“工匠精神”走向成熟。

(三)发展

当代景德镇陶瓷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呈现出高度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而景德镇陶瓷“工匠精神”也随着时代不断变革。当代景德镇陶瓷“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传承和开放两方面:一是传承,许多景德镇陶瓷手工作坊延续了古典时期的产品制作,技艺模式、师徒制等与明清时期相仿,显示出古典时期“工匠精神”的复苏;二是开放,在传承基础上,景德镇陶瓷手工艺者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取了大量时代精神特质,创新进取,为传统景德镇陶瓷手工业“工匠精神”注入了全新的内容与活力。

三、陶瓷工匠精神的内涵

陶瓷是一个匠人的躯体,笔墨则是工匠的精神。失去了墨彩的陶瓷,就好比失去精神的匠人,技艺再精湛,也不过是一台麻木的生产机器。只有精神与技艺并存,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匠人”。景德镇的制瓷繁荣至今,其中蕴含的精髓就是陶瓷工匠精神[2]。

(一)爱瓷敬业

爱瓷敬业精神是一种在热爱之上,对陶瓷工作全身心投入、恪尽职守的精神境界。“敬业乐群”“忠于职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景德镇非遗传承人白光华先生将爱瓷敬业视为陶瓷工匠精神最重要的方面。手工制作一件瓷器工序多达七十二道,工匠们只从事其中的一道或多道工序,制作过程是非常枯燥的。但是,匠人们会在工作中寻找到乐趣,避免陷入浮躁,达到享受制作陶瓷的状态,闪耀“陶瓷工匠精神”的光芒。

(二)追求卓越

匠人们追求卓越的这种精神从千千万万件精美瓷器中可见一斑。目前,机械制瓷所做的都是最基础的工作,以此降低人工成本。相比于机械,手工制瓷才能表现出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拉坯”为例,陶瓷在经过机器拉坯后,都需要人工修复、绘画等手工步骤。匠人们反反复复的用心打磨贯穿于陶瓷制作的每一道工艺,瓷器才会以精美的外观展现在世人面前。景德镇的工匠们每天都要练习制坯,否则手艺就会生疏。这些陶瓷手工业者怀着对艺术的执着和热忱,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制出符合时代特色的瓷器,使景德镇陶瓷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重技尚艺

重技尚艺是陶瓷工匠精神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它代表的是景德镇陶瓷工作者对制瓷技艺的重视[3]。手工业制造的瓷器工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包括陶瓷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各种手工艺技法的科学知识。这就要求景德镇的陶瓷工匠们必须学习制瓷背后的物理和化学原理,扎实地掌握陶瓷制作的知识规律,并在生产制作中不断钻研,活学活用。比如,在制作瓷器的过程中,温度极其重要,稍高或者稍低都会对瓷器的烧制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工匠们仅仅依靠师傅的言传是无法掌握的,只有不断实践、改正错误,才能熟练掌握精准掌控温度的本领,这是一个不断求真务实的过程。

(四)匠心独运

当下,“中国制造”正在经历向“中国创造”转型的过程,制瓷行业也是如此。作为陶瓷工匠,独运的匠心也正是从烦琐单调的制瓷工作之中萌芽。景德镇的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们将“匠心”与“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更新颖的陶瓷样式,成就了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的创作。例如在陶瓷造型、色彩、花纹图案等方面的加工制作,融入了许多非传统审美元素。景德镇的许多制瓷企业也从未停止创新工艺的脚步,如以高温颜色釉为主导核心对技术进行改良,能使制作的瓷器在日用之外有更大的利用空间。此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陶瓷事业,学识和见识都同以前的学徒有一定区别,有更多奇思妙想,不再循规蹈矩。种种迹象表明,匠心独运正在成为工匠精神传承与发展的新动力。

在《匠人》中,理查德·桑内特将匠心描述为“持久,基本的人类冲动”,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创新创造正是这一冲动的生动写照。

四、陶瓷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工匠精神自古孕育,在“中国精神”中占有一席地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如今这个万象更新的时代,陶瓷工匠精神作为工匠精神的代表,更是有着超出其本身意义的价值。

(一)陶瓷工匠精神有利于工匠实现自我价值

对于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而言,产品是他们表达对自由向往的载体。瓷器创作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工匠们手中,他们将自己的构思与创意凝结于陶瓷,创作出来的瓷器就是自身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客观化的体现。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自我的价值仅存在于自己双手所能控制的作品中,这使得工匠们能够在工作中获得对自我的肯定与满满的成就感。

(二)陶瓷工匠精神是促进景德镇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十三五”时期,我国仍然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目标,需要每一个陶瓷从业者对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陶瓷从最原始的灰白胎色到之后的唐三彩、青花、高温颜色釉,都有着跨时代的技术创新,唯一不变的是工匠们对陶瓷认真执着的态度。正是这亘古流传的陶瓷工匠精神与不断革新的技术手段,让陶瓷行业生生不息。值此产业转型升级的关头,陶瓷工匠精神作为产业之灵魂,将更为重要。

(三)策应“一带一路”,弘扬陶瓷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探索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在全球陶瓷发展史上,中国陶瓷一直引领着世界陶瓷发展的方向,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景德镇作为中国陶瓷的代名词,牵动着整个陶瓷行业的走向。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成果丰硕,景德镇陶瓷企业应顺应时代浪潮,让景德镇陶瓷与其承载的陶瓷工匠精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五、陶瓷工匠精神传承的问题及对策

据统计,2018年景德镇全市陶瓷产业产值破400亿大关,增长8.5%,比10年前增长近9倍,是1978年的285多倍。在景德镇陶瓷产业看似如此光明的前景下,陶瓷工匠精神的传承仍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

(一)传承现状

2017年3月,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发布,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基础,对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发展前景、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项目,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18年6月,为表彰先進,树立榜样,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江西省政府决定授予王伟等16名同志“赣鄱工匠”称号,授予王长荣等80名同志“能工巧匠”称号[4]。由此看出,在十九大和“十三五”计划的指导下,政府提高了对传统手艺与工匠精神的重视,在经济上扶持传统工艺,在精神上支持能工巧匠。接下来,如何深化社会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并呼吁各界践行工匠精神,是各级政府面临的挑战。

(二)传承中面临的问题

1.工业化生产中效率与质量的冲突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方式被大规模采用。有的人甚至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落后的小手工业思想,这对于制造业来说是一种思想的倒退。在如此浮躁背景之下,“工匠精神”的传承可谓举步维艰。不得不承认,机器生产线的出现大幅提升了生产速度,但就如宇宙瓷厂前董厂长所言,机械所做的都是最简单、最基础的工作,可以通过机器来减少人工,降低成本。而手工制作才是陶瓷制作的核心,每一次机器拉坯后都需要人工修复、人工绘画等手工步骤,才能赋予瓷器灵魂。

2.陶艺工人严谨耐心观念的淡化

对于如今的陶艺工人们,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传承。古语有云,“君子不器”。在“职业教育无用论”的影响下,选择走职业型教育的学生不如走普通教育的多,加上新时代诸多方面的诱惑,新一代的陶艺工人很少能像老一辈一样一心投入工艺的研究。“景德镇传统陶瓷书法”传承人白光华老师用“敬业”二字解读“工匠精神”,这一优良品质的缺失,也是“工匠精神”传承的一道障碍。

(三)完善陶瓷工匠精神传承发展的对策

1.重塑陶艺工人的制瓷观念

一方面,传承工匠精神的大前提是热爱这份事业。工匠们要从心底在感性和理性层面都热爱陶瓷工艺事业,并在自己的岗位上持之以恒,如此才能将其传承、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传承不是一味使用前人留下的技术。工匠们要在学习前人的经验后,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无数次的实践试错,将创新的想法化转化为现实技术。

2.企业自觉响应号召

首先,在质量方面,坚决杜绝劣质材料,坚持工艺创新,做一个有道德的企业。以工匠精神引领质量管理,让企业上下形成共同的质量文化以及品质理念,在全员中形成追求极致品质的精神。

其次,开辟陶瓷产业定制化发展模式。对陶瓷开展个性化定制,增加品种,提升品质,创立自己的品牌。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根本要求,推进结构性改革,对陶瓷产业进行精细化管理,建立一个标准化、系统化的培训体系。

再次,将工匠精神严密落实到企业文化当中,将其融入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企业要定期举办各种学习活动,对员工进行教育,将工匠精神化为员工的精神品质,提高工匠们的积极性,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尚。

3.政府层面多管齐下

首先,各级政府应响应《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传承保障,让更多的人愿意从事制瓷行业,更好地传播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要支持景德镇市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在市场方面,加强对景德镇陶瓷市场的监管,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创造优良环境。

其次,向企业推行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在企业进行贸易时,政府要引导企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弘扬工匠精神从完善制度做起。

再次,相关单位要加强面向社会的陶瓷文化宣传,弘扬以改革和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媒体与民众共同响应,营造一种对陶瓷工匠精神怀有崇敬之情的社会氛围,为陶瓷工匠精神今后的传承助力。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2]辛婷,辛夷.陶瓷艺术工匠精神的当代发展研究[J].中国陶瓷,2016(12):96-98.

[3]朱辉球,吴旭东.景漂现象中探析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J].景德镇陶瓷,2016(6):I0039.

[4]章俊,周蓉.景德镇艺术陶瓷产业发展的策略[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4):35.

猜你喜欢
陶瓷工艺当代价值景德镇
因为有你
——省景德镇老年大学校歌
问一声,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Chinese Ceramics
铜系青蓝釉:开创陶瓷工艺美学新时代(一)
钵传瓷艺文化、创新陶瓷工艺、焠炼卓越品牌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