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应用翻译研究体系的再研究

2020-11-30 09:15张丹珂任忆
青年时代 2020年26期
关键词:信息化

张丹珂 任忆

摘 要:应用翻译主要指各类以信息传播为其目的的一种非文学文本类翻译。近年来,应用翻译得到了极大发展,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然而,如今应用翻译理论研究依然十分薄弱,这就要求翻译理论界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強化应用翻译研究体系相关内容的再研究,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应用翻译研究体系的发展。本文将分析信息化时代应用翻译研究体系的主要特点,并探讨了基于信息化时代完善应用翻译研究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应用翻译;研究体系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我国翻译理论界对应用翻译研究正在逐步深化。一些研究者已经以应用翻译为主题发表了相关论文,《上海翻译》等杂志以及部分学术网站也设置了应用翻译方面的专栏。部分全国性翻译理论界会议也逐步将应用翻译视为专门课题加以探讨,其后又出现了应用翻译专题研讨会。在高等院校教育中,部分大学设置了应用翻译专业课甚至应用翻译研究方向,如青岛大学的外国语言学专业下招收应用翻译理论方向的研究生。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学界应当积极开展对应用翻译研究体系的再研究工作,从而为应用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新的贡献[1]。

二、信息化时代应用翻译研究体系的主要特点

在当前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之下,语言服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为应用翻译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实践已经证明,应用翻译研究不可脱离于语言服务的产业链。

(一)翻译内容更趋复杂化与协作化

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发展使得翻译活动由传统走向了现代。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驱动下,翻译工作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协作性的高效统一。信息时代背景下实现协同翻译的方法包括:将稿件转化为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文件;解析所述HTML文件,创建翻译数据库文件TransIDB,所述HTML文件放置在所述TransIDB中,将所述TransIDB上传到服务器,所述TransIDB和所述HTML文件相对应;本地终端下载所述TransIDB,建立本地翻译数据库;在所述TransIDB下,本地终端对所述HTML文件进行处理,并将改动的内容同步到服务器[2]。

(二)翻译对象及题材趋向于多元化

翻译领域及其业务类型不断变化,翻译对象出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比如,在本地化翻译过程之中,不仅有文档的本地化翻译,还有软件、网站、多媒体、影视、课件以及游戏的本地化等项目。其中,网站与多媒体服务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主要需要处理的内容有声音、图形、视频以及数据库文件等。同时,翻译题材出现了全新的变化,科技贸易翻译已经成为主要内容,文学翻译之比例则在不断压缩[3]。

(三)众包翻译模式开始出现

众包翻译模式得以诞生,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它是一种网络社会的社会化生产模式。它不同于外包,强调的是专业化分工。众包的发包对象是业余爱好者,他们的社会差异大且背景多样化。2007年,著名的社交网站Facebook发动双语用户志愿者为网络进行翻译,并一举成功。实际上,Facebook超过半数的用户并非以英语为母语,其中75种语言中多达50余种都是由社交网络的志愿者承担。Facebook志愿译者总共有400000人,其中100000人每周都会翻译。这种过去交由专职译员执行的任务外包给网络上的志愿译员完成,形成了众包翻译。众包翻译中的种种流程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是多项技术的综合使用。技术的发展正改变着传统的翻译模式,为翻译这一古老的职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4]。

三、基于信息化时代完善应用翻译研究体系的策略

(一)不断推进应用翻译研究的范围

根据上述全球化和信息化语言服务的特征,翻译应用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笔。根据王华数(2013)指出翻译应用研究的分支可以细化出以产业全局为基础的相关专题研究:1.语言服务产业链;2.产业技术;3.翻译管理;4.行业角色和职业发展;5.语言服务标准。其中以产业技术翻译研究为例,虽有不少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工具,但是多局限于CAT技术或工具本身,应用翻译中的技术研究还应该关注更广泛、细化的分支研究:(1)推动交互机器翻译和全自动高质量机器翻译;(2)通过远程技术进行语音识别和即时翻译技术和平台的推广;(3)对MTM技术和平台翻译实施智能化整合;(4)加强术语库智能化管理(术语自动识别、提取、编辑、检查、批量校对等等);(5)推进本地化工程与技术包括软件、网站、影视字幕、多媒体、游戏、移动应用等的有效链接;(6)整合云时代的大规模平行语料库技术与实时协同翻译、云翻译与语联网;(7)推广翻译技术和工具评估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二)不断提升应用翻译研究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应用翻译研究中的创新不仅仅是内容的创新、研究对象的新发展,同时从事应用翻译研究的人员也应该顺应时代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提升自身素养。根据现代语言服务企业对全职的翻译要求同过去区别较大,通过分析国内几大招聘网站对译员的具体要求如下;(1)熟练的(双语)跨文化沟通和表达能力;(2)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搜索技能);(3)熟练掌握翻译的基本规则和技巧;(4)熟练掌握SDL、Trados等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5)跨专业的知识,并精通某一行业领域的知识;(6)能够承受工作压力,按照客户规定的期限提交译文;(7)高度的责任心和细心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从以上要求来看,新时代信息化技术下的应用翻译从业人员必须要面对更多的挑战:更加细化的岗位分层及分工、翻译角色定位更加多元化和协作化、职业培训的体系结构更加完善、职业生存与发展的通道的延伸、职业道德与职业要求的提高[5]。

(三)应用翻译教育的反思与对策

1.优化专业建设,科学合理设置课程

目前,应用翻译教育全球化、信息化以及职业化的特征日益突出,应用翻译教育的战略转变势在必行。方梦之(2013)指出市场需要翻译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大多数学校开不出来,例如像翻译技术、翻译伦理、翻译管理、术语与术语管理、本地化等。近年来翻译学院的毕业生市场对口率低,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在于基于全球化视阈的MTI职业化课程设置;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建设;与国际接轨的MTI实习基地的建设。应用翻译教育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要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设置MTI专业的学校急需突出应用翻译课程的实践特色,降低理论及文学赏析课程比重,增加翻译技术课程和翻译实践课程的比重。课程设置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模式、教材编排和教学平台选用等一系列的问题,翻译实践应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市场信息技术化大背景的时代需求[6]。

2.学校要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翻译师资队伍

翻译的全球化及信息化对翻译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的师资是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要勇于面对挑战、开拓创新、全面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学校要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培训平台,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出国参加相关会议研讨、观摩国际会议的口译实践,帮助教师提高语言基本功,促进自身的职业能力水平。

3.建设口译实习信息数字化平台

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计算机应用中的虚拟现实手段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这样的虚拟平台不仅能包融传统的同声传译训练、师生辅助训练、学生自主训练等综合模式,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口译回放练习与对比训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未来职业环境[7]。

四、结语

总的来说,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时代无法逆转的必然趋势。网络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深入现代人生活之中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应用翻译研究的面貌。语言服务产业不断发展,拓宽了应用翻译研究的范围,应用翻译研究人士应当具备宏观的视野,深入探究信息化时代的应用翻译研究体系,立足于专业并深入的研究,持续深化对应用翻译活动的认识,不断探索应用翻译的本质要求,健全应用翻译学科体系,从而帮助当前发展势头良好的语言服务业取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颖波,王华伟,崔启亮.本地化与翻译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陈淑霞.模因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18-121.

[3]方梦之.应用翻译研究的新起点[J].上海翻译,2013(3):30,72.

[4]方梦之.中观翻译研究:宏微之间的探析[J].上海翻译,2015⑴:8-15.

[5]谢天振.新时代语境期待中国翻译研究的新突破[J].中国翻译,2012(1):13-15.

[6]许宏.应用翻译伦理研究[J].上海翻译,2016(1):19-24,93.

[7]杨平.拓展翻译研究的视野与空间推进翻译专业教育的科学发展[J].中国翻译,2012(4):9-10.

猜你喜欢
信息化
水利信息化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基于会计信息化下的企业内部审计探讨
如何构建交通信息化的防护墙?
法律为信息化护航
医院会计信息化 路怎么走?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