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2020-11-30 09:15刘雅琦王伟利
青年时代 2020年26期

刘雅琦 王伟利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就业问题逐渐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的理论教育培养远大于实践教育培养,因此学生动手实操能力相对理工科专业来说较弱,毕业后其专业能力与企业要求匹配度较低,因此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各院校人力资管理专业为了转变当前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采取了有针对性地创新的教学改革研究。本文主要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并针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创新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门传统文科类专业,过去各院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偏重于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匮乏,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显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深入人心,企业抓住了人才就是抓住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只有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专业化和创新能力,才能为企业或组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基于以上对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各院校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现状,发现学生就业问题出现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方面:第一是学生自身原因导致就业率低;第二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实践实训环节较少,企业在对毕业生进行面试等环节时发现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从而导致就业难的问题。因此以需求为导向、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理论知识培养,忽视实践能力培养

一直以来,各院校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按照既有的知识体系框架、系统且完整地执行,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教师按照完备的知识体系将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原封不动传递给学生,学生按照教师的知识体系框架进行识记。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技能传授给学生,即使学生当堂将所有理论知识全部識记,课后也无法真正意义上掌握相关技能,更不可能在毕业时将所学人资相关专业技能应用于企业实际问题中去,从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最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特性所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本身较为抽象,教师讲解起来已经有一定困难,另一方面,是学校能够提供的实训场地不足导致的。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学生对本专业参与的兴趣会大打折扣,从而学生普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二)教学方式单一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较多且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教师一味灌输、学生一味识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较少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汇报演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基于实践的,学生只有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融入企业招聘者或面试者的角色,才能够切身体会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从而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对于将来就业的重要性,只有学生意识到自己所从事专业技能的重要地位,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重视对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因此,教师教学采用什么样的灵活多变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进而影响到学生将来毕业时自己所学技能是否能够与企业的要求相契合。

(三)师资队伍建设较为偏向理论型

近年来所提倡的“双师型”队伍建设,就是要求教师既能够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仍然较低,尽管教师在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技能,但由于教师寒暑假时间有限,能够有效利用时间深入企业一线培训、顶岗的机会不多,教师的实践技能还远不能够指导学生的实践。

(四)校企合作路径单一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培养育人的路径较为原始,即学校联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岗位,企业迫于社会压力接纳一部分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但在企业实训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习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这一切的源头就在于企业与学校学生之间没有一定的利害关系,企业没有动力对学生人资岗位技能进行精心培养,从而导致校企合作当前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五)学生评价方式落后

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完成一学期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课程之后,会在学期末得到教师给予的“期末成绩”,但在教师给到每位学生期末成绩的过程中,实行怎样的评价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为落后,例如从学生的作业、考勤、期中测试、期末考试成绩等维度,按照相应比例给学生打分。这样的评价方式,仅仅是对学生理论及平时表现进行的评价,并没有考察到学生对所学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是不可取的。

教师之所以要采取合理的评价方式,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本专业的正确引领,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专业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而不是浮于表面,等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所拥有的能力与企业现实需求的岗位能力相差甚远;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以结果为导向的目的。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实现以结果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理念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形势下,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即就业或毕业即创业的目的,我们必须从教学改革入手,改变教师授课的传统方式,改变学生过去一味追求理论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能力。

(二)提升学生的社会感知力

少年强则国强,学生接受学校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走向工作岗位,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在校期间融入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社会感知力,为毕业后更好地融入企业环境做充分的准备。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策略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虽然理论知识较多,但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相应技能,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将人资专业领域的经典案例拿出来与学生共同分享并讨论,学生不仅能够在这一讨论过程中对人资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能够在与同伴的切磋过程中增强岗位技能、锻炼思辨能力等。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应该深入企业一线参观实践。例如参加大型企业招聘会,学生在招聘会现场,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企业一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观察他们的岗位职责和岗位实践现场,从而反省自己在校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是否能够与企业实践相匹配,如果不匹配,今后要采取什么措施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

(三)创新发展校企合作新模式

过去传统的校企合作方式,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穩定而合理的约束条件,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弱。今后我们提倡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合作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共同探讨、构建育人机制,一方面政府参与进来,给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企业以一定的减免税收的利好政策,这样既增强了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又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企业实习的机会,既扩大了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又解决了学校实训场地短缺的困境。

(四)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说,不仅要能够在课堂上讲好一堂生动的理论课,还要能够指导学生人资技能实践,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作为教师,应该增强自身专业技能,利用好寒暑假宝贵时间,深入企业一线实践锻炼,为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双提升而努力。

(五)改变传统学生评价方式

将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作为评价的重要方面,将学生技能掌握的权重放大,将课堂讨论发言、角色扮演等综合素质考查的权重放大,引导学生自觉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还会有更多探索的方向,但我们的根本目标不会改变,即提升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为毕业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企业岗位而优化人才培养的方案、优化教学的过程,进而提升学生的社会感知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伍锐.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J].智库时代,2019(14):152,155.

[2]成娅.关于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3):173-174.

[3]蒙慧.基于OBE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立体化教学改革设计[J].科技风,2019(30):39-40.

[4]杨振国.以实践能力为本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2(09):287-288,290.

[5]陈刚.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5(25):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