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研究

2020-11-30 09:15郭留英王俊杰
青年时代 2020年26期
关键词:网络行为失范青少年

郭留英 王俊杰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青少年有限的自控能力和辨别能力很难应付复杂的网络环境,容易产生行为失范。本文总结了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突出表现,分析了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进而对如何培养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网络行为进行了探讨,以期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规范起到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人人上网,人人用网已然是不可争辩的事实。网络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娱乐、消费方式。然而,网络并非圣洁之地,各种信息充斥其中,正面与消极并存、谎言与真相同在。对于处在世界观、价值观趋于成熟而未成熟的青少年群体,辨别能力不足,控制能力有限,极易受到网络消极因素影响,产生失范行为,这些将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影响,给社会稳定带来重大隐患。如何扬正控负,走出“不信党言信网言、不信师说信网语”的困境,助力青少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其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用网习惯,成为当前社会必须面对、必须高度重视和必须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一、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突出表现

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常常让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流连忘返。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他们带上网络的“面具”,挣脱现实世界的束缚,尽情体验网络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奇思妙想,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是失去束缚犹如失去自由一样,绝对自由并不会带来想象中的美好,反而将青少年推向失范的深渊。

(一)沉迷于不良网站

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飞跃期)和第二逆反期,性的发育日渐成熟,伴随而产生的孤独感、压抑感倍增。此时的青少年更容易被虚拟的网络世界所吸引。由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部分网站运营者为了赚取用户的流量,刻意使用一些穿着暴露、举止轻佻的图片作为宣传链接,甚至有一些社会责任缺失、社会道德败坏的网站运营商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建立宣扬色情、暴力、权谋等丑陋行为的网站,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想方设法诱使他们浏览。不少青少年由于控制不住内心的好奇而深陷其中;同时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主播、UP主、代购、明星大V等光鲜的形象让很多青少年产生错觉,误把这些当作生活的常态,把当主播、当大V当作人生的目标,使青少年的奋斗偏离了方向;一些打着追求民主、科学、自由的幌子的政治谣言,在所谓“科学”的外衣下频频对中华传统文化進行诋毁,对历史英雄人物抹黑,企图剥离人们对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的认同、离间人们对党和国家以及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使青少年的人生迷失方向。

(二)沉溺于网络游戏

游戏以其独特的互动性和掌控感深受各个年龄段人们的喜爱,是人们放松心情、调节生活的重要方式。网络游戏更是具有娱乐性、互动性、虚拟现实性等特点,可以匿名,又具有不受现实生活交流方式限制的自由度,对青少年来说很有吸引力。适度的游戏能够起到放松心情、调节情绪、提升专注力等好处,但是沉溺其中,往往适得其反。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在游戏中获得益智与促进能力的同时,往往不自觉地被这种独特的游戏体验所深深吸引,渴望游戏过程带来的快感,沉溺于游戏所营造出的虚拟世界,进而陷入网络游戏不能自拔。部分青少年由于沉溺于网络游戏,而把游戏中的暴力、色情等视为正常,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以为然,有的青少年因沉迷游戏而叛逆、逃学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未来。

(三)构陷于借贷危机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单单可以通过网络聊天交友、获取咨询、购物、学习,网上金融、网上借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帮助人们解决资金燃眉之急的同时,更让人们感受到了消费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快感。但是网络借贷毕竟不是慈善捐助,市场下的这些产品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需要交纳相当的利息或手续费。青少年在经济上往往需要依靠父的支持,即使步入社会,由于正处于工作的起步阶段一般收入都相对较低,但受西方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不少青少年吃饭讲究西餐、穿着讲究名牌,向往奢侈多金的生活。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部分青少年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开始在网络上进行借贷,但由于偿还能力和个人欲望之间的不平衡导致越借越多,最终无力偿还。同时有些不法平台通过所谓的“裸”贷,诱骗青少年贷款消费。在青少年无力偿还时这些平台以借贷时拍摄的视频、照片为要挟,迫使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父母监管缺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教育、交通等的成本日益增加,青少年的父母,一般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他们在单位也大都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往往面临高负荷的工作任务、复杂的人际关系。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往往使青少年父母难以抽出过多的精力来关注孩子。加之部分父母认为孩子已经不是两三岁时的样子,明显成熟起来,内心在喜悦于他们的长大的时候给予了他们更大的自由。但是摆脱父母监管的青少年在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时还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时常被一些消极、错误的东西所误导。

(二)学校引导缺位

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理应担负起教育引导青少年的重要责任。但囿于当前教育模式的限制,学校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略了青少年思想、心理的需要,对青少年思想上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纠正。同时,由于思想、心理难以量化,很难纳入考核体系,即使纳入考核体系,由于思想和心理的隐蔽性、易变性,往往需要教师花费较长的时间,较大的精力去观察记录、沟通交流,这无形中占用教师大量精力,对教师的备课授课造成冲击,反而影响了主责主业。这样的恶性循环造成了学校、教师不愿意投入太多的精力在青少年的思想、心理培育上。

(三)精神世界空虚

物质生活的丰富并不必然带来精神世界的丰富和高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股精神物质化的思潮在不断蔓延。父母在对于青少年的关注上往往注重经济上的支持,甚至把对青少年的陪伴、引导的缺失换算成货币支付给青少年,以弥补自己内心对子女的亏欠。学校教育讲究成绩名次的竞争,与成绩无关的事情很难得到教师和学校的肯定,以成绩论英雄,以名次论成败的风气还很盛行,这无形中让青少年形成了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竞争意识和利己主义割裂了同学之间的深厚情感。同时,当前大多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姊妹之间支持和帮助。综上因素造成青少年精神世界的空虚,内心无所依托只能寄情感于网络之中,同时精神世界的空虚使得青少年难以感受周围的善意,从而把注意力投向虚拟的网络世界。

(四)网络监督缺乏

网络的公开性、便捷性、多样性让人们深刻体会到网络世界美妙的同时也给网络监督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受限于技术水平、监管机制、设施性能、工作理念的限制,监督难、管控难一直困扰着监管部门,导致很长一段时间,网络监管缺失,造成大量消极、负面的信息充斥网络,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甚嚣尘上。

三、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对策

培养青少年良好网络行为规范需要多方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一是加强网络环境监管。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及时出台网络法律,制定出网络法律惩罚的相关机制,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法律规范和约束,强化网络监管。同时加强网络宣传和网络法律知识普及,使青少年了解哪些网络行为是违法的,哪些网络行为需要受到制约,进一步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倡导网络公司及其技术人员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和时代担当,积极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注重最大限度的限制和删除有害、暴力的、色情的信息,还网络以风清气正、文明健康的生态。

二是加强网络行为教育。学校和家庭是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地方,也是青少年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加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教育,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学校和家庭在对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问题上不能有鸵鸟心态,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要直面青少年网络行为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探求问题背后的原因,紧跟时代特点、贴近青少年實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让青少年掌握网络行为的规范和要求,使其明白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从而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素质、增强网络法制观念、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

三是促进网络行为养成。网络是一面镜子,映照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水准、网络修养。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青少年在网络中的相关行为是其内心最为真实的表现。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一是提升青少年的道德素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要通过道德教育引导他们自觉同不文明、不健康的网络行为作斗争。二是增强青少年的网络自律。广大青少年要清醒认识到自律的重要性。网络不是从来就有的,自律也不是一天养成的,良好的网络行为养成需要青少年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严以律己,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争取更大的网络自由。

参考文献:

[1]王星明.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其对策[J].社会纵横,2011(1):138-140.

[2]付小慧.网络道德的失范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对策[J].新西部,2017(10):19-20.

[3]陈淑丽,柏杨.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J].北京青年研究,2016(3):43-49.

猜你喜欢
网络行为失范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读题时代”网络新闻标题的失范与规范
基于数据挖掘对校园网用户网络行为的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实现及其引导
青少年网络行为管理的立法与完善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