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扶贫:没有一个日子不曾被照亮

2020-11-30 10:49周玲
家庭百事通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小宝工作队驻村

周玲

扶贫,对于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工作的我来说,在驻村之前一直是个陌生的概念和领域,我也从未想过自己会参与到脱贫攻坚这项工作中。这两年多来,我经历过踌躇满志时的夙夜不懈和重重忧患后的柳暗花明,经历过生活中接二连三的打击和工作上一步一个脚印的收获。幸而,在那些称不上美好却意义非凡的驻村日子里,我没有一段路是孤独的。

“战友”结伴,照亮我的前方

2018年9月底的一天,单位下发通知,要选派3人组成工作队赴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驻村帮扶。

看到通知后我兴奋不已,袁州区可是我的家乡啊。那天中午下班后,我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消息和准备报名的决定告诉了我爱人,爱人半开玩笑地说:“我不反对你去,你少年时代的梦想不就是想多学点知识回去当个村干部带领父老乡亲们致富吗?这下正好实现啰。”虽是玩笑话,我仍感激于他的尊重、理解与支持。下午一上班,正好科室主任找到我,他也支持我去报名。于是,我便毫不犹豫地到党总支书记那里报了名。

在等待确定人选的那几天,我的心是煎熬和忐忑的,之前的兴奋早已转变成冷静。我不停地想,如果真的被选上了,我该如何安排工作和生活?尤其是我的两个孩子,一个刚上初一,一个才一岁半。三天后,人选确定了,我真的被选上了。彼时,我的心情万分复杂。但这是组织的信任与期望,我必须全力以赴。就这样,接下来的两年多里我便和驻村帮扶联系在了一起。

我们帮扶的是袁州区慈化镇冲下村,距袁州区70多公里、距南昌240多公里。我们工作队三人远离城市、远离家人来到贫困村,对于我们来说,除了未知的前路以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人,因为大家都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都有各自的牵挂。

原工作队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陈友贵驻村不到半个月,他90多岁的老父亲便因肺心病等多种疾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但为了尽快摸清村情,陈友贵连续在村上工作50多天,没回一次家,甚至没赶上见父亲的最后一面。2019年6月,在为父亲料理完后事从老家回南昌的路上,他乘坐的小汽车被一辆农用车撞上,导致其6根肋骨骨折、头部缝了十几针,不得已退出脱贫攻坚工作一线。工作队员舒毅是神经内科的副主任技师,为了扶贫,他抛家舍业,在妻子手术住院期间都没请过一天假。工作队员熊斯皓还是个“90后”,他是家里的独子,地地道道的城里人。2019年9月份刚驻村时,他的宝宝出生还不到两个月。我们每一个人都深知:驻村帮扶之路很难,你得沉下心来、扑下身子、铆足干劲才行。

家人理解,照亮我的身心

我是工作队里唯一的女同志,和家人在一起时,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爱人在医院工作,很顾家,也很体贴。两个孩子乖巧懂事,一向让大人省心。可从离开家开始驻村的第一天起,我的小儿子每每半夜醒来就哭闹不止地找妈妈,一折腾就是几个小时,我听了真是心如刀绞。孩子连续折腾了几天后,我婆婆心疼地建议道:“要不我带着小宝跟你到村里去吧?”

驻村的第二周,在工作队友和村干部们的帮助下,我租了村民家的闲置房子,把孩子接到了村里,由婆婆帮忙照顾。贫困村里生活条件艰苦,加上正值寒冬时节,小宝在来村的前两个月里反复感冒,瘦得皮包骨。我心疼得不知流下了多少眼泪。那时候我们工作队刚驻村,工作压力很大,得尽快摸清村情、民情,熟悉扶贫政策,白天走村上户,晚上学习扶贫政策,周末和节假日还经常加班。虽然孩子跟我一起住在村里,但我基本上没有时间管他,全靠婆婆一个人撑着。婆婆年纪大了,腿脚还有些不方便,为此,我父亲后来也从老家赶来村里帮忙带孩子,两个老人生活上有个照应,我才安心了点。

我在村里租了房子之后,我的家分成了两个——爱人带着大儿子在南昌生活,平时除了上班,还要接送孩子、买菜、做饭、洗衣服,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我带着小宝和两位老人住在村里,虽然也辛苦,但有父母在身边帮忙,倒好一些。即便如此,生活的平衡依然十分脆弱。

记得去年夏天的一天,婆婆有事回老家了,我和父亲带着孩子住在村里 。那天下午,父亲突然頭痛,一下午呕吐了四五次,可他怕影响我工作,始终没有给我打一个电话,我直到下班回家才看到躺在沙发上面色苍白的父亲,还有蹲在沙发旁可怜巴巴望着外公的小宝。让60多岁的父亲和年幼的孩子跟着我一起在这里受苦受罪,那一刻,我自责地真想扇自己几个耳光。

我赶紧带父亲去就近的乡镇卫生院,趁父亲做检查的间隙给公公婆婆打电话,告诉他们父亲生病的事。二老听到后不假思索,放下电话也顾不上天黑,立即赶来医院。父亲住院的那几天,都是我公公帮忙在医院里照顾。

对我的家人们,这两年里我充满歉疚,更多的是由衷的感谢。正是有他们做坚强后盾,有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才能让我一次次地渡过难关,沉下心来开展工作。

众人举火,照亮每一段路

作为驻村干部,我们每天走村上户和群众打交道。

今年66岁的叶有华是我的结对帮扶户。老人家思想固执,起初对我们工作队抵触情绪很大,认为我们不是真心办实事的。每次上户,他不是闭门不见,就是不加理睬。但我并不气馁,我相信贫困户不理解我们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多上门沟通,让他知道我心里惦记着他,是真心来帮助他的,他总有一天会明白。在经过六七次的沟通和谈心,尤其是听说我带着父母和孩子一起住在村里来扶贫后,叶有华对我的态度渐渐地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冷言冷语,有时还会笑呵呵地和我聊聊家常。

65岁的贫困户刘观妹因家中有三个智力残疾亲属而致贫,这也让好强的他深感自卑,认为别人都看不起他。对我,他却特别地信任与亲近。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两年来的点滴相处让他放下了心中防备。在一次走访中,刘观妹被农具砸伤脚背,半个月了仍红肿严重。我一问才知,他只用土方法在伤口上抹了一点灰。我当即放下手头工作,开车带他去镇医院看病。医生为他清创时,发现他的伤口里有很多碎石沙,如果再不清创治疗,甚至会有坏死的可能。一整个下午,我都在医院陪着他。从医院回村的路上,老人充满感激地对我说:“周书记,你真是一个好人呀!像亲闺女一样待我,你的好我记着了……”

脱贫攻坚工作繁杂、任务艰巨。两年来,我们工作队因地制宜发展了榨油坊、生态水稻种植、果园等特色产业,实现了村产业收益扭亏为盈。我们利用医院的自身优势,发动团员青年志愿者每月赴冲下小学开展一次趣味英语、健康讲座、趣味运动会、免费体检、点亮微心愿等活动。每季度,我们还会组织医院专家到镇卫生院、村医务室开展专家查房、授课、义诊和送医送药……依靠扶贫政策和大家的努力,我们村的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万元。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

两三年的驻村帮扶之路,也许并不能用美好来形容,甚至充满苦涩与艰辛,但我相信这一定是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正如泰戈尔所说:“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到年老时,我依然会骄傲且满含激情地对人说:在那一年,我去驻村帮扶了;在那里,我遇到了很多人;在那里,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小宝工作队驻村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捉迷藏
轻盐集团: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最后一名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
桥陈村来了一支扶贫工作队
鱼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