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心机

2020-11-30 09:09李国文
读者 2020年24期
关键词:晋国关羽三国演义

李国文

据《三国演义》,公元199年,官渡决战前夕,曹操挥师东进,刘备不信,因为袁绍大军压境,曹操哪能腾出手来收拾他。直到他看见曹操亲征的旗帜,才知道曹操深知袁绍谋而不决的性格,打了一个时间差,欲先将身边的隐患除掉。一看曹操动真格的,刘备便丢盔卸甲,落荒而逃。然后,曹军围关羽于土山,促降。以关羽万夫不当之勇,要突围是不成问题的。然而,他若杀出重围,他保护的刘备的两位太太,甘夫人和糜夫人,就有可能落入曹军之手,这不符合他做人的准则,结义弟兄,情逾骨肉,岂能顾一己之私。于是,传过话去,请先退军,勿逼人紧,容他再想想。曹操立即下令军队后撤,一退三十里。军师荀彧毛了,难道要放虎归山吗?曹操笑而不语。

苟彧乃博学之士,顿时明白了,为什么一退三十里,而不是二十里或四十里。这是一个典故,典出《春秋左氏传》,晋公子重耳落难,被逐出晋国,流落诸侯间,饱受炎凉,只是到了楚国,“楚子飨之”。“飨”,待以贵宾之礼。一次,楚成王问:“公子将来若返晋国称主,则何以报不榖?”“不榖”是古代君王的谦称。重耳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楚成王性子倔,偏要问个究竟:“虽然,何以报我?”于是,重耳就有了下面这番经典回答:“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治兵”是客气话,真义是若两国开战,我保证晋军一舍三十里、三舍九十里地退让君王。

曹操对关羽一退三十里,是他对关羽极其成功的攻心之举。假若关羽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推车”或“脚夫”的出身,不摆出儒将色彩,不作饱读经书状,也就不会中曹操的算计。一个人,本色最好。关老爷出名以后,就羞于提及这个本色,被曹操抓了个结实。曹操,这位三国英雄,自《三国演义》问世,便被定性为“奸雄”,着实冤枉了这位历史人物。其实,奸只是曹操的一面,雄,却是曹操的全部。曹操深知一个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一登高位,也许因为高处不胜寒,就要做出学富五车的渊博样子,很好笑,好笑的背后,也就暴露出相当程度的虚荣心。

关老爷的内心深处,必然这样想,如果一直推车,一直做脚夫,就不会考虑自己的学历问题。但是,刘备曾经师从郑玄、卢植,这份堂皇的学历,让自学成才的关羽难免自惭形秽。于是,他“弯道超车”,从更艰深的《春秋》入手,所以,自与刘备、张飞结义以来,手捧《春秋》,秉烛夜读,便成为他营造形象的经常性表演。

曹操何其眼毒,一下子抓住了关羽的心理弱点。

“一退三十里”,其来有自,关羽马上领悟,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他眼中的超级强人,居然了解他在攻读这部古籍,立刻产生一种共鸣,还有很大程度上的感动——他不是普通人,他是曹操,他为关羽一退三十里,因为他知道关羽读《春秋》,便按《春秋》的古风行事,关老爷精神上先就服了。这一服不打紧,也就马上降了曹操。当然,关羽降曹,断非完全因此,但不可否认,曹操此举对关羽所起到的心理冲击,非同小可。那种惊喜感应,是其降曹若干缘由中的一个,应是自然。当然,这是按《三国演义》想,正史并非如此。

拳击手都知道每个人皆有其不堪一击的软肋,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短处。谁肚子里有多少货色,一天不知道,两天不知道,第三天也就知道个七七八八了。但也是在这个世界上,你的朋友,你的说不上是朋友的朋友,会纵容你、蛊惑你,如果你缺乏最起码的警醒,你的带引号的朋友这一而再、再而三的蛊惑,肯定让你头晕起来,自以为是起来。正因为如此,曹公的忽悠能力、挖坑攻势,显得相当的凌厉和可怕。

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曹操心机所起到的作用,不可低估。接着,曹操索性放他一马——既然留不住阁下,我何不将人情做到极致。虽然过五关、斩六将是演义笔墨,但曹操还是放他走了,这才是有智慧者的大手笔。关老爷的虚荣心,从未得到如此满足,他的个人英雄主义也就达到爆棚的程度,甚至到了襄阳之战,关羽进入生命倒计时之际,曹操还在挖坑,说要迁都以避其锋芒,关羽还往里跳,从帐上帐下围观其刮骨疗毒那表演性质的盛况看,就知道此人的精神状态,是何等的不可救藥了。

关羽生前,十分看重名分,名分有如光环,第一提气,第二唬人。于是,关羽产生离地三尺的飘飘然感,那种如醉如痴、晕晕乎乎的微醺状态,令人享受,且极其过瘾,关羽如此,其他人也未必不如此。我们还看到,初显峥嵘的名流、身价忽然倍增的大腕,若是冷静下来,撇开那些偶然和意外因素,压根儿还是当初那舞台上群众甲或群众乙式的角色而已。偶尔客串主角,便以为自己不再是龙套,这也是这些年来我们看得太多的红了、亮了,然后灭了、没了的故事。殊不知,光环发光的同时,还会发热,首当其冲的便是脑袋。脑袋一热,必然膨胀;因为膨胀,必然失控;因为失控,随之而来的也就必然是不应该出现的失落、误差,而跟着来的便是不知伊于胡底的沉沦。

这就是宋人胡寅在《读史管见》中所说的:“人莫难于知过,莫难于悔过,莫甚难于改过。迷而不知者,皆是也。知而悔者,百有一人焉。悔而改者,千万人有一人焉。”关老爷走了麦城,直到临死,才觉悟到自己原本“解良一武夫耳”的现实,此时清醒,不亦晚乎?

所以,记住自己是谁,记住自己从哪里来,记住自己的净重,这三个记住,对红得发紫的人物来说,十分关紧。

(英 发摘自《中华读书报》2019年6月5日,黄思思图)

猜你喜欢
晋国关羽三国演义
师旷劝学
华容道
翳桑之报
三国演义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三国演义
关羽大意失荆州
三国演义
关羽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