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幸福感

2020-11-30 09:10徐永丽严惠云
幸福家庭 2020年16期
关键词:幸福观幸福感环境

徐永丽 严惠云

幸福不仅只是物质欲望的满足,更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精神满足。幸福是追求内在自我的认识与所处环境达成和谐的一种实时需求状态,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每一个幸福的人生都必将得到自我价值感的满足,并为之后继续追求幸福的行动提供动力和方向。

幸福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本身。幸福是我们一生所追求的目标。那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前人从伦理学、哲学等多个角度探讨幸福的定义,幸福的意义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表现出抽象的、复杂的和与时俱进的特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幸福感也不断被刷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三感”使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整体性展示,它深刻反映了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怎样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做出的时代回应。因此,在新时代、新指南、新战略、新作为这“四新”下,幸福也应被赋予新的内涵。

众说纷纭的幸福观

幸福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到的。生活中有着各种幸福,因此对幸福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梭伦是第一个从伦理学的角度阐述幸福的意义,他对幸福的回答是:“生前事只有死后才能够评判”。他认为幸福是有时间限制的,幸福是短暂且易变的,一时的幸福不能够确定一生的幸福。幸福是一段时间的情绪状态,是一种感性认识。

主张无神论的我们讲究活着的幸福,活出自己的幸福,没有人能够评判我们自己的幸福。活着感受到的快乐才是自己感受到的,才是最真实的。快乐应该是关于幸福最普通的概括性词语,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幸福的开始,也是目的”。快乐是打开幸福的关卡,幸福就是寻找快乐的过程。他还认识到快乐首先是身体的愉悦,其次是灵魂的安宁。理智的快乐优于肉体的快乐,感官上的快乐只是体现在身体反应,而灵魂上的快乐才是最终追求的目的。幸福不能够用高低评判,但是快乐是可以区分的,快乐不是能够量变的结果,它注重的是质量。因此,心灵的快乐必定是印象深刻的,灵魂的快乐才是最幸福的。在伦理学的认证下,幸福是一段时间的快乐经过多次改变而转变的结果。

从哲学的角度讲述幸福,就是从自我的价值观讨论幸福的真谛。苏格拉底认为幸福是认识自我,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成为有德性之人。他懂得在理性的基础上了解感性认知,在认识本我的过程中需要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认可。在理性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幸福感受,这就是最真实的幸福。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继承师德,在老师的熏陶下,对幸福做出更加主观化的解释,他提出:“德性和智慧是人生幸福的真谛”“追求幸福的手段唯一必不可少的便是美德”。他意识到要想国家得以发展,就要提高公民的品德。国家的幸福依靠着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是由每个人追求的正义和理性支撑的,而正义、理性都彰显着德性,因此德性能够创造幸福。亚里士多德基于前人的思想透视了幸福的本质,更加客观和全面地分析了幸福。幸福是理性与感性两者结合的一种实现活动。师徒间对幸福的定义有着相互影响的作用,都认为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从内在唤醒人性中的幸福,追求最本质的含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幸福必定产生于人的生活,而人作为社会的产物,必定伴随着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卢梭表述:“穷人的痛苦来源于环境,主体的聪明智慧無法改变他的命运。”人免于受痛苦的前提是脱离目前的环境。环境是感受到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环境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定义。社会环境最鲜明的体现是精神文明,文化的渗透改变着我们对幸福的看法,我们要在幸福的氛围中理解幸福,创造幸福。国内学者对幸福的研究,最初是儒家政治哲学理论中“五福”,即“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儒家经典的福禄首先便是基本的康宁和好德,只有这两者的存在才可追求富与命。随着社会的变革导致思想的革新。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环境中肯定个人幸福,每个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必然会与他人来往,来往的关系造就了社会的存在,这是实现幸福的物质构成。马克思认为是感性认识造就了理性认识,是理性认识填补了感性认识。在理性认识得到感性认识的肯定时,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从理性认识知道幸福的本质。只有真正了解幸福是什么,才能够得到新的幸福,这样反复循环的过程就是塑造不同幸福的过程。所以,实现幸福的过程中离不开社会,个人的幸福是建立在社会的环境中,个人的幸福无与法社会割裂,幸福是在社会中通过实践获得的。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创造幸福,所以,优渥的环境总是有利于对幸福的发生。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一种至善的实践活动,幸福是由行为获得的。而功利主义者表示幸福是无法具体化的,它有着高低贵贱之分,与人类的德性毫无关系。这两种对幸福有着不同的见解,我们更加认可前者的观点,前者对幸福的解析更能符合人的本性。幸福是个人的生活欲求达到无所缺乏的状态。古人对任何事物的“中庸”原则解释的透彻,为我们后人给出建设性意见,我们理应习之、用之。

幸福也是需要适度的,适度的幸福体现了中庸的思想。人们在追求幸福的时候,寻找恰如其分的信服是非常有必要的。无限度地追求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人类思想发展史中不少人对幸福做出解释,对幸福的探索仍然充满着未知的好奇。人的本性就是需求,需求得到满足这便是幸福最终得以佐证的事实。人类的发展都是根据人的需求而改变的,有需求的道路就是幸福的发展道路。有需求就要努力,要奋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应该是坐享其成,奋斗的意识应该从小被影响和灌输,幸福是创造出来的,让孩子们以奋斗的心态感受幸福,成就梦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幸福的再理解

幸福,一个永远被更新的话题。不同时期的历史局限性造成了不同的幸福观。就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处于奴隶制社会的他们比身处和谐社会的我们更加渴望幸福。那时的他们追求的幸福,第一要义是消除肉体上的痛苦,最简单的幸福就是解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幸福就变成了需求被满足后的情绪状态。目前你所处的环境和对生活的态度都将决定你现在的幸福是什么。社会环境的改变引导着幸福观的发展趋势,理性与智慧将决定着幸福的层次。幸福的含义时时刻刻都在成长,成长中的幸福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幸福是一段时间所呈现出的情绪状态。

正如梭伦说幸福是短暂的,多变的。世界万物唯有不变的就是变化,况且是一种情绪,情绪被很多因素影响,无法长期保持稳定。情绪的突然出现和消失是常见的现象,而与之息息相关的是生活状态,优良的生活环境使人心情愉悦,从而幸福感滋生。长期稳定的生活条件为短暂的幸福提供了基础。

(二)幸福是一种需求状态

幸福的两种需求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物质条件和精神追求没有得到满足和回应时,人们就会努力寻找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和填补空缺。在寻找的过程中就是自我认识的过程。自我成长是一种灵魂上的升华,一步一步成长,一点一点幸福。人总是在不停地追求着幸福,需求与满足达到平衡时,人们就会寻找新的幸福。有了新的幸福就有了新的需求,需求无法达到满足时,人们就会不断地找寻接洽点,只有需求得到满足才能体验不同的幸福。

(三)幸福是追求内在自我的认识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状态

幸福是基于不同物质基础的情况下展现不同的幸福感,幸福有着不同种类、不同层次,幸福可以是淡泊名利,平静的生活。或是追逐名利,激进的生活。物质条件的不同时,不同层次的认知能力会导致不同的幸福感。卢梭认为穷人无法逃脱他贫穷的命运,他想要的幸福,首先考虑的是免于肉体痛苦,而对于富人,他所追求的幸福是精神上的快感。环境的不同会造成对自我认知的深刻认识,这是在寻找幸福的必经过程。

总体而言,幸福是主观性幸福,是基于客观基础上的精神幸福,是每时每刻都会在变化的,人们总是在成长过程中感悟着幸福的变化。

幸福人生的意义

幸福对人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幸福是一个人由生活态度所体现的整体素质。不同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生活。端正人生态度不仅可以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还能客观、通达地处理事情。真正的成长,要用豁达的心胸看待事物、坦然地接受既成事实、冷静地处理现状。积极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懂得平凡中的幸福,才能懂得生活。生活的充实就是生命的精彩,若能以深刻的内容丰富生活的每一个瞬间,便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丰富。没有积极的态度,就没有明确的目的,人就如行尸走肉。只有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感到奋进的力量与幸福。

另一方面,幸福是个人的社會关系和谐的一个标志。和谐的社会关系增进生活的脚步、体验精神上的满足。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防疫工作者凭着自我责任感冲在第一线,不顾生命危险捍卫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家庭成员的等待与支持是全体抗疫工作人员的动力源泉,医务工作者价值感的充实和家庭团聚的满足感都散发着幸福的气息。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由自我满足感充实自我价值感,满足感与价值感的有机统一更好地提升幸福感。复杂的社会关系是维持生活的必需品,合理的关系是人生开始的钥匙,和谐的社会关系还能够增进人与人的感情和促进经济发展。关系的和谐首先要肯定个人,人有着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要接受他人、理解他人。其次要爱护自然,环境是发展的前提,如果环境得到破坏,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国家的发展是为了人民得到幸福,创建美好家园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责任。所以,积极的态度和健康的思想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自我成长。

幸福是一个令人满足的词语,生活中令人铭记的时刻总是令人感到幸福,幸福总能激起内心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能够让人有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奋进的推力。生活的继续和自身的进步往往都需要自我的肯定,承认自我价值是得到幸福的重要部分。幸福是简单的也是复杂的,小到细节,大到认知。亚里士多德在哲学领域中探索的幸福,其实是用知识找寻人自身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幸福的探索往往是人的探索,如何在特定的外在条件下实现各自的幸福,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幸福应该是我们着意培养的一种能力,有能力创造幸福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幸福。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启示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注重提高教育水平和增强国民素质。实现幸福的同时就会懂得幸福的意义,而幸福的真正意义也许就是在于我们对生活的憧憬、生命的敬重和自然的热爱,更是对自我灵魂的肯定。对幸福观的分析与探讨需要融合当代的文化,幸福生活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有着积极作用。社会建设了幸福环境,为实现个人幸福创造了条件,同时个人幸福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通讯作者:徐永丽)

猜你喜欢
幸福观幸福感环境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环境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