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孩子,也是一门学问

2020-12-01 02:11作者
家教世界 2020年32期
关键词:吐温牧师马克

作者/无

教育孩子和与成人沟通一样,都要恰到好处。唠叨就是一种反复、单调的刺激,无异于“疲劳轰炸”,往往会让孩子极不耐烦或逆反。孩子对唠叨的反感超出成年人的想象,作为成年人可以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所以父母一定要改掉唠叨的习惯,注重教育的质而不是一味追求无效的量,避免踩了“超限效应”的警戒线。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的时候,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感人肺腑,准备多捐点钱。过了10 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点零钱。又过了10 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于是马克·吐温决定1 分钱都不捐了,还气愤地从盘子里拿走了2 元钱。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使人感觉不耐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一天内批评不要超过两次

第一次挨批评时,孩子一般不会感到厌烦,而是多少会愧疚、反省,其实这就达到了批评的效果。第二次开始孩子就感到厌烦,不过程度较小,但如果再来第三、第四次,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甚至演变成反抗心理。所以一天之内批评孩子不要超过两次,不管是针对同一件事还是不同的事。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而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是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降低。

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

爱唠叨的父母通常都会把对孩子各方面的不满一并发泄出来。例如对于孩子起床这件事,有的家长就会跟孩子唠叨:“叫你这么多遍都不起床,你就是懒;吃饭也懒,干什么都得催!”这也是犯了“超限”的禁忌,要求过多、过高,孩子会觉得:反正我也不可能全改了,改一个家长也会唠叨别的,索性让家长说个够吧。因此,父母最好直接面对当下问题,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

让孩子体验犯错的后果。父母要学会适时放手,让孩子体验犯错的后果。孩子做错事受到相应的惩罚后,就会因此纠正自己的行为。每个人都需要自己长大,都要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家长提醒没有效果时,不妨放手,孩子自己会“吃一堑长一智”的。

用表扬代替批评效果会更好。饭要一口一口吃,指望孩子一天之内改掉一个甚至几个坏习惯是不可能的。如果在他们努力改正的过程中,家长不改“他错了我就说”的批评风格,只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而干脆放弃尝试。用表扬代替批评,有时效果会更好。家长要适当地宽容对待孩子,只要发现孩子比以前有了一些进步,就要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可以是一个拥抱、一个掌声、一句激励的话或者一个“大拇指”。

只表扬不批评会让效果适得其反

朋友的女儿今年12 岁,上小学六年级。孩子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不错,就是特别喜欢受表扬。在家里不管做什么事情,如果家长不能及时给予表扬,或者说表扬得不到位,她就会非常不高兴。因此,朋友不得不在平时经常性地表扬她,哪怕孩子只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或取得了芝麻大点的成绩。但令人担忧的是,习惯了被表扬的女儿,根本无法接受别人的一点点批评,哪怕是善意的。

有时候,孩子在学习上或者是在生活中做得不太好,朋友耐心地提醒她,也会惹得她非常不高兴。听老师说她在学校里也是如此,明明是她粗心做错了题,老师点名提醒她,她的反应却异乎寻常得激烈,甚至还会哭鼻子。朋友很担心,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在对待孩子的褒贬问题上,很多家长都没有把握好尺度。其中大部分对孩子要求严,表扬较少、批评过多,使孩子自信心受到打击,需要信心重建;也有为数不少的家长表扬过头了,结果适得其反。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表扬呢?

表扬并非多多益善

过分的表扬是为孩子吹起了肥皂泡,形成一个虚幻的精神世界,一旦破灭,他们如何承受?以后走向复杂的社会,后果不堪设想。而“廉价”的表扬只会使孩子滋生虚荣、自负、骄傲的心理。无论什么事,都是过犹不及的。对孩子的赏识教育,应该细心观察和了解,把孩子的用心和努力都看在眼里,及时给予适当的夸奖和鼓励,让其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其不断进步,而不能泛滥无节制,更不能对于极其平常的事也无限放大来夸奖。要做到进步要表扬,退步要批评;优点要赏识,缺点要指明。

表扬要详细一些表扬,不能只是泛泛而谈,否则会让孩子感觉你没有诚意。表扬的话语要详细一些,可以让孩子感觉到你是真的看到了他的努力,并鼓励他做得更好。表扬时要强调参与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有效批评不必声高

孩子在家里上蹿下跳,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去超市要买玩具,不依着就撒泼打滚;邻居上门告状,说你家孩子又动手打了她的孩子……大部分家长都会被激怒,大声呵斥,甚至动手就打。然而次数多了却发现,这样的“大喊教育”效果并不好。孩子要么越来越调皮,要么越来越没自信,要么干脆成了“两面派”,当着家长的面一套,背地里一套。其实,在教育方式上,不妨尝试低声教育,给孩子留些自信和反思的机会。

想批评孩子,先以正面的语言开头。孩子虽然犯了错,但绝非不可饶恕,更不能因为自己控制不住怒气,就对他全盘否定。所以,先说几句正面的话,比如“妈妈知道你今天很开心,很喜欢在屋里跑来跑去,但是妈妈刚才告诉你了,要小心,不能把杯子打碎了……”先肯定孩子主流的方面,再批评,既能帮家长降下怒火,也不伤害孩子的自信。一开始就批评,孩子会觉得委屈,时间长了很容易会轻易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

俯下身子,与孩子处于平等地位。把姿态放低,俯下身子或蹲下来,不要居高临下地教育孩子。家长居高临下地批评孩子,很容易就会控制不住怒火大发脾气,而跟孩子处在平等的位置,则有助于压下怒气。

俯下身子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尊重,这样才是出于爱的教育,也能让孩子爱自己。孩子爱父母,自然不愿意让对方生气,做事前会揣摩家长的要求,按要求去做,并理解父母的心意。

需要注意的是,低声教育不是哄着孩子、无限度包容和放任他的错误,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则,讲清道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督促他改正。

猜你喜欢
吐温牧师马克
连通器及其应用
谁是真牧师
马克·吐温借割草机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王子与贫儿(上)
Asian Insights in Davson Art
阅读理解Ⅰ
牧师与会友
看画
劝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