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动态相关性研究

2020-12-01 02:06曹苑楠
文存阅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思想动态网络舆情大学生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可以在网络空间内发表个人言论,而大学生群体由于能够接触到各类新鲜的思想,并且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所以在网络舆情的建设和推广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网络舆情既受到大学生思想方面的本身影响,同时网络舆情又能够对其他的大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影响,可以说两者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为了能够让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要能够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分析,给出科学的调整方案。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学生;思想动态

目前的网络空间中,大学生在各类舆情的推动和建设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软件,如知乎、b站等,大学生群体作为主要用户,对各类舆情的推动和决定作用极其显著。另外如果某个空间内的舆情已经全面构成,则舆情会反作用于学生本身,最终让同一种舆情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一、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动态相关性研究意义

在2018年8月份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提出,需要把网上舆论工作,看做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高校校园的网络由于是各种思想、思维、思潮的碰撞和融合场所,可以对大学生的思想、思维构成极其深刻的影响,此外在特定的情况之下,学生群体内部产生的舆情也能够对社会公共网络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是积极的影响,则可以真正起到大学生群体的高素质引导作用,但是如果是非正能量、正方向的影响,则说明当前大学生群体本身对社会的动荡、社会的负面影响方面具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为了能够真正发挥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需要针对当前的网络舆情,对网络舆情进行高效全面的监管与处理[1]。

二、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动态相关性分析过程

(一)高校网络舆情现状

通过对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带有三个明显的特征,首先是极富煽动性,其二是具有一知半解性,其三是不成体系性。对于煽动性,可以发现大量发布错误言论的学生,在这类言论的发布过程中会恶意曲解某些基础性的概念,或者一些学生本身对这类概念缺乏全面的了解,但是会在信息的识别过程中受到所谓公知、美分等人员的影响,对一些知识产生了错误的理解,之后将这类认知进一步传递,而在后续的言论发布过程中,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在其中加入煽动性的因素,导致整个网络舆情乌烟瘴气。

对于一知半解性,通常发生在一些较为重要的科研决策方面,比如我国发射的长征五号火箭,可以发现在航空航天类院校中,由于大量学生对这类专业性的知识有更好的了解,所以可以全面理解长征五号对我国航天事业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但是对于其他类型的院校或者专业,极其容易受到网络上公知、美分人员的影响,认为长征五号火箭是一种技术落后的技术,这类学生容易暴露出自身的知识短板和素质问题。

对于不成体系性,一些学生本身在思维方面就明显不具备逻辑性,当然在大量的网络民众看来,这实际上是一种刻意规避问题重点的讨论模式,但是与这类学生的深度交流发现,其本身并未意识到自身在刻意回避,完全是由于自身的素养决定。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成因

大学生的网络舆情成因有三个层面,其一是知识的认知不足,其二是思想的建设问题,其三是遭受了负面影响。

对于知识认知不足,表现为实际上大学生能够对本专业的学科知识有全面深入的了解,那么就可以在其他专业的学生乃至于社会群众提出错误看法时,集中参与错误言论的反驳过程,结合全体学生的能力对错误观点进行反驳,可以达到对网络空间环境的良好净化作用,然而正是由于目前大量学生对本专业内知识就存在一知半解现象,显然不会对其他专业的学科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只能任由其他领域的人员,对本专业的学科产生错误的理解,这就导致最终形成的网络舆情向着错误的方向发展[2]。

对于思想建设问题,当前一些学生依然具有“国外的月亮比较圆”这一观点,实际上无论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还是当前世界格局的变化,都显示出我国制度的优越性,这类学生由于多年遭受公知和美分的思想荼毒,难以转化理念,并在网络空间上大放厥词,虽然形成的舆情相对于正能量环境来说空间极小,但是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依然不容小觑。

对于恶意引导问题,是一些别有用心人员在网络空间内恶意引导学生,正是利用学生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了解程度较为浅薄,或者本身的逻辑体系存在问题,导致这类学生成为了别有用心人员发展的下线。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影响

传播和影响主要有三条途径,一个是校内论坛,另一个是新闻评论,还有一个是主动的节目创作。对于校内论坛,实际上当前已经呈现出整体衰退境况,以百度贴吧、BBS校内论坛为代表的各类论坛已经不再可以展现原有的活力。当前在舆情传播过程中,这类论坛和评论空间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

对于新闻评论,正是当前青年学生群体在舆情自主或不自主的创造过程中,主要占领的舆论高地,尤其是对于南方系的新闻资讯和官方性的新闻资讯体系,可以发现学生群体内部存在思想方面的严重对立情绪[3]。

对于主动性的节目制作,通常会视频的方式对于某些热点事件做出分析和解释,但是可以发现,大量学生制作的节目中只存在青年人的傲气,不存在知识理解方面的突破性,对于这类制作的节目来说,只能够汇集一批学识相似的拥趸,这类拥趸以及节目制作人员本身的素质不言而喻。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经典案例分析与归纳

1.“民主的空气”网络舆情

“民主的空气香甜”舆情事件是,我国云南省留学生杨舒平在进入美国某大学时发布的一段演讲,其虽然表面上是在说国内的环境问题,实际上是对以美国为代表、所谓自由民主制度的一种向往。在当年的网络环境中可以发现,一些大学生不认同杨舒平所发布的观点,但是被另外大部分的高校學生扣帽子,常用的言论是“如果不认同杨舒平的观点,就是是对正常言论的一种侵犯”,通过对该新闻事件发布者的调查,可以发现认为杨舒平做法正确的学生,大部分是受到了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为代表的“南方系”媒体影响,这类媒体后续恶意表述我国境内不存在言论自由,可以说,正是由于当年的文化不自信,同时对于网络言论的甄别不到位,导致大量学生成为了被洗脑者,形成了在当前看来明显“毁三观”的网络舆情。

2.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网络舆情

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世界范围内最具有影响性和颠覆性的“黑天鹅”事件,按照原有的舆情建设模式,大量的高校学生会被洗脑,并且会主动参与对我国现行各项制度的集中性批判过程。然而从实际取得的结果上来看,当代高校学生具备网络信息甄别能力,尤其是在以微博为代表的各类公知、美分集中地中错误言论的反驳过程,高校青年学生是反抗前线,即使个人账号被这类平台恶意封禁,依然会通过注册小号、对软件进行投诉等方法表达观点。可以发现在当前的网络舆情建设中,高校学生群体的能力更大,只不过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并不主动参与舆情建设过程,整体上呈现出与世无争的状态,但是出现各类突发性事件,尤其是一些人员借助突发性事件抨击我国的管理制度时,高校学生参与舆情推动的主观能动性大幅度提高,这说明当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已经树立了正确的三观。

三、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动态共同发展机制

(一)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分析

网络舆情当前的发展规律是,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并不主动参与对广泛舆情的推动过程,但是在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并且一些别有用心人员利用该事件抨击我国国内制度时,会迅速参与到对舆情的建设和推动过程,只不过这一舆情的建设过程会与这类别有用心人员之间形成尖锐里的矛盾关系。实际上,这一行为和学生的抗争思想本身是一种正确三观的体现,对于高校方面,需要注意当前高校并不是一个象牙塔,比如湖北大学的梁艳秋,甚至当前已经无法统计其在多年的教育过程中荼毒了多少学生,实际上这并非孤例,所以高校方面的舆情发展规律分析过程,并不需要对网络环境做出监管,而是要对教师群体内部做出监管,至于学生参与舆情推动过程,可以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并且全面分析学生提交的反馈建议和意见,立即处理高校本身的问题[4]。

(二)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

舆情快速反应过程的构造上,如果针对学校本身或者某一类新闻事件舆情,已经从一个较小的范围扩散到整个社会熟知的范围内,则此时如果恶意打压舆情的推动者和发布者,会导致舆情的进入发酵期,则对于相关信息的发布更加不利,因此在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机制中,本文认为最核心的工作是,防范各类问题的出现。比如针对高校本身,发现当前网络上存在的各类对高校不利的言论,甚至说是舆情,都是学生通过正规的反馈渠道未能取得相应的专业结果,或者举报者反而成为学校打击对象才导致这类舆情的全面发酵,则高校会无法收拾该场面,为防范该问题,学校要能够防范各类问题的发生,必须侧重对学生提交反馈建议和意见的识别,明确其中是否真正存在问题,如果存在则立即整改,如果发现学生所提交的信息或者问题,经核实后并不存在,要立即将该信息备案,甚至可以以通知的方式在校园内部通知所有学生,则即使在不利于学校的错误舆情出现后,学校也可以立即将相关的证明文件以及具体的处理方法向公众展现。

结论:综上所述,当前高校学生参与舆情的推动过程中,存在煽动性、一知半解性与不成体系性等特点,但是通过对近些年来两件具有代表性事件的分析,可发现当代学生在信息的识别能力和舆情推动方面,和传统的学生相比发生了极大的进化,整体向着良好态势发展。在网络舆情和大学生思想行为共同建设体系的建设过程,必须要能够通过快速反应、快速监管机制提高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卢迪,关昱.信息分享与大学生思想动态相关性研究——以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9(49):149-150.

[2]吴婧,甘守伟.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11):55-57.

[3]陈梦瑶.基于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略谈[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11):142.

[4]胡思佳. 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

作者简介:

曹苑楠(1989.09—),男,回族,河南省南陽市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

课题项目:

本文系南阳师范学院2019年校级思政项目立项课题,项目名称: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研究,项目编号:2019SZ035。

猜你喜欢
思想动态网络舆情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当下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喜与忧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营造积极心理氛围,提高物理复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