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黏膜肥大细胞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相关进展

2020-12-02 08:52张菊梅杨杰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0年32期
关键词:组胺粘膜内分泌

张菊梅 杨杰(通讯作者)

(贵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贵州 贵阳 550004)

肠易激综合征(IBS)临床症状表现为持续性、间歇性腹痛或腹部不适,在排便后可缓解,但是伴随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的改变,属于一种临床发生率较高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易与多种疾病合并发病。持续间歇性发病的特征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不便,因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该病发生率显著提升,但是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未清晰,普遍研究认为其与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异常有关[1]。随着不断深入研究,检查时发现肠黏膜肥大细胞(MC)存在异常,造成肠道抗原感受器发生变化直接参与至肠粘膜的局部免疫汇,造成菌群之间的紊乱,因此需要对MC 与肠道局部神经免疫内分泌之间的作用进行分析。

1.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机制

肠道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系统之间通脑肠肽、介质与外周、中枢神经形成一种协调的管理系统,实现胃肠道活动的综合协调。MC 是一种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同时可以活化脱颗粒分泌,在人体中广泛分布。其起源于骨髓CD34+前提细胞,并参与至肠粘膜和免疫应答调节,因此也参与了IBS 的发病中。在进行MC 脱颗粒的诱发研究中发现其可以选择性诱导特异性B 细胞,使其产生LgE 抗体,作用于MC 表面的抗体可以与相应的膜基表面抗原进行结合,再次进入机体内释放多种介质,这类介质例如组胺、肥大细胞蛋白酶等炎症介质介入至肠道黏膜中,并将信息通过中枢神经进行传输,造成肠道局部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异常,引起胃肠道动力、内脏敏感性增加,发生功能紊乱[2-3]。

2.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影响因素

2.1 神经肽类物质P 物质(SP)

经研究SP 广泛分布在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中,属于一种促炎性感觉性神经肽,在肠道神经源性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肠道的平滑肌造成刺激,因此在IBS 的引发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该指标还会激体内的二级伤害感受神经,使其向中枢神经传递痛觉信息。如果SP 参与至疾病中,可造成腹部疼痛反应,对肠道产生刺激,从而引起结肠高动力,水和电解质紊乱,造成腹泻。有报道认为,IBS 发病可能与胃肠道动力异常、胃肠激素分泌紊乱等有关,而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可能会诱发肠道免疫系统改变,影响肠道感觉及自身运动能力。

2.2 组胺

组胺主要分布在MC、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常见于皮肤、支气管粘膜、肠粘膜以及神经系统等组织中,一旦机体发生过敏反应或理化刺激后,就会造成细胞脱颗粒,引导机体释放大量组胺,这些组胺与受体结合之后,靠近肠神经组织,将刺激反应传入至神经纤维中,造成平滑肌收缩,对肠道产生较大的刺激反应,引发疾病。随着对组胺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组胺及其受体在免疫系统调节的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4]。对IBS 患者体内组胺、MC 进行检测,发现指标增加,腹痛、腹部不适的概率也增加,研究还显示如果MC 与神经纤维的距离在5µm 之内,其活化脱颗粒释放组胺、胰蛋白酶等介质的概率升高,这些介质均携带神经信号,可兴奋疼痛神经元,引起神经传导方面的异常,造成神经系统将异常疼痛反射传导,引起机体内不适。

2.3 其他

长期大量酗酒者在酒精刺激下,提高躯体神经和内脏植物神经的兴奋性,提高机体的敏感度,更加容易因为外界刺激而产生过激的反应,尤其表现在内脏器官的植物神经系统上,以诱发IBS。辛辣刺激等食物可引起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继发IBS症状[5]。同时,长期生活紧张或压抑,伴有失眠抑郁等,易患IBS。MC感觉神经通路是对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具体化的阐释,随着MC 介导IBS“肠道过敏”研究的不断深入,MC 稳定剂、MC感觉神经通路中关键受体抑制剂能否为IBS 患者带来新的希望,需进一步研究。

3.肠黏膜肥大细胞(MC)在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检测

早在1993 年的研究就显示IBS 患者中MC 指标呈现出显著升高的趋势,并在肠道不同位置MC 的表达存在一定差异,这与患者内脏的高敏性有关。不同检测方法下均提示MC 指标的升高。一般进行MC 检测主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和免疫原性检测。检测方法和操作过程虽不同,但准确率和灵敏度均较为理想,各类检测均显示患者回肠部MC 以及脱颗粒效应高于健康人群,MC 可以释放相应的介质引起内脏的高敏性增加,进而引发疾病。可见IBS 患者肠粘膜中大量存在MC,且指标高于正常值,促进活化脱颗粒细胞的释放,导致介质的增加引发症状。

4.肠黏膜肥大细胞(MC)在肠易激综合征(IBS)中的作用机制

MC 在机体内释放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可以促进水、电解质及黏液的分泌,对临近组织的内分泌细胞及肠神经组织造成影响,促使其释放大量的SP、CGRP 等物质,这些物质对肠道动力和肠道痛觉阈值产生影响,并将痛觉传输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胃肠功能的紊乱,引起各种临床症状[6-8]。在对疾病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IBS患者肠道粘膜中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的表达显著增强,而在使用原位包埋法进行组织检测发现SP 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相互作用增加肠道的敏感性,使其更加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进而造成疾病。而在对MC 和其活化脱颗粒进行研究发现,上述指标的增加会引导机体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这些介质例如SP、5-HT 在胃肠道、肠神经系统中大量存在,并通过脑肠轴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相互联系,成为一种双向通路,与IBS 疾病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引发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

5.小结

IBS 是一种胃肠道疾病,因为胃肠功能紊乱引起,临床研究发现该病易感因素较多,发病机制尚未清晰,目前无明确的治疗方案,现阶段主要集中研究MC 及其活性介质参与至IBS 疾病表达中,造成局部肠粘膜神经免疫及内分泌网络之间的紊乱,造成胃肠道的异常,因此在治疗中需要关注MC 在疾病中的作用,全面研究发病机制,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升疾病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组胺粘膜内分泌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什么是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系
稳住内分泌
基于严重烧伤抗休克时胃肠粘膜内缺血的研究
评价3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
粘膜下阴道紧缩术矫正阴道松弛的护理
粘膜下阴道紧缩术手术治疗阴道松弛患者的护理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鱼粉中组胺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