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研究成为滋养专业成长的活水之源
——成都市机投小学自导式教学改革策略实践

2020-12-02 16:55四川省成都市机投小学校
青年心理 2020年35期
关键词:课例精准改革

四川省成都市机投小学校 张 劲 程 丽

一、前瞻布局,行动引领

自导式教学结构改革是广大一线教师回归教学本源,落实有效教学的核心载体,改革的核心主张是基于学科育人价值开发的教材分析,基于关注学生真实发展的学情分析。精准备课,研制预习指导单、预习检测单、课堂训练单,并以“三单”为载体,开展预习检测、精准释难、巩固训练的“三段式”课堂教学。它旨在构建以发展学生自学能力,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评”一致性的新型优质课堂。自导式教学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将课堂让位于学生,在教师的精准“导”、学生的“自主”学中,减负增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二、推动自导式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教学研究引领的发展策略

一是自导式教学改革研究回归了教学的本源,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其研究必将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二是自导式教学的目标、路径、实施策略、效果评价需要以科研的方式推进;三是自导式教学将在持续深化研究中走向课堂常态。

(二)全员全程的校本教研策略

一是将研究纳入学校整体计划,每期对自导式教学研究的目标、方式、时间节点、效果展示等做系统安排,保障研究的持续;二是建立自导式教学结构改革工作小组,督促自导式课堂教学研讨工作的落实,并给参研教师以教学指导,同时撰写计划、总结,梳理经验,收集成果,保障研究过程的真实有效;三是寻求专家引领,专家把握研究方向,升华理论认识,导向研究路径,助力改革行动。从我校两年多的研究成效看,专家指导功不可没,改革以来,省教科院专家团队先后到校指导工作20 余次,形成了由刘涛、李政涛、周小山、周文良、朱雪林、尤一、刘晓军等一大批省市教育科研及学科知名专家为主的专家资源库。并为我校的自导式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推进了研究改革的进程。

三、自导式教学改革的走向

(一)由个体研究走向全员参与

初期,从兴趣入手,教师自愿申报加入,集体打造个别教师,努力促成个体研究成功;中期,以成果彰显激发教师专业激情,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形成研究小团队;后期,骨干引领,教研组整体推动,带动全员参与,形成课堂常态。

(二)由典型课例走向整本开发

刚开始这个项目,所有人都是一头雾水,想试一试,又不知从何处入手。怎么办?鲜活的案例最能打动人。因此,学校决定从课例入手,集众人之力,打造课例,选择愿意做研究、能够吃苦、学习力较强的代表率先开启这扇门。而事实上,当一篇篇展示课例以“学生预学指导单、预学效果检测单、课堂巩固练习单”为核心要素的“三单”设计模型在语文、数学等多个学科相继出现后,基本的操作模式在教师脑中已逐步清晰。随着改革研究的深入,自导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将由部分重点课例逐渐转向常态课堂,进行学科的整本开发。

(三)由单一学科走向综合学科

随着研究与认知的深入,改革逐步渗透到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等多个学科中。不仅如此,学校课外拓展、研学旅行等拓展类课程也开始尝试运用自导式教学方式解决问题。

四、聚焦研究,搭台助长

(一)搭台——技术支撑,区域同频

一是利用远程听评课系统精准研究。远程听评课系统是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针对有效教学精准研究而引进的一套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对精准诊断自导式教学效果作用巨大。用听评课系统对课堂进行观察和数据采集,通过数据自动生成、统计图汇总、S-T 量表精准分析实现课堂教学行为可测、可视、可量化。利用远程听评课系统后,教师以数据为支撑,可以分析自导式课堂教学过程与结果的有效度。通过参考课堂观察指标,可以对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研究,提高了自导式教学结构改革的精准性和进度。

二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自导式课堂。我们学校是数字化校园,一直使用网络空间,办公多实现数字化。因此,学校把自导式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充分运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自导式教学研究。例如:四年级(2)班,他们把课后拓展任务单、预学检测单等放入网络学习空间,学生自主完成后将作业反馈在此平台。这样就创生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网络空间为舞台,学生、教师、家长、学校自由互动的多维学习空间。空间里有生生互评、师生评价、家长点评、社会人士点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学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是区域联动,寻求共研之势。相互碰撞更能激发思维的火花。因此,不管是省教科院主办的每一次研讨会,还是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每一次展示活动,又或者是兄弟学校组织的每一次交流,从管理层到一线教师都认真对待,抓住每一次机会磨砺自己。2019 年11 月25 日,“第二届中小学自导式教学结构改革研讨会”由我校承办,来自全省21 个市州的71所实验学校共计260 余人参会。一天的课例展示和集中研讨,进一步丰富了自导式教学的理论内涵、基本主张和流程要素。长江学者李政涛的精彩点评,省教科院刘涛院长提出的希望,都让我们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增强了改革的信心。2020 年5 月28 日,省教科院举行“2020 年四川省中小学自导式教学结构改革网络研讨活动”,我校提供了2节课例、3个交流。此外,2020 年,从1 月到11 月,我校先后赴高新区、天府新区、达州市、绵阳市、泸州市、内江市等地,就自导式教学结构改革进行展示教学、交流学习达七次,参与教师近20 人次,校内接待来自宜宾、内江、凉山州等地教研、教师团队学习观摩五次,来访教师过百人次。

(二)管理——行政示范,研究引领

1.身先士卒。当改革成了共同的心声,如何把短暂的热情化为持久的动力成了我们研究的话题。行政领航,高举旗帜行走在改革的前沿,自然会产生首因效应。基于这个认识,学校从校长到管理层都成了各学科改革的中坚力量,为改革保驾护航,学术研究中深入各组,课例示范上走在前列,不断为教师提供自导式教学的“靶子课”,供大家剖析并形成经典课例,从而引领教师真正走进研究、持续研究。

2.智慧引领。在自导式教学结构改革路上,管理干部的敏锐性非常重要。领导干部要能精准领悟自导式教学的精髓,正确引领研究的方向,及时捕捉改革研究的新动态,也要能观察到教师的困惑与需要,恰当使用研究的手段。

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初期,教师把传统课堂搬进线上教学,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针对性的指导,背后更深的原因是没有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致使学生的学习并没有真实发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多次线上研讨碰撞中,我们猛然醒悟:自导式教学倡导的精准教、自主学,不正是现在师生线上教学所缺乏的吗?于是,自导式教学理念被融合到线上教学中。因此,3 月上旬,我校首先召集13 名骨干教师召开了线上会,让这部分教师先一步去“吃螃蟹”。根据教师情况,推出了豪华版教学套餐:“双六”法,即六步自学、六环引导和简化版教学简餐:预学指导—预学检测—确定教学重点—组织线上讨论学习。教师自主选择,尝试融合,检测教学效果。经过线上实践,一周后再一次组织教师进行网络调查。通过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自导式教学效果超乎想象,全体教师坚定了自导式教学融入线上教学的决心。这样,我校自导式教学改革开始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新模式,进一步加速了自导式教学改革的进程。

(三)实施——聚焦研究,梯级推进

首先,是个体研究。比如前面提到的最早“吃螃蟹”的那一批教师。

其次,当自导式研究的骨干力量出现后,以骨干教师为组长,成立自导式项目工作小组,带领有意愿的教师进行研究。

最后,从2020 年秋季学期起,我们以学科组为单位,在自导式项目工作组的指导下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研究。学校让先期进入研究的成熟教师任组长,通过学科组集体备课,开展课例研制,并选择其中一节由一名教师进行“自导式课堂教学”展示。具体操作方式是以自导式教学为核心,学科组为单位,按“选择课例—研制教案—组内研讨—一课多磨—成果展示—表彰奖励”的流程推进,逐步建立自导式教学资源库。

(四)指导——“四帮四让”,成就教师

1.帮教师发现,让教师投入。自导式教学研究中,很多教师找不准学科特点或不知道做什么。教学领导和研究骨干就经常和教师讨论,寻找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形成的一些亮点经验,让教师获取自信,深入研究,获得成功。

2.帮教师指路,让教师明晰。自导式教学改革研究中,很多教师会迷茫,该怎么下手,怎么操作,最后看什么。我们鼓励教师做个有心人、细心人、理性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做笔记,把问题的产生、分析、怎么解决、效果怎样认真地记录下来。

3.帮教师探究,让教师成功。自导式教学对所有教师都是新生事物,没有可供借鉴的范本,因此团队研究不可或缺。由成熟教师组建的研究小组,以团队磨课的方式,一节课例一节课例地打磨,一个教师一个教师地引领,逐步让教师登上了课堂展示的舞台,找到了自导式教学的诀窍,获得了研究的自信。同时,针对研究成果梳理不到位,缺乏提炼,或记流水账,没有抓住要害的现象。教学部门充分发挥指导功能,帮助教师梳理,让教师找到成功的感觉,从而更加投入。

4. 帮教师传播,让教师幸福。通过研究,多数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拳头产品。我们搭建平台,每学期我们都会制作自导式教学文集,经常性为教师搭建发表平台。让教师寻找到理性研究的精神享受,唤醒教师的内生动力。

五、滋养生命,成就教师

教学管理的“四帮四让”,极大地提升了教师对自导式教学研究的自觉能动性,如今,自导式教学结构改革深入人心,不自觉地就会谈论、运用自导式教学模式。

1.成果有“听头”。两年多的自导式教学改革让教师的思考方式和研究重点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教师课堂由传统的怎么教到一门心思研究学生怎么学。生成的研究成果源于一线,用于一线,解决一线问题,教师爱听、愿听、想听。

2.研究有“看头”。随着研究的深入,测评体系和教学方式在研究中逐步升级。教师投放的研究工具、研究策略更加精准,输出的研究成果更加科学,借鉴意义明显。比如:前面提到的听评课系统的使用,还有就是阶段性的调查问卷等。这些研究工具提供的大数据,拥有可借鉴性,有“看头”。

3.改革有“干头”。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自导式教学还是解决大班额问题的一个妙招:以增加学生课前自习时间、增加学生课堂自主时间、减少教师讲课时间、减少学生课后作业时间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两增两减一提高”的自导式教学策略。确定了机投小学的课堂教师一定要在课前精准掌握学情,从而精准调整教学目标,设置教学任务,达到精准定位学生的学,甚至是个体的学。这样一来,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省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员、义教所副所长刘晓军在听取了我校教师的汇报后,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机投小学实现了教师思维方式的改变,教学方式的变革。在教师的科学引领下,学习方式的改革使得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巩固。教师的教材解读力、把控力在提升,更加聚焦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学科为单位的教研共同体正在产生,教师团队的深度合作,学校教研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华东师大李政涛所长则将我校教师团队在自导式教学改革进程中的专业发展高度评价为“让研究真实发生”。

总而言之,在两年多的研究实践里,我们能感觉到教师的内生动力在增长。教师们在研究中努力吸吮,快速成长,他们的教育生命在研究中得到了滋养,并且努力向着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大步前行。

猜你喜欢
课例精准改革
“全国第十九届《少儿美术》杯优秀课例大赛”征稿通知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改革之路
精准的打铁
课例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改革备忘
精准扶贫二首
改革创新(二)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