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我的父亲张远任先生

2020-12-02 18:00张恢平
蜜蜂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新法养蜂湖南省

张恢平

(湖南省津市市车胤大道360 号,湖南 津市 415400)

编者按:张远任先生是我国养蜂界元老,中国早期科技工作者,养蜂学家,新法养蜂技术奠基人,津市市学稼养蜂场和湖南省第一个国营养蜂场创始人。在他40 年的养蜂生涯中,不忘初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新中国建国初期养蜂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和先进养蜂技术的推广做出了较大贡献。2020 年10月23 日是他90 周年诞辰(逝世27 周年),张恢平先生特撰写《纪念我的父亲张远任先生》 一文,来表达我国科技界、蜂业界和逝者全家对他的深切缅怀,我们永远怀念他!

张远任先生(1930.9.7-993.12.21),出生在湖南省津市市一个工商业家庭,大学文化。解放初期从事教育工作,由于痴迷蜜蜂,特别是当他发现中国的养蜂事业还很落后时,为缩短与养蜂技术领先国家的差距和赶超国际养蜂先进水平,便决心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身于养蜂事业。1953 年2 月变卖家产,创办了津市市第一个私营养蜂场——津市市学稼养蜂场。从此,他告别城市生活,开始以花为伍以蜂为伴的养蜂生涯。1955 年3 月,津市市时任市长皮业银同志参观了“学稼养蜂场”后认为:养蜂是一项不争田、不占地、投资少、见效快的空中农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环保节约型产业,更是我国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养蜂大有作为。当年8 月,津市市政府决定由市财政投资,并授命他筹备创建湖南省第一个地方国营养蜂场——津市市养蜂场,他担任养蜂场场长兼技术员,同时,他将自己的蜂场捐赠给津市市养蜂场。

从事养蜂工作以后,为了尽快掌握科学养蜂技术,他广泛涉猎并刻苦攻读《养蜂学(苏联版)》 《昆虫学》 《昆虫分类学》 《生物学》《遗传学》 《土壤学》 《植物学》 《气象学》和英语等有关学科的知识,并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颇感兴趣且通读多遍。在长期的养蜂科研实践中,他大胆采用新法养蜂技术。将自然王台育王改为人工育王;将中蜂原始圆桶固定饲喂方法改为活框式可以转地饲喂的新方法;同时还将美国著名蜜蜂行为专家郎斯特罗什发明的“郎氏蜂箱”改革为适宜我国转地饲养意大利蜜蜂的“新型”标准蜂箱。每当在科学养蜂试验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时,他都会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刻苦攻关,直到找出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否则,决不罢休。因为他坚信:一切真知灼见皆来源于实践。他在蜂学科研方面的造诣,正是他长期不断努力、勇于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为广泛考察并潜心研究我国的四季蜜粉源植物,他历经千山万水,足迹遍及祖国各地。为了充分利用全国各地蜜源植物资源,不断适时有计划地抓好蜜蜂繁殖和提高全年养蜂生产经济效益,从1956 年开始,他亲自带领津市市养蜂场的全体人员和蜂群走出省外“跋山涉水、走南闯北追花夺蜜”,开创了湖南省长途转地饲养蜜蜂创收的新纪元,在全省树立了转地饲养蜜蜂夺高产的榜样,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使我省早期长途转地饲养蜜蜂扩大创收蔚然成风,进而带动了湖南乃至全国“转地饲养蜜蜂”的快速发展。1956 年,他荣获“津市市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由于他刻苦钻研科学新法养蜂技术,经过3 年的艰苦努力,津市市养蜂场发展很快,养蜂人员由1958 年建场时的3 人发展到60 多人;蜜蜂由90 箱发展到近2 000 箱,且建立了科学养蜂研究实验室。随着津市市养蜂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先后创办了蜂具、蜂箱和巢础加工厂,弥补了湖南省没有生产蜂箱、蜂具和巢础加工厂的空白,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与满足湘、鄂周边县市大力发展养蜂生产的需要。20 世纪50 年代期间,津市市养蜂场在他带领下,办得有声有色。1957 年,他荣获“常德市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1957 年,在农业部号召全国大力发展养蜂事业的精神指引下,津市市国营养蜂场被湖南省农业厅确定为“湖南省新法养蜂技术培训实验基地”。在省农业厅“养蜂促农”发展湖南养蜂事业的指示与统一安排下,全省养蜂学员和主管蜂业工作的人员纷纷前来津市市养蜂场参观学习。同时他还应邀担任由省农业厅委托在长沙市举办的第一届全省养蜂师资培训班的授课老师,主讲《蜜蜂生物学》和《新法养蜂技术》。当他接受邀请后,便夜以继日专心致志地奋笔疾书并精心用钢板(因当时没有电脑)刻(编)写了一套适宜我国长江中下游和中南地区的《新法养蜂技术》实用教材。在省农业厅的安排下,还先后多次为澧县、常德、株洲、湘潭、邵阳、零陵、郴州、衡阳、湘西等地区(农校与农业局)举办的养蜂技术培训班巡回授课,为湖南各地大力加快发展养蜂事业,培养了大批养蜂科技人才。1957年,他荣获“湖南省蜂学教育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959 年津市市国营养蜂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养蜂优质高产实验基地”,此后在农业部的统一安排下,全国各地纷纷派人前来津市市国营养蜂场参观或接受培训,学习他们的新法养蜂夺高产的技术与经验。有时还被安排到各地巡回传授科学新法养蜂技术,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养蜂技术骨干。20 世纪50-60 年代,他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养蜂科技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为全国蜂业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他经常撰写养蜂技术的文章在当时的《中国养蜂》上发表。他不仅成了该杂志社经常约稿的主要撰稿人,而且还常年被邀请有针对性地接受咨询,解答来自全国各地养蜂生产单位和广大读者在养蜂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我国早期养蜂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59 年,他代表湖南省参加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的“首届全国养蜂工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同时被聘为中国农科院养蜂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还受当时养蜂研究所李俊所长和《中国养蜂》编辑部之约,撰写了题为《思想技术双丰收》的文章,刊登在《中国养蜂》的首页上。1960 年津市市养蜂场在他的带领下,首次成功生产出优质“蜂王浆”,从而结束了湖南省不生产蜂王浆的历史,同时也满足人们日常养生与保健的需求。1960 年,他被湖南省农业厅评为养蜂科技先进工作者。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定为“反动技(学)术权威”“臭老九”“黑五类”……经常大会批小会斗,更为悲惨的是,红卫兵小将在抄家时,将湖南省农业厅委托他辛苦花了近10 年时间撰写并即将出版的近30 万字的《新法养蜂技术》 手稿及图片等资料全部付之一炬,此事成了他生前一直挥之不去的心痛。1969 年1 月,全家被下放到湖南省临澧县佘市桥公社(现为佘市桥镇)桃花大队(现为桃花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与农民朋友们朝夕相处时,他发现当地的医疗条件极差,到处缺医少药,便自告奋勇当上了“赤脚医生”。当时正值小儿麻疹和乙肝流感等病毒流行,为了农民的健康,他自费购买了大量医书和药物,自学中西医理论并有针对性地“理论联系实际”刻苦钻研医术,因地制宜地将中西医道融为一体。特别是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他还将“针灸与蜂疗”巧妙结合精心施治。他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急农民所急,常常深夜被病人家属叫醒翻山越岭出诊为广大农民解除病痛,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为广大农民带来了福音,成了农民的健康使者而闻名周边邻县。县人民医院先后几次派医务人员到桃花大队向他学习“诊治”经验,常有澧县、石门、桃源等地的部分“病重”农民被抬到桃花大队医疗室找他诊治。他对当时的“乙肝流感”等疾病的“救治”有其独到之处,治愈了很多其他“赤脚医生”和公社卫生院与县级医院没有把握医治的“乙肝流感”患者。他经常被安排到县赤脚医生培训班上做典型发言与诊治经验介绍,且多次被临澧县评为先进赤脚医生。

1976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又开始了他的养蜂事业,还经常应邀参加全国各地养蜂学术研讨会并作学术报告。他先后当选或受聘为中国养蜂学会会员、湖南省蜂业协会常务理事、湖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湖南省蜂学首席评审专家、湖南省中蜂种蜂场首席顾问、常德市畜牧水产局蜂产品技术开发公司经理。多次被湖南省蜂业协会评为先进个人。

1993 年12 月,他接受湖南省蜂业协会的委托对湘西地区新型蜜源进行专题考察研究,在深入湘西慈利县深山老林调查结束后,在返回的路上,由于疲劳过度,突发脑出血,抢救无效,于1993 年12 月21 日在石门县人民医院逝世,享年64 岁。

他是我国20 世纪50-90 年代活跃在湘、鄂、川、黔一带的老一辈养蜂专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经沧桑,在养蜂这块园地默默耕耘了40 个春秋。他乐观豁达,博览群书,勤于笔耕,撰写并发表了很多科学养蜂技术的文章,为我国早期培育了大批养蜂精英。他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建树颇丰,用毕生的精力为中国的养蜂事业发展和先进养蜂技术推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德高望重,为人严慈。他不仅热爱他的养蜂事业,在家庭中,他孝敬长辈,关爱子孙,家庭和睦,与母亲相濡以沫,携手相伴40 多年,风雨同舟,堪称楷模。与母亲一道含辛茹苦地养育了7 个(6 儿1 女)儿女,并且节衣缩食供儿女们读书,由于他的严格要求和谆谆教诲,儿女们现在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2020 年是他90 周年诞辰(逝世27 周年),谨以此文表达与寄托对这位英年早逝父亲的哀思,他永远活在中国科技界、蜂业界同仁和我们全家心中。我们永远缅怀他!纪念他!

猜你喜欢
新法养蜂湖南省
养蜂振兴待后生—拜读张莉代表建议有感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湖南省艺术创作规划审稿会
树敌太多DE商鞅
全省50多个市、县联动,举办华侨新法广场宣传活动
树敌太多de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