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阴囊急症的诊治体会

2020-12-02 08:52陆叶董武
医药前沿 2020年32期
关键词:附睾炎急症阴囊

陆叶 董武

(南通大学附属常州市儿童医院小儿外科 江苏 常州 213003)

阴囊急症是常见的儿科急症[1],症状包括阴囊疼痛、阴囊肿胀和睾丸疼痛。阴囊急症常继发于血管损伤或炎性病变[2]。小儿阴囊急症患儿的鉴别诊断包括睾丸附件扭转、睾丸扭转、外伤、腹股沟疝、精索静脉曲张、交通性鞘膜积液、肿瘤等。其中,睾丸扭转以及睾丸附件扭转患儿较为常见,且在进行鉴别、诊断的时候难度较大,在治疗方面也存在一些疑义。本研究针对近年医院收治的小儿阴囊急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小儿阴囊急症的具体类型进行分析,特别是睾丸扭转的相关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 年1 月—2019 年10 月共收治小儿阴囊急症216 例,年龄1 天~14 岁。其中,睾丸扭转患儿为17 例,143 例患儿为睾丸附件扭转,附睾炎43 例,鞘膜炎6 例,阴囊感染7 例。本次研究主要针对睾丸附件以及睾丸扭转、附睾炎共203例,根据年龄、诊断、治疗方式、及血常规检查结果等因素对患者进行分析讨论。

1.2 治疗方法

所有阴囊急症患者均由小儿超声医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阴囊和睾丸血流情况。当睾丸扭转确诊或不能完全排除时,行手术治疗。排出睾丸扭转的阴囊急症患儿接受保守治疗,及静脉使用抗生素2 ~3 天直到症状减轻。所有的手术均在全麻下仰卧位下进行。切开患侧阴囊后检查睾丸情况,如果术中发现并确诊睾丸扭转,立即行扭转复位,如果睾丸血供不能恢复则行睾丸切除术,反之行睾丸保留固定,同时探查对侧睾丸并行固定。当术中发现睾丸附件扭转时,笔者行睾丸附件切除。当术中发现附睾炎或鞘膜炎时,只进行鞘膜囊减压,切口不留置引流条或引流管。患儿手术后,接受3 ~5d 静脉抗生素给药,进行感染预防。

1.3 观察指标

患儿发病时个人年龄,入院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情况、中性粒细胞比率、C 反应蛋白值。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5.0 软件处理数据。患儿的发病年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C 反应蛋白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0.05 可视为存在统计学差异。利用相应软件对ROC 曲线进行绘制分析,并求出截断值。

2.结果

本组216 例阴囊急症中睾丸扭转17 例(7.9%),睾丸附件扭转143 例(66.2%),附睾炎43 例(19.9%),其他13 例(6.0%)。17 例睾丸扭转中有6 例(35.3%)的睾丸得以挽救保留。睾丸扭转组年龄为7.59±5.58 岁,睾丸附件扭转组年龄为8.06±2.56 岁,附睾炎组年龄为7.36±3.99 岁,睾丸扭转组年龄与其他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1.000 P=1.000)。睾丸扭转组白细胞计数为12061±4436 细胞/mm3,睾丸附件扭转组白细胞计数为8669±2486细胞/mm3,附睾炎组白细胞计数为9855±3898 细胞/mm3,睾丸扭转组白细胞计数与其他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35),白细胞计数截断值为10000 细胞/mm3。睾丸扭转组中性粒细胞比率为66.91±17.28%,睾丸附件扭转组中性粒细胞比率为55.30±10.03%,附睾炎组中性粒细胞比率为54.82±11.54%,睾丸扭转组中性粒细胞比率与其他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中性粒细胞比率截断值为67.55%。睾丸扭转组C 反应蛋白值为7.5±5.6mg/dl,睾丸附件扭转组C 反应蛋白值为8.0±2.6mg/dl,附睾炎组C 反应蛋白值为7.4±4.0mg/dl,睾丸扭转组C 反应蛋白值与其他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1.000)。

总之,睾丸扭转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与睾丸附件扭转组、附睾炎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睾丸扭转的危险因素为白细胞计数(>10000 细胞/mm3)和中性粒细胞比率(>67.55%)。

3.讨论

在小儿阴囊急症患儿当中,睾丸扭转、睾丸附件扭转、附睾炎患儿是最为常见的类型,但是具体的构成比在不同研究中存在差异。Glabeke 等[3]的研究中认为睾丸附件扭转发生率最高,而Knight 等[4]研究分析结果认为睾丸扭转发生率最高。本次研究中睾丸附件扭转患儿最多。出现这种不同结果的原因,主要与各个医院应用的诊断标准不同相关。本院针对阴囊急症小儿患儿,在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尽量收入院治疗。笔者分析后认为,此次研究的具体构成情况,与实际发病十分接近。

睾丸扭转的年发病率为每10万名18岁以下男性中3.8人[5-6]。在儿童人群中,睾丸扭转的年龄有两个高峰:青春期和新生儿[5]。有研究表明,如果扭转在症状出现6 小时内修复成功,挽救率为80 ~100%,而在症状出现12 小时挽救率降至20%,在症状出现24小时挽救率<10%[5-6]。实验研究表明,睾丸完全闭塞2 小时后开始梗死,6 小时后开始不可逆缺血,24 小时后发生完全梗死。因此,及时、准确地作出正确的诊断,尽早开始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中睾丸扭转虽然占比最低,但后果最严重,17 例睾丸扭转中有11例(64.7%)的睾丸发生不可逆的坏死,未能得到保留。

针对睾丸扭转患儿的临床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最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术前诊断率高(85 ~100%)、特异性高(85~100%)[5]。患儿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医生可以对患儿睾丸大小进行评估,并观察形状,回声,可以帮助防止不必要的手术治疗。如果检查结果显示患儿睾丸血流明显减少或者无血流情况,需要立即接受手术。但多普勒超声显示睾丸血流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睾丸扭转。因此部分学者主张对所有阴囊急症的患儿及时进行手术探查,可以减少睾丸发生坏死。

人体内血白细胞总数正常应当为4000 ~10000 细胞/mm3,这一指标随着时间等变化,会出现相应的波动,一般而言,白细胞升高且出现中性粒细胞比值升高,提示感染的发生。此次研究针对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在睾丸扭转组与睾丸附件扭转、附睾炎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发现睾丸扭转组的白细胞计数水平、中性粒细胞比率要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存在统计学意义。但仅凭白细胞计数(>10000 细胞/mm3)和中性粒细胞比率(>67.55%),无法作为睾丸扭转的单独诊断标准。Demirer 等[7]在相关研究中也指出,患儿白细胞计数水平、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作为睾丸扭转的单独诊断指标。睾丸扭转主要是因为内部精索扭转,从而造成睾丸的血流中断,短时间内不一定出现感染情况。患儿发病后,体内白细胞计数升高,很有可能是因为缺血释放坏死因子所导致,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但白细胞计数(>10000 细胞/mm3)和中性粒细胞比率(>67.55%)可以作为睾丸扭转的危险因素,在睾丸扭转诊断中起辅助作用。

本研究表明,白细胞计数水平以及中性粒细胞比率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区分睾丸扭转和其他阴囊急症。通过儿科医生、家长、患儿和其他医护人员对阴囊急症特别是睾丸扭转的学习,可以提高睾丸扭转的诊断率,减少睾丸坏死的发生。

猜你喜欢
附睾炎急症阴囊
针灸疗法在院前急症救治中的应用
睾丸炎和附睾炎的区别
阴囊湿疹的尴尬,用蜂房粉解决
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急性附睾炎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夜间急症多 千万别忽视
别小瞧附睾炎
超声诊断阴囊珠1例
阴囊超声显像在诊断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中的应用探讨
经方治疗急症3例
中医治疗老年阴囊湿疹中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