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同袍,岂日无衣

2020-12-02 07:43李立
现代艺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艺抗疫疫情

与子同袍,岂曰无衣

——“抗疫"文艺的独特价值与现代转型

四川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电影史与艺术史比较研究。

2014年,入选北京电影学院全国首届青年电影学者;2015年,入选第五届中国新锐批评家;2016年入选中国文联、国家艺术基金选拔的全国优秀青年文艺评论家;2017年7月,入选以色列外交部特别计划“中国青年领袖”出访以色列;2018年11月,获第2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高峰论坛”优秀学术论文奖;2018年12月,获中国文联第三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奖;2018年12月,获四川大学第十届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荣誉称号;2020年,作品获四川省文联2019年度百家“推优工程”优秀文艺评论作品。

2020年3月9日下午2时,由四川省文联指导,《现代艺术》杂志主办的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现代艺术》杂志社“文艺百家”工程文艺讲坛2020年第02期(总第26期)开讲了。此次讲坛邀请了四川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土,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立,为观众朋友带来主题为:与子同袍,岂日无衣一“抗疫”文艺的独特价值与现代转型的讲坛。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此次讲坛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

文运关乎国运,文脉关乎国脉。中国文艺工作者始终与国家意识紧密相连,与国家命运十指同心。史证明,在每一次灾难面前,文艺工作都发挥了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拓展思想深度与提升美学品格的功能。在此次疫情爆发后,文艺工作者积极开展文艺创乍,用艺术的审美形式讴歌真善美,歌颂善与爱,励全社会投入“抗疫”战争,真正体现了文艺为人民书写的时代担当。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文艺创作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呈现为现代转型的特殊维度,而文艺现代转型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讲坛的上半部分,李老师讲述了“抗疫”文艺的独特价值,分别从诗歌、曲艺、舞蹈、音乐等不同形式的文艺创作举例说明了一切艺术都是可以传递感情、传递积极正能量的,文艺创作是“抗疫”文艺的多种形式表达。讲坛伊始,李老师提到:文艺工作者虽然不能像医护战士一在前线救死扶伤,但文艺工作者可以拿起手中的笔,通过创作文艺作品来礼赞逆行者、讴歌英雄事迹,讲述“抗疫”中平凡且伟大的故事,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来凝聚民心、抚慰忧虑、坚定信心。

李老师提到,舞蹈是情感表达的再一次升华,四川省舞蹈家协会编创的舞蹈《四川舞者》,融舞姿动作于体,展身体变化为形,表荆楚元素于内,传巴蜀之情于心,或为形似、或为情思,或为身动、或为心动,在有限空间中拓展无限情思,在个性之上挥洒中国大爱。此外,不仅是设计作品发挥了重要的宣传防疫作用,曲艺节目也以夸张表演性、语言修辞性投身于文艺“抗疫”的战线中,有效地为全民防疫作出了贡献。

讲坛的下半部分,李老师从“抗疫”文艺作品的新媒介性、“抗疫”文艺使人人都是文艺家、“抗疫”文艺的理性表达、“抗疫”文艺的现代性反思这四个方面讲述了“抗疫”文艺的现代转型。李老师表示:几乎所有的“抗疫”文艺作品都是通过互联网的公共空间来表达,而互联网公共空间的表达方式大大拓宽了文艺创作的主体。此次文艺创作不再局限于文艺工作者,而是从文艺家走向了普通大众,人人皆为文艺家,人人皆可文艺创作,值得一提的是和非典、地震相比,此次“抗疫”文艺作品的现代转型还有一个更为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理性越来越成为大众的共识,从而在理性的基础之上,来思考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如何才能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类任性贪婪地掠奪大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的反噬。”这是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同理,在讲坛的最后,李老师也提到“现代性开启的是一个条理清晰、井然有序的理性社会,终结的是一个天、地、神、人浑然和谐的诗意境界。”现代工业社会在创造着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把这种功利性推向了极致,在现代价值体系主导下,人的内外生存环境不断失衡,现实的生态危机和内在的精神危机接踵而至。疫情的爆发就是一个典型的证明,面对疫情带来的灾难和考验,我们要切实铭记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规律性和历史教训,以疫情提出的新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转变消费观念,完善法律法规,让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努力和成果转换为动力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生态文明健康发展。

文运关乎国运,文脉关乎国脉。中国文艺工作者始终与国家意识紧密相连,与国家命运十指同心。历史证明,在每一次灾难面前,文艺工作都发挥了凝聚民心、鼓舞土气、拓展思想深度与提升美学品格的功能。在此次疫情爆发后,文艺工作者积极开展文艺创作,用艺术的审美形式抚平社会焦虑,在灾难中歌颂人性大善大爱,激励全社会投入抗疫战争,真正体现了文艺为人民书写的时代担当。在此次疫情中,文艺创作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呈现为现代转型的特殊维度,而文艺现代转型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抗疫”文艺呈现出了独特的价值与现代转型的特点。

一、“抗疫”文艺的国家语汇

春晚是中华民族除夕之夜的年夜饭,但是2020年的春晚在特殊时期与以往不同。大年三十的8点30分,一个在开播前临时调整增加的节目与全国观众见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白岩松、水均益、康辉、贺红梅、海霞、欧阳夏丹担纲情景报告剧《爱是桥梁》。《爱是桥梁》展现了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下,武汉人民坚强面对疫情、医护人员忘我救治的感人场景。情感诚挚、文字优美、场景真实,这个没有彩排过的节目瞬间感动了亿万中国人,无数人为这个节目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可以说,央视春晚临时增加的情境剧成为了春晚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亮点,它凸显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诉求,凝聚着十四亿人民的关切之情。

就在春晚播出的除夕之夜,军队医护工作者整装出发驰援武汉。那一幅幅纪实照片,吸引引全中国的眼睛,浓缩为最为朴实的情感。在这些画面中,真实就是最为打动人心的力量:丈夫告别妻女,母亲告别孩子,医护工作者同样是人,同样为人妻、为人父,但是在灾难面前,他们从来没有退缩,毅然挺身而出。那些生活的细节、分别的瞬间再次使人泪眼婆娑,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在逆行者的身影中,新闻工作者同样也站在了前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播了《战疫情》特别报道,或为新闻连线、或为新闻直播、或为人物故事、或为新闻综述、或为时政评论,或为纪实短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新华社等国家级新闻媒体纷纷把抗疫作为了新闻工作最主要、最中心的工作,扎根疫情现场、深入疫情之中、讲好抗疫战斗的感人故事,凝聚全民族精神长城。国家级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凝聚了党中央的关切,汇集了人民的心声,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

二、“抗疫”文艺的多种形式表达

文艺工作者虽然不能像医护战士一样救死扶伤,但文艺工作者可以拿起手中的笔,礼赞白衣天使、讴歌英雄事迹,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来凝聚民心、抚慰忧虑、坚定信心。

毛诗序曾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北京舞蹈学院先后编创了“艺术战疫”系列舞蹈,这种特殊时期的舞蹈或为一个舞蹈动作,或为一段舞蹈体态,或为一个具身场景,它以独有的姿体语言发挥了舞蹈治疗的心理作用,有效地舒缓了人们的紧张心理,既具有艺术的观赏性,又具有可摹仿性。四川省舞蹈家协会编创了舞蹈《四川舞者》,融舞姿动作于体,展身体变化为形,表荆楚元素于内,传巴蜀之情于心,或为形似、或为情思,或为身动、或为心动,在有限空间中拓展无限情思,在个性之上挥洒中国大爱。当我们看到在方舱医院来自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护士孙梦婕带领病人们跳起了蒙古族舞蹈《火红的萨日朗》,强烈感受到了舞蹈的力量。舞蹈不仅仅是静观的画面、流动的瞬间,舞蹈还是大众的抚慰贴,治疗的新手段。

书法、绘画作品同样鼓舞人心,《中国书法报》社、《中国书法》杂志社共同组织举办了“防控疫情万众一心”主题书法网络展,邀请全国部分书法名家进行专题创作。全国各地都有网络在线的美术展览。书法、美术作品把展览办在空中,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凝心聚力,鼓舞斗志。与此同时,文艺家拿起了手中的画笔创作了大量“抗疫”题材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更多地凸显了医护工作者的群体形象,表达全民“抗疫”的信心和决心,在写实的基础上增加了场景化、生活七,更显朴素,也更为打动人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中小学生拿起了手中的画笔,孩子们童真的线条笔墨表达着最朴实的心愿: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医护人员加油。医护工作者也是人,也有情感和辛酸,艺术作品不仅是礼赞医护工作者,更是如镜头一般展示医护工作者的生活环境、工作空间与仁者情怀。

设计作品与民间文艺作品发挥了鼓舞、宣传广告、海报的功能。山东菏泽、安徽亳州、云南昆明的剪纸艺人们以手为媒,剪纸为窗,融艺术观赏性、手工精彩性、大众传播性于一体。“中国好人”剪纸艺术家吴笑梅朴实地说:“我们能做的不多,所以想通过剪纸这我们擅长的方式,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加油打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发现,艺术再一次直接介入了生活,拉平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熔铸了艺术审美的感性,在朴实的艺术创作中,文艺工作者与武汉人民心连心。

不仅是设计作品发挥了重要的宣传防疫作用,曲艺节目也以夸张表演性、语言修辞性投身于文艺“抗疫”的战线中,有效地为全民防疫作出了贡献。北京曲艺工作者的快板《防疫凯歌》大岔曲《天使赞》河南坠子《王二愣劝妻》京韵大鼓《为逆行者点赞》、快板《给您鼓鼓劲儿》、评书《这个春节并不冷》,上海评弹团的《众志成城迎春归》广播说唱《逆行天使》在文艺“抗疫”中发挥了曲艺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谐剧表演艺术家张旭东(叮当)创作了大量全民防疫宣传的曲艺节目,将谐剧的表演性、市民生活的日常性、防疫工作的科普性巧妙结合,有效地实现了通俗艺术手段对“抗疫”工作的支持、推广和传播,使科学防疫变得更为贴近生活、鼓舞人心。

三、“抗疫”文艺作品的新媒介性

与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相比,2020的文艺抗疫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这就是更加凸显了新媒介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可以说,文艺创作与新媒介的融合成为了新时代文艺现代转型最为显著的特正。

幾乎所有的“抗疫”文艺作品都是通过互联网或者微信平台等公共空间来表达和实现的。依托于文字书写的书法、散文、小说、诗歌;依托于工具材料的油画、水墨,依托于身体姿态的舞蹈;依托于民间工艺的剪纸等等,这些传统的艺术样式最终都被放置在了互联网的公共平台上,更不用说本就以新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的微视频、电影、摄影作品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看,中国文艺创作新媒介化的表征尤为突出。这种表征既有着艺术价值观的转变,也有着艺术功能观的强化。

2020年1月4日,电影《囧妈》宣传在网络免费上线。特殊时期的转变体现了特殊时期的价值诉求。从电影的商业属性而言,《囧妈》的免费意味着放弃了电影院线,这对电影行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甚至受到了部分的抵制。但是,从艺术功能的角度而言,《囧妈》的免费却抚慰了特殊时期人们的焦躁心理,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集体的心理健康。从电影行业发展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电影结构性调整的决定性力量之一,因此电影如何实现与互联网深层融合、共赢发展成为了电影界必须面对思考的紧要问题。

1月27日,纪录片《中国医生》在爱奇艺网站播出,受到广泛关注,激起强烈共鸣,武汉卯起,武汉挺住。正如《中国医生》的宣传语所写道的一样,“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影像中的《中国医生》与现实中的中国医生形成了一个强烈的互文,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医生正在与时间赛跑,我们见证着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故事,人间事莫不过医道仁心。

2月3日,一个时长为2分2秒的短视频《武汉莫慌,我们等你》的微视频在网,上刷屏。三个年轻人制作的微视频充分挖掘了文字与影像的表意功能,在镜头的对比中,在情感的流动中,在“我不信你个邪”的语言中,直击心底,戳中万千国人的泪点。武汉从来没有被放弃,武汉和我们在一起。几乎同时,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类似的鼓舞气、振奋人心的城市宣传片,这些作品纷纷立足于地域特色、强化其镜头内生的视觉冲击力、在大量城市空镜头的前后对比中实现了情感的诉求,疫情必将过去,城市依然美丽。

同时,文艺“抗疫”也催生了新媒介的全面参与,像财新网的专栏报道、《南方周末》的专栏纪实、《红星新闻》的深度报道,它们以文字和影像的方式纪录真实、观察世态、留存人性的良善、感恩珍惜当下的幸福、讲述特殊时期的疫情故事。可以说,新媒介促使文艺创作在技术手段上更大程度地体现了媒介融合;在创作观念。上更大程度的“深人生活,扎根人民”;在创作成效上更为全面、更为广泛。它充分印证了疫情文艺创作时期的特殊性,虽然我们“屏对屏”,但我们始终“心连心”。

四、“抗疫”文艺使人人都是文艺家

和17年前的非典、12年前的地震相比,此次“抗疫”文艺现代转型更凸显一种变化,那便是“抗疫”深刻地激发了全民族文艺创作的主体性和自觉性。文艺创作不再是文艺家的事情,文艺创作从文艺家走向了普通大众,人人都是文艺家,个个都是真英雄,“抗疫”是每一个人的自觉使命,抗疫凝聚起了全民族的精神动力。

我们可以看到,和非典与地震相比,此次抗疫其特殊性在于封城。特殊时期的封城尽管带来了很多不便,但封城并没有封住我们创作动力,隔离只是隔离了有限的空间,但隔离不了创作的源泉、隔离不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隔离给了文艺创作最好的时间,点燃了文艺创作者思想的火花,激发了文艺作品的感染力。

从1月25日开始,著名小说家方方在网络上连载日记。她的文字不做作、不矫情,实事求是,点点滴滴都融入了情思,丝丝缕缕都引发了共鸣。可以说,方方日记最大的美学特点就是真实,她记载了她所看见、所思考的、所感悟的特殊生活,在她的文字中,既有歌颂普通大众的生活点滴,比如在隔离的日子如何买菜,如何运输,如何传递;更有严肃而冷静的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增强特殊时期的应对疫情能力,我们是否可以反思我们还做得不够的地方,我们是否可以做到更勇敢、更真实、更直接地面对生活的灾难和困难。方方的文字像一把手术刀,带着真实的温度,解剖着我们的每一个人的灵魂。正是在方方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了真实就是力量,善良就是文章。

我们看到,正是在疫情期间,成都青白江区发生了5.1级地震,许多市民带着口罩跑了出来,又带着口罩回到了家里。在他们的眼中,地震就像是一个插曲,川人的幽默天性闪现了出来,创作了大量的笑话和段子。像“友情提示,因为地震出rJ避险请戴好口罩,不要中了病毒的调虎离山之计”,像“地震发生时,刚想往外逃跑,打开门就看见新型冠状病毒站在门外,吓得我又缩回来了……这些段子透露出川人的坚强、乐观和善良,它有效地缓解了市民的焦虑和舒缓。成都和武汉心连心,面对疫情,地震又算的了什么?

我们看到,在疫情爆发最严重、最恐慌的时候,武汉市民不仅是乐观,而且是勇敢,1月27日晚8点,武汉市民高喊着“武汉加油”,唱着“我和我的祖国”。歌声回荡在武汉夜空,感动铭刻在全国人民心里,正汉从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艺术就是我们生活的表达。拿起我们手中的笔,写下我们心中的歌。

五、“抗疫”文艺的理性表达

和非典、地震相比,此次抗疫文艺作品的现代转型还有一个更为明显的特点一理性越来越成为共识。文艺评论工作的引导性越发突出,激浊扬清、弘扬正能量、倡导建设性越来越明显。文艺评论实现了公共理性空间的成立,并且塑型了大众的理性思维。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李咏瑾发现在2020年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之后,不少地方谈“鄂”色变。李咏瑾敏锐地意识到“地理上的隔绝是希望能加快对疫情的管控,而绝非是引发人心隔绝和疏离的导火索”,于是她在1月26日《南方日报》客户端上撰文《不该“谈鄂色变”,更不该妖魔化“武汉人”》,呼吁“唯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疫情”!该文刊发后获得很大反响,《长江日报》《潇湘晨报》武汉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公开点名表达谢意——《谢谢你们,为武汉人、湖北人发声》(1月28日)。2月初,随着全国大规模复工的日益临近,人员交叉感染的潜在风险极大,李咏瑾综合分析应如何掌握“抗疫”与复工的平衡点,撰写《“精准复工”值得借鉴》一文,于全国复工首日(2月3日)首发于《经济日报》。因题材的重大性备受关注,于2月5日获《人民日报》转载,并在“学习强国”平台首页推荐,获得全国13.3万点赞率。

文艺评论的理性鲜明地凸显了此次文艺“抗疫”中的思想价值。可以说,文艺评论所提出的问题、所引发的思考是对现代性的思考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文艺评论工作者续接了西方思想家从胡塞尔、韦伯、齐美尔、卢卡奇、葛兰西、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哈贝马斯、利奧塔、福柯、德里达、波德里亚、吉登斯、鲍曼关于科学危机、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现代国家等问题的思考,呈现为现代性批判的思想特点。它提出的问题便是,我们应该如何吸取此次疫情的教训?如何来反思这场疫情?我们发现,现代性以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打破,地球生态遭到了人类无情的破坏,引发了系列的破坏性的自然灾难。以人类为中心主义的思考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种单向式的索取,而非双向式的互惠。这正如鲁枢元在《生态批评的空间》中所提出的,“现代性开启的是一个条理清晰、井然有序的理性社会,终结的是一个‘天、地、神、人浑然和谐的诗意境界。”现代工业社会在创造着丰富物質财富的同时,把这种功利性推向了极致,在现代价值体系主导下,人的内外生存环境不断失衡,现实的生态危机和内在的精神危机接踵而至。疫情的爆发就是一个典型的证明,我们是否可以改掉吃野味的习惯?我们是否可以更好的与大自然相处?我们是否可以在现代性的进程中让自己更慢一点,更从容一点?

六、“抗疫”文艺的现代转型启示

多难兴邦,中国加油。中华民族在每一次灾难面前都充满了坚定的家国情怀,凸显了万众一心的豪情和决心。文艺工作从来都没有置之度外,而是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力打赢这场“抗疫”的人民战争。我们看到,文艺工作正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要求,用文艺抚慰心灵,用艺术凝聚精神,用审美提升斗志,为“抗疫”工作的决胜营造了一个风雨无阻的良好环境。

“抗疫”文艺作品在表现主题上集中一致,针对医护救治、城市现状、百姓生活等方面聚焦人的生活状态,凸显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英雄气质;在表现形式上千姿百态,诗歌、绘画、舞蹈、书法、谐剧、快板、电视直播、纪录片层出不穷;在表达媒介上纷纷采用新媒介的方式和手法,注重新媒介与互聯网的及时性和传播力;在表现效果上,强调观赏性、艺术性、连续性和互动性;在表达深度上,不仅止于简单地歌颂与赞扬,同时不乏有深度的思考和理性的建设性意见。在美学特质上升华了中国美学的崇高精神,强调了中国美学的自强不息内涵;在思想上提供了一种“隐喻反思型”的现代性反思见证,使之沉淀为一种思想史的价值,一种反思的立场。人类该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天问”。

可以说,此次“抗疫”文艺作实现了从艺术家创作到全民创作,从个人的审美趣味到公共空间意见的结合,增加了中国文艺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理性要素,在新媒介表达、人人都是文艺家、理性精神建构。上呈现为现代转型的鲜明特征,最终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夯实了坚实的根基。

更让人兴奋的是,文艺“抗疫”中出现的这些新变与国家相关部门有了联动性。2月7日,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出台《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网络视听企业保经营稳发展的若干措施》。“抗疫”背景下,影视行业迎来了政府的帮扶政策。2月18日江苏出台了《关于支持全省电影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涵盖了财税扶持、金融支持、减轻企业负担等方方面面,助力电影业纾困解难困。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针对这次疫情中央提出了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这些改革实践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现。这也使得现代性反思得以深入和持续。文艺的现代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同步的。文艺工作的现代化就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面对肆虐的疫情,只要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团结一致、同心协力,我们就看到了战胜疫情的曙光,这是文艺“战疫”的成果,是国家现代化的标志,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脚步声。

猜你喜欢
文艺抗疫疫情
“画”说抗疫
1942,文艺之春
团结抗疫
疫情中的我
抗疫作品展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