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写作研究之路与怀念难忘的师友
——为纪念中国写作学会成立40周年而作

2020-12-03 07:49杜福磊
写作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术教授理论

杜福磊

中国写作学会创立40年来,我国现代写作学理论研究和发展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概括起来,主要成就有三个方面:一是先后展开了九次规模较大的学术争鸣,不断推进写作理论研究的发展和繁荣;二是先后发生了理论研究的“八大变革”,实现了学科理论的创新;三是形成了由“七种类型”和“三个理论层次”构成的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序列,实现了新的学科理论范畴体系的“重构”①杜福磊:《回眸与前瞻:40年来写作学理论研究进展》,《写作》2018年第7期。。我们这一代经历了新时期四十年写作教学和理论研究的成长,见证了从“传统写作学”到“现代写作学”理论范畴体系变革与重构的发展历史。抚今追昔,我们对为我国写作学科发展建设奋斗终生并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辈师长们饱含怀念之情,对步入新时代的中青年写作学者寄予承前启后、实现学科振兴的厚望。

一、40年写作教学与研究之路的启示

我是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考入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的“77级大学生”。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十年文革”动乱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走向恢复和起步发展阶段,各高校都缺少专业课教师,当时普遍采取了从应届毕业生中挑选品学兼优者留校当助教,进而培养成高校教师的做法。当时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写作课教师最缺乏,只有金长民先生一人教写作课。受当时“三无论”(写作无大学问、搞写作研究无大作为、当写作课教师无大前途)②杜福磊:《中国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发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本文部分内容引用了该书的文字资料。的影响,很多老师不愿意当写作课教师,乐意做讲授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外国文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师;况且写作课也不好教,如果自己写不好文章仅是坐而论道的话,学生是不喜欢听你的课的。1981年我毕业时,学校和系里决定让我留校工作,一边做班主任一边教写作课。从此我在写作教学和写作理论研究的路上扎扎实实地走了40年。

20世纪80年代进入新时期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各行各业对写作人才的需求,全国中高等院校普遍开设了写作课。应时而动,1980年12月24日中国写作学会在武汉大学成立,1981年7月10日《写作》杂志创刊,写作学界有了自己的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写作学科建设的历史揭开了新篇章。正是这个时候我进入高校当写作课教师,从此就心无旁骛地深深扎根在写作原理学和文学写作学、实用写作学的教学与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了40年,从写作课教师的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到2012年评定为二级教授,先后发表了《现代写作学的学科理论观》《新世纪现代写作学研究的新发展》《关于对写作规律的认知问题》《新时期现代写作文化建设中的学术争鸣与发展》《新时期30年:现代写作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回眸与前瞻:四十年来写作学理论研究进展》等70余篇写作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出版《现代写作学理论探要》《当代实用写作学》《中国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发展》等学术专著5部,主编出版国家级、省部级规划统编写作教材18部。其中专著《现代写作学理论探要》(1996年)、《中国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发展》(2004年)应为代表作。时任中国写作学会会长的裴显生在《杜福磊〈现代写作学理论探要〉序》中评述道:“这本《现代写作学理论探要》比较全面地表述了他在写作学理论上多年探求的成果,凝结着他十年辛勤劳动的心血。……对于这部“探要”,我不打算作全面评述,只想指出这样四点:一是“探要”从对写作学科建设的全面探索中,理出十七个问题作出细致的论述,……涉及现代写作学的方方面面,已经构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系统。……二是书中每个问题的探讨,既有纵向分析,又有横向分析,对当前写作学界的诸多看法,都能作出公允的评价,又着重阐明自己的理论主张,内容厚实而有新意,有较强的说服力。三是能正确处理借鉴、引进与学科的独立性的辩证关系。既不在传统的圈子里自我封闭,又注意防止在开放的视野中丧失自我,始终立足于写作本体,注意对写作活动矛盾特殊性的把握。四是治学严谨,文风朴实,评述有深度,表述有功力,一本理论著作,能写得这样深入浅出,确实不易。”①裴显生:《杜福磊〈现代写作学理论探要〉序》,《写作》1997年第7期。我自知这是具有大家风范的裴显生先生对学生的过誉褒奖和鼓励,权当对我是一种勉励和期望,我常以此催促自己自重自省和勤奋努力!

《中国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发展》付梓出版时,容本镇教授认为:“这部书是对中国写作学产生、变革、建设、发展的一次清晰的梳理和理性的总结,为全面认识20世纪中国写作学提供了一个总览全局的平台,其学术价值不可低估。”②容本镇:《总览中国写作理论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平台——杜福磊新著〈中国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发展〉序》,《写作》2005年第7期。洪威雷教授评述道:“纵览全著,具有四个鲜明的学术特色:一是视域的宏观性与前瞻性有机结合……;二是见解的独到性与理论的创新性有机结合……;三是评论的公允性与客观性有机结合……;四是结构的有机性与系统性有机结合……。他的难能可贵之处是,善于思考、不盲从、不偏执,敢于就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发表并坚持自己的意见,作出自己独特的理论贡献。”③洪威雷:《在继承与发展的结合中实现创新——评杜福磊教授新著〈中国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我自知这些评价是同道文友们对我的鼓励和激励,真正做到这样还需要不断地自我修炼和努力提高。

当写作课教师40年来,我始终没有脱离课堂一线的教学工作,包括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做硕士研究生导师给研究生讲授《法律文书写作学》,我都坚持当教师的本分:备好课、讲好课、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努力让学生对自己每节课的授课效果满意。

中国写作学会的许多领导前辈们培育我鼓励我,推举我做中国写作学会第六、第七届副会长;河南省写作学会的前辈们和全省高校广大写作学界师友们信任我,推举我做河南省写作学会第五届常务副会长,第六届、第七届会长,历时近20年。

长期以来,高校写作课教师申报评审副教授、教授职称时,在有些地方会受到一些不公正地对待。我评定为教授后,于1998年推荐进入到省高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做文科高评委直至2015年,其间多年任中文学科组组长,兼新闻传播学科组组长,我就责无旁贷地为全省写作课教师评高级职称鼓与呼,并建议把在《写作》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认定为国家级学会核心期刊,使河南的广大写作课教师评高级职称免受不公平的待遇,能够得到一视同仁地评审通过,我常为此感到欣慰。

回顾四十年我的写作教学与研究之路,得到的深刻启示是:是写作培养了我、成长了我、成就了我;我庆幸当写作教师、教写作课、从事写作学研究;当写作课教师的人,只要矢志不渝地潜心去做教研,努力讲好每门课、每堂课,全力去做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最终还是会得到同行专家认可的。我衷心感谢中国写作学会、武汉大学写作专业助教班、《写作》杂志、写作学界的前辈师长们对我的培养和扶持!

二、永远怀念的师长们

1985年至1986年,我考入武汉大学写作专业硕士课程助教班学习。当时的负责人是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写作》杂志副主编、武汉大学中文系周姬昌教授,班主任有邓国强、彭文博、王修宏、赵振华、桂东湖等老师。这些老师对求知若渴的102名学员的教育管理和关心关爱无微不至,每位老师都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授课教师是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记得有武汉大学周姬昌、吴林伯、刘纲纪、刘继馥、陈恩泉,南京大学裴显生、陈瘦竹,中山大学刘孟宇,湖北大学涂怀章,苏州大学范培松,杭州大学余荩、陈为良,华中师范大学邓黔生、尹均生,东北师范大学吴伯威,福建师范大学林可夫、孙绍振,山东师范大学冯中一,南京师范大学凌焕新,湖南师范大学张会恩,重庆师范学院董味甘,北京师范学院王凯符,北京师范学院分院普颖华,湖北教育学院杨昌江,湖北社科院哲学所张志扬,中国政法大学宁致远,中国科技大学司有和,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霍焕民,上海科技大学蒋瑞松,天津商学院李凯元等。他们凡给我授过课的,都大大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和写作文化胸襟,大有“久旱逢甘霖”之感;每位先生讲课的神采与思辨的才华和语言表述的风格,都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至今还久久地回味。武汉大学珞珈山写作助教班一年的学习生活,成为我人生的一个重要驿站,感谢以上诸位老师的教诲、感谢武汉大学助教班的培养,是我一生不变的情愫!

在我四十年写作教学与研究生涯中,有缘结识、交往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令我久久怀念的师长摭记如下:

周姬昌教授(武汉大学)是中国写作学会第一、二、三届副会长兼秘书长,《写作》杂志副主编。他是中国写作学会创立的主要功臣,可以说当时没有他执着和坚韧的努力,就不会有中国写作学会、不会有《写作》杂志,也不会有写作专业助教班的举办。他曾为中国写作学会成立和《写作》杂志创刊,先后七次到北京呈递申请、跑审批;为邀请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和十几位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以及文化教育界名流为《写作》杂志题词备尝艰辛!他为写作学科人才队伍培养建设、为写作学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周姬昌老师在讲课交流时,也经常讲到他当年进京到教育部、民政部、出版署跑写作学会成立、《写作》杂志创刊审批,以及为振兴写作学科邀请十多位人大副委员长和政协主席、副主席为《写作》杂志“题词”的故事,很多故事都充满了神奇色彩。他为了能找到人见到人,自己总是提前在大门口长时间地等候,饿了啃干馍充饥,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这些故事当时令我们深为感动,顿时使矮小身材的周姬昌先生的学术形象在我的心目中变得伟岸高大起来。岁月无情,周姬昌教授1995年去世。他离开钟爱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写作学事业已25年了。我对周姬昌先生逝世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始终是刻骨铭心的。

裴显生教授(南京大学)长期担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常务副会长和会长职务,一生致力于写作学理论构建和写作学科人才培养工作,是我国写作学科的领军人物,为推动中国现代写作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重要学术理论思想与学科建设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几部著作和多篇学术论文中,其《写作学新稿》《现代实用写作学》《公文写作概论》《应用写作教程》等可视为其代表作。他的主要理论贡献:一是提出了现代写作学的建设思想和发展思路、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逐步建构了“基础写作学”“实用写作学”“公文写作学”三大领域的理论范畴体系;二是推动实用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建设的发展;三是他提出了21世纪现代写作学建设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四是他成为善于团结写作学界广大同仁,真心和广大中青年学者交朋友的学人典范;五是他力倡求真务实的学术研究之风,重视学科研究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大力扶持中青年学者。他总是从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考虑,始终把培养后备力量、大力扶持中青年学者健康成长、鼓励人才脱颖而出,作为自己的神圣责任和使命;他先后共为120多位中青年学者的专著和教材撰写序言,为推出一批写作学新人和学术新著不辞辛劳、甘做人梯。他曾自嘲说自己是“序言专家”,他认为:“我一个人写一本书,不如200多本书对学科建设贡献大。”“写作学建设事业后继有人,且一代胜过一代,这是最令人欣慰的。”①万奇:《裴显生教授印象记》,《内蒙古师范大学报》2000年8月30日。这就是他甘为人梯、任劳任怨的肺腑之言,体现出一位著名专家学者宽广的胸怀与崇高的学术品格。裴显生先生于2011年7月29日不幸在南京逝世,痛莫大焉。裴先生是我武大助教班的授课老师,在近30年的学术交往生涯中,聆听到他许多的教诲,得到他许多的指导和帮助,也曾亲自为我的《现代写作学理论探要》写了“序言”,是我的良师益友,每念及此,哀挽之情由然而生。裴先生高尚的学养、人品和文品,堪称楷模。我辈及后辈学人当继承他的遗志,努力为实现他振兴、发展写作学科的遗愿坚韧地奋斗下去!

林可夫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毕生为写作学事业发展繁荣而奋斗,被学界誉为“写作学的忠臣、功臣”,他为写作学科建设事业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离开我们已经19年了,他一生为现代写作学科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建立的不朽功绩,常让人怀想。概括起来其突出的贡献:一是提出和实践了写作研究变“静”(写作要素论)为“动”(写作过程论)理论主张,这体现在他主编的《基础写作概论》(1985年)中;二是提出了以写作主体智能训练和写作过程技能训练为主的能力训练体系;三是建构了“高等师范写作学”的分支学科理论;四是对写作基本规律作出了较为清晰的阐释;五是对写作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作出了整体构想;六是对新时期写作学前20年发展史作出了较全面的记载和总结。以上六个方面的理论贡献见于他主编出版的几部主要著作中:《现代写作学:开拓与耕耘》《基础写作概论》《高等师范写作教程》等。林可夫先生把一生的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写作学事业,他那种把写作事业视为自己的生命的崇高敬业与献身精神,将永远激励代代后辈学人奋然前行。

金长民教授(信阳师范学院)长期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他是我大学毕业留校做写作课教师的直接导师,我做他的助教一边听他的课,一边自己教写作课。他讲写作课善于把文体写作与范文赏析、理论讲述与写作实践案例有机结合的方法,以及逻辑思维清晰与语言表述精当优美的风格特点,对我影响很大。他对我指导和关怀备至,结交为良师益友。直到1994年我离开信阳师范学院到省城郑州任教,我们在一起共事13年,先是他做写作教研室主任,他升任中文系副主任后我做写作教研室主任;后来他升任中文系主任,我做中文系副主任,分管教学工作。金长民教授长期致力于写作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一位著作多、质量高、实力强、贡献大的学者。他的主要著作有《写作运思学引论》《写作感知学引论》《写作行文论》《实用写作学》《现代写作学基本原理》等14部;先后发表写作学相关研究论文70余篇。他的不少著作和论文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过较大反响。他的主要理论贡献,一是建构了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的“双向框架”,即纵向构架为:“物←→感←→思←→文”;横向构架为:“客体←→主体←→载体←→受体”。他又根据纵横两大理论系统具体建构了他的现代写作学总体理论体系,即写作的基石——外物篇;写作的主导——作者篇;写作的起点——感知篇;写作的关键——运思篇;写作的实施——行文篇;写作的结晶——成品篇;写作成品流通——读者篇。二是建构了现代写作教学与写作实践训练的两大操作系统。三是对“写作运思学”的研究实现了理论突破,当时被写作学界同仁誉为“金运思”。四是提出了现代写作学理论研究三大发展趋势:即“务实”的趋势、“合时”的趋势、“分合”辩证发展趋势。金长民教授辛勤耕耘一生,为现代写作学的理论建设具有探索、开拓、创新之功。十年前他不幸突然去世,抚今追昔,给我留下了至今内心难以平复的感念和哀思。

刘锡庆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系河南滑县人,是写作学教师身份的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等职。他学养丰厚,师德高尚,杏坛执教50年,桃李满天下,深得北师大师生和全国同行学人的敬重。刘锡庆先生的写作学理论研究视野开阔,范围和内容广泛,囊括了写作学基础理论研究、文体写作理论研究、写作教学与实践训练研究、文章阅读研究、写作技法技巧研究、中外写作教学理论研究、写作理论发展史研究等七个方面,并以写作学研究与散文、报告文学研究蜚声国内学界。他在对汉语写作“读”“写”“教”理论研究的系统性方面做得更见精深独到。他的功绩在于把“以文为本”的传统文章学转变为“以写为中心”“以人(作者)为本”的现代写作学;其研究思路改变了过去那种重文本、轻理论、轻实践训练的偏向,促使新时期现代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建设,朝着由“术”(写作技术)到“学”(写作学原理)、二者有机结合的正确方向发展。我国写作学界曾赞誉他主编出版的《写作通论》《诸体述要》《基础写作学》(全国电大通用教材)《中国写作理论辑评》《外国写作教学理论辑评》和《中国写作理论史》等著作为“当代写作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奠基之作”,实不为过。多年来,这些著作均已成为高等院校青年写作教师和攻读写作学或文学创作论方向的研究生的主要教科书和参考书,足见刘锡庆先生在我国写作学界的学术地位和影响。仅《写作通论》一书,前后就重印了20余版。特别是他1985年出版的专著《基础写作学》,被全国多所高等院校选作写作课教材,多次再版,且历时20余年学术影响力不衰。这位新时期现代写作学理论建设拓荒者的历史功绩,应载入中国现代写作学的发展史册。我和刘先生相识较晚,是在2008年海南、2010年珠海两地召开的写作学学术研讨会上结识的,每次向刘先生请教交流研讨问题时,他总是热情而又谦虚地谈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对中青年一代学者鼓励和期望甚多,使我有相见恨晚之感。当他知道我是来自河南高校的教师时,对老乡的亲近感油然而生。记得2010年初夏,我到珠海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院长桂青山教授组织召开的新闻传播学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其间我和桂青山、洪威雷一同去看望当时正住在珠海的刘锡庆先生。一进家落座后,他对我说:你上次送我的《中国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发展》一书我已看过,其中对写作学科发展历程与新时期所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比较全面、系统,提出的21世纪写作学科建设发展的思路很有独到见解;特别是你对现代文体分类研究提出的“四层次分类法”有独见,我很赞同;今后的研究视野还可再开阔一些。后来我看到一些会议纪要记载,他在国内几次讲学时,也提到了我的现代文体分类研究“四层次分类法”,给予肯定。这是刘锡庆先生对同乡后生的鼓励和希望,浓浓的师长情谊令我长久感念。刘锡庆先生于2017年1月15日因病逝世,我为失去这样一位同乡师长感到莫大的悲伤和痛惜。

王志彬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从事写作学教学与研究工作60余年,耗尽毕生心血和汗水。他长期任内蒙古写作学会会长、名誉会长,被誉为“内蒙古写作学界重要的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他长期致力于写作理论研究与《文心雕龙》研究,相继编写出版了《写作简论》《写作技法举要》《中国写作理论辑评》《中国写作理论史》《文心雕龙新诠》等共20余部学术著作。他的主要理论贡献:一是致力于写作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与建设,建构写作理论研究与写作教学实践的完整体系;二是专注于《文心雕龙》的研读,把其作为一部独具中国特色的文章写作理论著作来研评,揭示其具有文章写作原理的本体性质和丰富内涵,强化其古为今用的指导意义;三是写作学原理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和深广度,诸如《中国写作理论辑评》《外国写作教学理论辑评》等,他的研究具有内在逻辑性与体系性:从原理到文体、从规律到技法、从专论到史论等方面,填补了写作学科研究领域较多的空白。回顾我和王志彬教授的相识,主要是在中国写作学会组织召开的湛江、南京等几次研讨会上,我作为后生向他请教和交流学术问题时,他平和谦虚,总是肯定和勉励别人的多,夸耀自己的少,每每感到受益匪浅,领略到他的大家风范,也给我留下了和蔼可亲的美好印象。今年新年伊始,突然收到好友万奇教授发在微信群里的一则不幸讯息:王志彬先生于2020年1月8日晨不幸仙逝。噩耗传来,我心戚戚焉,不胜痛惜和哀悼。

刘家骥教授(郑州大学)是河南省写作学会的第一任会长(第一届、第二届)。他集诗人与写作理论家于一身,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因创作发表诗歌《理想之歌》而誉满中原,直到古稀之年仍有诗作问世。刘家骥先生学识渊博而待人谦恭热情,对青年学生一辈是力尽培养扶植之责。他一生辛勤耕耘在大学传授文章写作之道的讲坛上,桃李满天下。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写作学会创立之时,他就提出了要建立“文章写作学”的理论主张,此后发表了多篇阐述建立“文章写作学”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的论文;后来他又提出要重视“开展写作研究,必须建设文章学、文章阅读学”的主张,成为一派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出版的《读诗说艺录》,他主编的《散文》写作教程等著作,成为当时畅销的书籍。作为第一任会长的刘家骥先生,他所具有的仁爱、宽容、博大的学术心胸,是留给河南省写作学会的宝贵精神财富。2007年刘家骥先生去逝,给全省写作学界留下无尽的思念和忧伤。

三、难忘的师友们

四十年来,我参加过的全国写作学方面的学术研讨会真不算少,诸如在南京、武汉、广州、北京、牡丹江、漳州、厦门、郑州、湛江、台州、乌鲁木齐、杭州、贵阳、黄山、成都、南充、重庆、常德、大庆、扬州、昆明、海口、珠海、日照、香港等地,都去参加过学术研讨会。我是一个愿意积极争取多参加学术会议的人,把每一次参加研讨会当作是和师友们难得的互相学习切磋交流的机会。自己还争取工作单位的支持筹办了“2000年跨世纪中国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2012年第十五届全国应用写作学术研讨会”两次大型会议,到会人数均在100人以上;另外还筹办了10至50人的小型会议3次。在以上各地学术会议上,我所见到或认识的写作学界前辈师长(除以上讲述过的以外)还有:於可训、张厚明、白嶷岐、吴伯威、杨荫浒、李保钧、霍焕民、林柏麟、沈世豪、于成鲲、余国瑞、王强模、高原、刘朏朏、尹相如等;见到或结识的同辈学者有:潘新和、容本镇、洪威雷、陈学璞、王强、乔以钢、马正平、毛正天、桂青山、尉天骄、刘海涛、董小玉、邱飞廉、江少川、张杰、郭望泰、沈国芳、万奇、任遂虎、周淼龙、金振邦、范增友、陈果安、李道荣、姚国建、姚承嵘、高朝俊、舒咏平、唐代兴、王东成、张明、李大伟、岳海翔、王景科、宋影萍、施文青、吴新元等;见到或结识更年轻一些的学者有:袁立庠、王正、孟建伟、程民、柳宏、孙永良、王光文、赵毅、吕露、张江艳、徐巧燕、赵映诚、张志华、陈亚丽、杨景生、李晓华、袁刚、萧映、葛红兵、戴红贤、宋时磊等。在与以上师友的交往中,有的是一面一次之交,有的是一生一世至交。不论交往长短,都是有缘千里来相会,都值得珍惜。如今,有的前辈师长已逝世,大多师友还健在。令人感慨的是不少师友都走进了“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的时节,同辈的大多数已成为“灯下白头人”了。

由于见面机缘的多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师友摭述如下:

於可训教授是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是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作家。他的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具有开拓性价值,新诗研究卓有建树,在代表性作家作品研究和文学评论理论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理论贡献,在全国文学艺术界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学者兼作家的於可训教授,于2007年接任中国写作学会会长以来,连任中国写作学会第七届、第八届会长。接任会长后,2007年武汉大学文学院就着手申办写作学专业硕士点,并于2008年正式招生。紧接着,他依托武汉大学文学院团队,申办写作学博士点,2014年全国首个写作学博士点落户武汉大学文学院,至今已培养了两届写作学博士生。回顾中国写作学会成立40年,首先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写作学会的创始人周姬昌先生等写作学界的前辈们,不能忘记已故的前六届吴伯箫、臧克家、裴显生三位老会长;同时,我们更不能忘记於可训教授接任第七届、第八届会长期间,学会工作所取得的突破性功绩:一是他带领武汉大学文学院写作团队成功创建了中国写作学科第一个硕士点、第一个博士点,突破了制约写作学科独立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培养写作学高端专业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他代表中国写作学会正式走向国际写作研究大会的交流平台,为中国写作学走向世界迈出了坚实步伐;三是受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他主持编写的中文学科主干课程教材《写作》,使高校的写作课正式列为本科生的必修课;四是培养组建了以方长安教授为会长的中国写作学会第九届领导班子,顺利实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老交接①杜福磊:《回眸与前瞻:40年来写作学理论研究进展》,《写作》2018年第7期。。事实已证明,方长安教授接任会长不到两年时间,力推写作学在新时代走向创新发展,就新时代的写作生态与生态写作、创意写作等学科的前沿问题,作出高屋建瓴的思辨和阐析;力推《写作》杂志的改版,把中国写作学会会刊办成了大型综合性的理论学术期刊,大大提升了学术品位;目前全国写作学界同仁们的向心力、凝聚力明显增强,发展动势良好。总之,中国现代写作学有今天的独立地位和繁荣发展新局面,於可训先生实功不可没。

凌焕新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半个多世纪以来致力于写作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成为享誉学界的著名写作理论家。他曾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先后发表有关写作学、文体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近100篇,撰著和主编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他的写作学理论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几部著作和多篇论文中,其《写作精义探要》《写作艺术新探》《微型小说艺术探微》等可视为代表作。总览凌焕新教授的学术研究成果,他对现代写作学理论建设所作出的主要贡献:一是对写作学原理“精义”探索的独创性;二是对写作技法与技巧理论探索的新颖性;三是对文体写作理论尤其是微型小说写作理论探索的系统性;四是对实用写作理论探索的深刻性。他在这四大领域的研究达到了精深的程度,他对现代写作学理论建设所作出的开拓性贡献,应该标注于现代写作学的发展史册。凌焕新教授是我武大助教班的授课老师,后来的30余年间,在全国各地多次写作学术研讨会上都有幸见到和请教于他,向他学习到了许多专业性的学识和做学问的严谨精神。

李保均教授(四川大学)历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写作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知名专家。他长期从事写作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学术成果丰硕,先后撰著出版 《写作艺术论》《相似论的文学实证与研究》《小说写作研究》《明清小说比较研究》《郭沫若泛神论思想探源》《高级写作学教程》(合著)《郭沫若青年时代评传》等学术著作。在《文学评论》《文艺报》《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等各高级别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论著共获省部级以上社科研究成果奖六项,还曾荣获四川省政府“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是“学者兼作家型”代表人物之一,曾在《四川文学》《人民文学》《延河》等文学期刊上发表《花工》、《魔窟里的战斗》等短篇、中篇小说与寓言故事多篇。2019年11月已83岁高龄的他出版长篇小说《花农》(35万字,四川大学出版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写作学高级教程》的出版,1985年国家教委在[(85)教文材字003号]文件中,确定本书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七五”规划项目,由武汉大学周姬昌担任主编,四川大学李保均和福建师范大学林可夫担任副主编。在武汉大学支持下,他们三位主编、副主编聘请了全国写作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一批教授、副教授担任编委和各章执笔人,大多都是全国写作学界公认的学术权威,等于是举中国写作学会全国之力而写成的一部高校写作课全国统编教材。该教材于1989年4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10月获国家教委第二届普通高校教材一等奖。其中作为第一副主编李保均教授的理论学术贡献和在学术界的显要位置是显而易见的。在20世纪80年代北有刘锡庆的《写作通论》,南有周姬昌、李保均、林可夫等的《写作学高级教程》,成为当时公认的最热门的写作教科书。我和李保均教授有过难忘的一面之缘,是在1994年4月27日至30日中国写作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在广东省珠海市)召开的会议上。当时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文教界著名人士共12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学会常务副会长裴显生,副会长王凯符、王强模、刘孟宇、邓也穆、李保均、张广明、高原,秘书长白嶷岐等出席会议。会上安排我做一个大会发言,题目是我提交给大会的交流论文《现代写作学的学科理论观》,正好是李保均教授主持当日的学术研讨会,在我发言前他对我做了一个简要介绍,接着我在规定的20分钟时间内突出重点地介绍了我对现代写作学理论建设的主要研究主张和学术观点;发言结束后,主持人李保均教授当即给予了客观、恰当地点评和鼓励性的肯定,我当时对李保均教授的评议和指导是心悦诚服的,对他顿生敬重与敬畏之感。不知是否与他的高水平点评有关,或是巧合,该篇交流论文在此次年会上论文评奖中同邓也穆、任遂虎、陈学璞、崔宝国等一同共5人获得了一等奖,每人获得的奖品是澳门会议协办方提供赞助的24k金的金表,该论文随后发表在《写作》杂志1994年第11期上。在这次学术年会上,由于时间短、人员多,我当时又是一个青年教师,未能找到合适的机会亲自去拜见李保均教授亲聆教诲,如今26年过去了,现在想来多有遗憾!近日又有幸拜读到84岁高龄李保均教授的《从〈写作学高级教程》〉引起的回忆》一文,深深地被李保均教授那种不忘初心、振兴发展写作学科的情怀和刚毅的学术定力所感动!

霍焕民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先后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写作学会副会长和监事长、全国财经院校语文研究会会长等学术职务。长期受聘为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财政部财会职称考试《财经应用文》命题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教育部高等院校社科类科研成果评奖委员会委员等,可见他在“财经应用写作”研究领域是领军式的人物。他四十年如一日,始终在财经应用写作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相继出版著作《财经实用写作》《财经写作教程》《经济论文写作》《公务员应用写作》《行政管理学》《秘书学档案学基础》等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关于建立写作学科若干问题的思考》《当代应用写作学迅速崛起》《应用文的发展及其教学》《财经写作的学科沿革及其发展》等40余篇。总览他的学术成果,其主要学术贡献:一是对实用文体的语体规范、结构构成、主旨提炼与表现、表达方式等特点,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二是对实用文体写作的基本规范与文艺文体、政论文体、新闻文体、科技文体、司法文书文体等写作规范之异同做出了比较研究;三是对财经实用写作的特点以及各种文体的写作规范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建立财经应用写作学的知识体系和写作训练体系提供了框架;四是运用“相似论”的基本原理,对应用文体众多文种的结构形态做出深入研究,梳理归纳出五种基本结构形态,即篇段合一式、总分式、条法体例式、事理进层式、形象感染式。他在写作教学中,常常采用范文赏读导引的方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和文体写作训练效果。霍焕民教授是武大写作助教班授课教师,是我的师长,我们此后30余年间在全国各地的学术研讨会上经常相遇,由于他出生于河南,小时候在新乡上学,每次相见总有“他乡遇亲邻”之感。在我们的交往交流中,他总是那么和蔼可亲、谦恭可敬,对晚辈后生关心鼓励无微不至,大有长者风范。我自然愿意和他多交往交流,一有机会进京出差,总设法去看望他,他总是热情接待。交谈中,我发现彼此都非常关注写作学科的建设发展问题,在许多问题上观点看法比较一致。他对我发表的文章表达的观点主张也十分了解,并给予诸多的认可和鼓励,有时也坦诚地指出一些需要纠偏和注意的问题。岁月无情催人老,他近几年的体质不如往昔了,过去见面豪饮几两白酒的劲头也锐减了,我总是劝他要多多保重身体。可他总是关心我说:“你也过了花甲的年龄,千万不要把身体累坏了!”真是师生心心相印呀!现在,我更加珍惜每次进京能邀请到他,常有把酒临风、诗词同唱互和的机会。

除了上述师长外,还有一大批在写作学理论研究和写作教学实践中作出了突出成就和贡献的同辈学者,以及更年轻一些的中青年学者,都是功不可没的。诸如:

潘新和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是我所敬重的学风扎实厚重、治学严谨、卓有建树的写作学专家和博士生导师,他突出的理论贡献:一是出版的《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和《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成为我国拓荒性的写作教育史学著作;二是他主编的《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成为一部具有师范性特色的教学精品成果,“能写”“能讲”“能教”成为师范写作人才培养的“六字诀”;三是在《语文:表现与存在》《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语文:审视与前瞻》《存在与变革:穿越时空的语文学》等中提出了革命性的新语文教学观与学习观。他为现代写作学的建设与振兴,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容本镇教授(广西民族大学)是一位在写作学理论研究、文学创作理论研究和小说创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学者兼作家,他和我是武大助教班同窗学友,作为同道者,我认为他能睿智地确立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基地,长期以来坚守阵地,视域开阔,重点攻关,专题突破,厚积薄发,力创精品,这是他在学术研究道路上走向成功的宝贵经验,能给我很多的借鉴和启示。

洪威雷教授(湖北大学)在应用写作学、纪实文学、公务调研学、行政管理学等教学和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他的写作理论研究以紧密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教学实践显特色,形成了“能教”“能写”、“学”中有“我”的研究风格,成为当代我国写作学界学术实力雄厚的学者。

王强教授(中央财经大学)集写作理论家兼作家、文化学者、书法家于一身,学富五车,弟子遍天下,共出版专著和教材诸如《老子道德经新研》《宋词说略》《道德经通释》《隋炀帝文化政策与文学实践研究》《唐宋词讲录》《史记汉史人物讲读》《唐宋词选注讲读》《唐诗选注汇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20余部,学术成果价值和品位很高;近年来,他对古代碑文书法与史实的考辨与勘正研究,更见其文论家兼史学家的大家学识与风范。

刘海涛教授(湛江师范学院)主要理论贡献在微型小说写作理论研究和写作教材、教法的研究与改革上,他提出的微型小说“三律论”和四种“情节模式说”,使他的微型小说专题研究自成理论体系,独具扎实、深透、精辟的研究风格和教学风格。

尉天骄教授(河海大学)的《探寻写作的奥秘》《高等师范写作教程》等学术著作,既重视学科理论高层次的“学理”研究,又重视写作教学实践与写作训练实践“操作技术”的研究,达到了“学”与“术”的有机结合,体现出开拓性的学术价值。

马正平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是学术研究成果高产的写作学专家,他对从事写作研究、振兴写作事业具有信心坚定、毅力顽强、追求痴迷的精神,其代表作五卷本《写的智慧》(165万字)构架宏大,内容丰富,积13年研究心血与成果结集而成,大大扩展了现代写作学的研究领域和范围。他提出的“大写作”“大技巧”“非构思写作学”等理论观已客观上引起了“写作学研究观念上的一场变革”。

董小玉教授(西南大学)执教近四十年一直从事写作学、新闻传播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成为一位学术成果丰硕的学者,主编的《现代写作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全书构建了上编“写作原理论”、中编“写作文体论”、下编“写作教学论”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具有较高的理论层次。她以自己多年在写作基础理论、文体分支理论、写作教学与实践理论等三大领域的丰硕研究成果,为现代写作学科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万奇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出版的个人学术专著《桐城派与中国文章理论》,采用“专题研究”方法将桐城派文论解析为“作者论”“创制论”“文本论”“品用论”和“源流论”等,形成了一个古今贯通的传统文论完整体系,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章学理论,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和贡献。

桂青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是一位在文学写作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成就突出的知名学者,其代表作《小说创作实证论》以阐释小说创作原理为宗旨,以自己创作的作品为“实证”,使写作理论阐释紧密联系自己的创作实际,成为一部别具特色的小说创作论的学术著作。他是高校写作学界一位既能“教”又能“写”、既能“研”又能“评”的“两栖”学者。

其他学者诸如:吴新元教授的公文写作研究成果成为国家级社会科学立项项目,实现了写作专题研究国家级项目立项的突破;岳海翔研究员在公文写作教学与研究中先后编辑、出版了几十部著作和教材,成为一位勤奋、高产的中青年学者;东北师范大学金振邦教授的电脑写作研究,长春理工大学范增友教授的《当代应用写作》研究,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的《题型写作》研究,西北师范大学任遂虎教授的《文章价值论》研究等,都开拓了我国写作学研究的新领域。武汉大学张杰教授(代表作《大学写作概论》)提出了由“写作意识”“写作行为”“写作规范”构成的颇有创意的大学基础写作教学体系;岳阳师范学院周淼龙教授(代表作《现代写作论稿》)对“写作发现论”“写作策划论”等做出了有创意的研究;常德师范学院的魏饴教授(代表作《写作学论集》)对写作学的发展及对策研究具有新颖独到的学术价值;新疆大学张明教授(代表作《现代写作教学论》)对写作教学理论的研究多有建树;湖州师范学院程民教授(代表作《毛泽东写作艺术论》)开拓了对“领袖写作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四川师范大学唐代兴教授(代表作《人类书写论》)从写作哲学的角度研究写作行为活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扬州大学柳宏教授(代表作《公文写作模型建构论》)对现代公文写作模型建构做出了有创意的研究;江苏盐城市教委王光文教授(代表作《高等写作工程》)对写作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训练做出了独具特色的研究;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孟建伟教授(代表作《实用写作技术》)建构了自己的“实用写作技术”理论体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道荣教授(代表作《中国古代写作学概论》)对我国古代写作理论做出了全面的梳理和研究;河南教育学院王泽龙教授撰著的学术专著《中国写作学探要》《教研文体撰写探究》等广受学界好评;郑州大学夏海波教授在公文学和中国考试文体研究等方面多有独到之处;信阳师范学院沈文慧教授在创意写作理论研究和写作人才培养与写作教学改革等方面,近年来取得了优异的教研成果,其创意写作课程成为学生选课的抢手课程、研究生报考的抢手专业等。总之,新时期众多的中青年写作学专家学者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为现代写作学科的理论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独到的理论贡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笔者所掌握的材料有限,不能一一详评,只能作可能是“挂一漏万”的评述。

四、结语——新时代的写作学研究面临的现状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回眸中国写作学会创立40年现代写作学科建设和发展所走过的路程,成绩是主要的,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针对当代我国高等教育肩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四大功能,现代写作学科在这四个方面怎样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在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分类发展”的新形势下,“双一流”高校、特色骨干大学、应用技术型高校等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中,现代写作学理论研究和写作教学改革、写作课程建设的路子该怎么走?三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写作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从整个社会层面看,大学生们的实际写作能力却在不断下降的趋势明显存在着,问题到底出在哪?该如何有效解决?四是在“一带一路”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网络化、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时代背景下,现代写作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必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今后的写作教学和写作人才培养应如何适应新形态,实现转型发展?五是现代写作学自身本体理论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今后的研究工作应怎样做到更深入化和精细化?六是如何纠正长期存在的写作教学目标的某些误区,使写作人才的培养为学生求职谋业和就业创业服务、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七是如何准确界定不同学历层次(高职高专、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写作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使写作课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现有机对接?①杜福磊:《回眸与前瞻:40年来写作学理论研究进展》,《写作》2018年第7期。以上所面临的这些现实问题,需要写作学界学者们继续开展深入地探索研究,不断开拓创新,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在庆祝“中国写作学会创立40周年”之际,回顾40年写作学研究的历程和我所怀念与难忘的师友,“感伤”与“欣慰”两种情绪始终在纠结着我。感伤的是如今前辈师长们多已逝世,留下了未竟的写作学事业以待后人去振兴。同辈的大多数学者也已是“灯下白头人”了,走过了承前启后的历程,也会纷纷谢幕了。但欣慰的是后继有人,以方长安教授为会长,洪威雷、毛正天、张新颖、张钧、罗振亚、容本镇、黄晓娟、刘敏、夏琼、柳宏、岳海翔、赵志辉、萧映、宋时磊等为副会长和正副秘书长的第九届理事会班子,背后还有全国浩瀚宏大的青年一代写作教师队伍,中青年教授、博士云集,学术实力雄厚,他们就是继承事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坚信,背靠经济社会发展各行各业对写作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管理治国理政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需要、社会公民人人求职谋业的需要,新时代的现代写作学科建设与发展定会再创辉煌!

猜你喜欢
学术教授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学术动态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刘排教授简介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