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塑新风 德满人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研究

2020-12-03 11:23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
青年心理 2020年30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法治道德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 王 慧

俗话说,立人先立德。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德育课程理所应当是小学诸多课程当中的重中之重。开展优质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协作与配合。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在其教学与引导学生的过程中需要达到更高的要求。故此,本文立足于现实的教学环境,依托以德塑人、德法并举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进行创新和设计,试图在教授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同时,全面落实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学的工作,有效地促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更好的提升。

一、德法先行,以德育心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前身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但课程的改革不仅是课程的名称发生变化,也意味着课程的教育目标与指向也发生着变化,在德育的主题下纳入法制的理念。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进一步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意义,同时能够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洗涤学生的心灵,优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水平。在教师科学的指导下,加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下,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周围事物对产生的影响,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聚焦实践,正视误区

(一)学校以及教师重视度亟待提高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不足,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素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但是,相关调查显示,学校以及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核心理念缺乏全面认识,而只知道片面地追求分数,仅仅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学生的道德素养的高低的评判标准。这成为部分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主要误区。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存在着教学意识淡薄,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工作,进而造成了教学方式与学生实际生活不切合、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

(二)缺乏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学方法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首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其次,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知识内容,很难真正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涵。故此,教师在教学中多是照本宣科,缺乏互动,更没有教学实践,这样,教学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也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三、多元并举,突破困局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种种误区与乱象,归根究底是对学科的教学定位与教学理念产生了曲解。无论是教学主体,还是教学方式都需要在注重核心素养发展理念的前提下对症下药,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从多元环节改进方法,努力突破当下的教学困局。

(一)注重学生主体,提升教师素养

任课教师对有效落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把德育工作融合到教学当中,做到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为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基 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例如:在《我们的班规我们定》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地引导和启发,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自主制定班规,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师生共同商议制定的班规,并对学生进行考核。从班级角度出发,在德育工作渗透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视班级规章制度,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严格地遵守班级班规。从学生角度综合学生的具体需求以及实际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把班规的制定落实与学生的在校一日常规相结合,将德育工作切实地融入到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工作当中。

(二)结合学生日常,贯彻实践教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从学生日常生活角度出发,将德育工作贯彻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和法制观念,强化对日常生活的理解。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当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借助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正视法律法规,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例如:在学习《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课堂上要向学生讲解吸烟以及酗酒带来的危害,还可以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或者请教家长等方式,了解烟酒与毒品的危害性,知道如何正确地辨别毒品,从而提高防范意识,远离毒品。教师要借助学校的校园网络,引导学生参与,一起把德育理念渗透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保证德育工作能够有效地开展。

(三)增进师生情感,营造活跃氛围

基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作为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借助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到德育教学过程当中,借助具体的情感教学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感悟德育带来的力量以及发挥的作用。强化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流程当中。例如:在《同伴与交往》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之间的交往为例,通过学生的分享,让学生获得贴合他们生活实际的情感体验。此间,教师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以道德与法治课堂为基础,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师生、生生平等地交流互动,交换各自的思想与意见,分享彼此的收获与感悟。在此期间,作为任课教师,要全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尊重和理解学生,让学生感悟道德与法治课程蕴含的乐趣。同时,教师要正视自己的课堂主导者的角色,积极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四)创新教学方法,拓宽德育视野

对于小学教师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会受学生的影响,使得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出现局限性。新课改要求教师对教学方法要进行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情景教学,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兴趣角度出发,通过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借助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实践当中。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感悟德育,教师可以开展情境模拟教学工作,以“春游”为主要活动内容,给予学生一定的资金,让学生对资金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学生自主实践来培养他们的消费意识和理财意识,以此来充分挖掘和运用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的德育内容。拓宽德育教学视野,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当实际,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理念,保证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的有效结合,只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接轨,在落实德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在此期间,教师要有效地借助典型教学案例,渗透德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进而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五)丰富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有助于教师获得有益的课堂反馈,有的放矢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学会反思,及时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与不足,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不断地超越自我。为了更好地达成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各项教学目标,使德育工作真正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得以贯彻落实,落地生根,教师应该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评价,而绝不仅仅是用单一的书面考查成绩来评价。比如: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的方法,也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与评价,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上课发言的积极度、正确率,以及小组合作的效率等来多方面综合评价。这样,改变传统的试卷书面评价的简单操作,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评价中,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评、他评和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自我反思,学会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全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作为学校以及教师,都应给与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合理地借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将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理念贯彻到其中。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尊重学生,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出发,深入贯彻德育教学工作,强化学生道德意识,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法治道德
公益性家庭教育服务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研究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小学大德育工作模式的实践研究
多维度助推幼儿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