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020-12-03 19:51贾列贾龙斌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0年25期
关键词:脑源介素细胞因子

贾列 贾龙斌(通讯作者)

(1 长治医学院 山西 晋城 048000)

(2 晋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山西 晋城 048000)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指脑卒中后的患者出现的抑郁症,该病属于继发性抑郁中的一种,是一种精神疾病。在脑卒中的患者之中,大约有32%的患者合并卒中后抑郁[1],这其中又以老年患者居多。这些患者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情绪下降,具体来说就是患者会出现对任何事情都丧失兴趣,且随时随地出现焦虑不安,对生活充满绝望,甚至有患者出现自杀观念等。根据调查研究显示,近年来卒中后抑郁的患者数量逐年上升,这些卒中后抑郁的患者,不仅拒绝配合医生的康复治疗,而且出现轻生、自残等不良动机,这不仅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而且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对于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尚无明确的结论,而且近年来针对此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结合当前的研究结果可以总结出,卒中后抑郁是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目前已经证明了与该病发生相关的因素有以下几种,包括海马神经发生、神经递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炎性细胞因子、雌激素等[2]。本文将对上述几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简单综述。

1.炎性细胞因子与卒中后抑郁的关系

抑郁症的病人多存在免疫系统的异常,该点在过去的十几年已经有许多报道对此加以证实。有学者便根据此提出了“抑郁症细胞因子假说”。而致炎细胞因子假说,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关于卒中后抑郁发病机理的新假说,是由Spalletta 等人提出的[3]。他们认为脑卒中会导致体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IL)-1、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物质释放,而这些炎症细胞介质会对单胺能神经系统产生一个长期性的刺激,在产生刺激的同时还会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最终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出现下降,引起抑郁症的发生[4]。

临床研究已经证实,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对健康的女性体内的淋巴单核细胞进行刺激后,淋巴单核细胞所泌的白细胞介素1(IL-1)越低,该女性抵抗抑郁症的能力就越强。而也有研究表明,正常人脑脊液中的IL-1β 浓度要远低于抑郁症的患者,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却明显高于抑郁症的患者,并且患者体内的IL-1 的浓度越高,抑郁症的程度越重[4]。学者们推测,脑卒中的发生导致患者体内的炎症细胞被大量激活,导致卒中患者体内出现了强于常人的免疫应答,这使得这些患者体内的内环境发生紊乱,最终引起抑郁症的发生或者加重患者原本的抑郁状态,这便是“抑郁症的炎性应答系统模型”[5]。

2.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卒中后抑郁的关系

较为前沿的研究显示,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很可能与某个神经系统的情感部位在脑卒中损伤相关,因为神经系统的情感部位受损后,会导致相关的神经递质分泌失调,而根据研究显示,在卒中后抑郁的发病和病情的恶化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不可忽略[6]。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主要在海马体和大脑皮层中呈现高表达状态,该物质属于一种神经营养素,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与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 B)结合后,诱导该受体上的特异位点发生磷酸化反应,形成磷酸化酪氨酸激酶受体B(pTrk B)[7],再通过该受体将多种蛋白和酶激活,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信号传递到细胞核,对神经元进行保护,促进神经元的再生[8]。 除此之外,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还能够起到控制机体局部炎症的作用,该作用是通过参与机体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的调控来实现的,当机体发生了缺血性损伤的时候,该机制就会自动启动,起到脑保护的作用[9]。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对于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10]。5-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对于人类的睡眠、精神活动以及各种情绪反应都具有很重要的调节作用,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5-羟色胺神经元等生长和再生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1]。

3.神经解剖与卒中后抑郁的关系

每个人的大脑皮质中都存在许多可兴奋细胞,有多少可兴奋细胞也就拥有多少相关的兴奋偶联机制,而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很可能与这其中某些通路的阻断有关。目前相关的实验已经证实,额叶-皮质下神经环路、小脑-下丘脑通路、杏仁核前扣带回-皮质回路[11]等神经传导通路的损伤与卒中后抑郁的发病关系密切。

4.其他与卒中后抑郁相关的因素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卒中后抑郁可能与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存在相关性,该研究认为,由于机体内免疫反应过强,导致下丘脑-肾上腺素轴被过度激活,机体抑制炎症的能力减弱,从而导致相应的调节作用激活,体内的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加强、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分泌过多,导致人体的情绪反应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对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产生影响[12]。此外,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也被认为对卒中后抑郁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上述研究均不够成熟,缺乏临床支持,还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13]。

5.小结

目前,卒中后抑郁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并且对于卒中后抑郁也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准,近年来,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也就证明了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家庭正在饱受该病的困扰,因此寻找卒中后抑郁的特异性诊断指标,并且制定相应的规范化治疗策略,是非常具有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脑源介素细胞因子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益气化痰通络方对急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海马区神经再生及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吸烟对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保护H2O2诱导的氧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通路的抑制介导孕期摄食限制所致的雄性子代大鼠海马发育损伤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细胞因子在抗病毒免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