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患者不良情绪与心理对策

2020-12-03 19:51刘玉芳崔晓丽王文奎
医药前沿 2020年25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患病情绪

刘玉芳 崔晓丽 王文奎

(1 山东省平度市第五人民医院 山东 平度 266742)

(2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患病”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不仅造成身体痛楚,常常会出现不良情绪,不论门诊还是住院病人,不良情绪反应随处可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疾病转归和康复时程,有时甚至加重病情引发难以挽回的后果[1]。对医生和患者来说,“有效”解决不良情绪至关重要。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标准中“心理健康”是不可或缺的健康指标。临床实践证明:把躯体疾病的生物学治疗和心理学治疗有机结合起来会收到良好效果,其中,先祖“治病必先治神”智慧至今仍有巨大指导意义。

1.常见不良情绪分析

患病后的精神压力、紧张情绪、焦虑状态、急躁心情、抑郁感知等情绪情感反应,因所患疾病症状不同,自我感知及预后差异,有些不良情绪会自行消除或缓解,有些人则不断加重[2]。不少患者由于一些不良刺激(包括医者的态度、语言和行为)而产生更为复杂的恶性情绪。如何采取积极有效、恰如其分的心理干预,让患者尽快摆脱心理困境,加快康复过程,实现躯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完美统一,临床医师责任重大。

1.1 类型

不良情绪可以发生在生命历程的各个阶段,而患病后常有特殊表现方式并往往时程

延长和影响疾病康复。不良情绪表现与所患疾病的症状程度、时间长短、痛苦类型、治疗反应乃至个体心理素质、性格特征、对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影响都有密切关系。一般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类型。

1.1.1 轻度型 多发生于平素健康,躯体症状轻微,病程短的患者。表现为心理上的不愉快情绪和沮丧感知比较常见,而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学习效率下降、身体不适感是常见症状。对此类患者一般不需特殊心理治疗,给一些安慰和适当药物即可。

1.1.2 中度型 患病时间长、慢性衰老性疾病、退变性和神经变性疾病患者,表现为轻度不良情绪进行性加重,焦虑、忧郁、沮丧等不良情绪持续时间较长(>10 天),伴有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经常心神不宁等症状。不良情绪和疾病表现比较明显的患者,需要在生物学干预的同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避免发生重度型不良情绪。

1.1.3 重度型 患者表现为情绪情感反应明显低落,社会支持度、生活满意度、生存质量大大下降。具有重度型不良情绪者,躯体组织器官系统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机体生理活动处于负平衡状态(病理状态)。严重心身疾病、疾病晚期、癌症中晚期、危急重患者常有发生。需要在生物学干预的同时采取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措施。

1.2 表现

患病后不良情绪表现多种多样,且程度不同。不同患者的心理体验也差别很大,主要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情绪情感变化 患病后情绪情感不良反应远远大于健康状态,并且更为强烈和多变。情绪和情感反应虽有相似处,也有很大差异,前者比较表层,来去匆匆;后者位于深层,相对稳定。并且,情绪情感反应的强度还与个体的心理结构差异、心理体验感知、遗传基因影响,甚至文化素养、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种族差异等都有密切联系。

轻松与紧张、宁静与愤怒、愉悦与沮丧、快乐与焦虑乃至爱与恨等情绪情感反应,患病后常常表现得更为突出,容易走向极端。“健康人”经常性的愤怒憎恨、忧郁孤寂、焦虑恐慌、失望绝望等消极情绪反应,必然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多点快乐情绪和幸福感知等积极情绪,不仅对维护健康有益,且大大有利于疾病康复。

1.2.2 认知敏感性增强 患病后的躯体症状、不良情绪、主观自我体验各不相同。一些人过度关注身体变化,致使产生猜忌、幻想、无助的情绪反应,甚至细微生理变化也出现强烈反应。一部分人患病后追求过度检查、过度治疗,或者是盲目乐观,敏感性增强不进行检查治疗等行为,敏感性增强是主要原因,这种增强加重不良情绪反应。

1.2.3 性格改变 患病后,尤其是患了“重大疾病”,如长期卧床、不断加重的慢性病和精神性疾病、癌症中晚期等,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性格改变。性格特征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受基因遗传、性格结构、家庭社会环境、生活态度等诸多因素影响。一般地说,“性格”本质相对稳定。严重、长期不良情绪的影响,一些人容易发生性格结构和特征性变化而丧失了原先的性格特征。

1.2.4 焦虑反应 各种原因引起的焦虑反应,不少人有深切体验,健康群体也常有。患病后的焦虑反应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呈平衡关系。以高血压患者为例,因焦虑而影响降压药物效果致使血压难以达标,容易误诊为“难治性高血压”,其中因焦虑引发的精神紧张、睡眠障碍是重要原因。有的表现为“急性焦虑”,有的表现为“慢性焦虑”,前者引起血压大起大落,后者血压难以调控达标。短期(<1 天)的焦虑现象勿须特殊治疗,而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需要药物治疗与心理调适紧密结合。

1.2.5 抑郁状态 长期慢性病、卧床较久、药物依赖、临终清醒患者除经常的焦虑反应外,思维反应迟钝、情绪低落消沉、内心不安痛苦、抑郁沮丧悲观甚或绝望厌世等不良情绪容易渐进加重,有些是意识表现,有些则是潜意识的客观存在。对这些病者更需强化心理安慰和心理治疗。

2.常用的心理对策

患病后的不良情绪的排解和消除需要医者和患者或患者家属的双向、多向互动,而医者占据主动地位,需在医病同时强调“医心”。中医学和西医心理学的心理调适、心理治疗方法不无借鉴意义[3]。先祖“治病必先治神”和世卫组织的“心理健康“指标是防治疾病的理论基础。医者应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不良情绪的内在原因,用语言、行为和积极的心态让患者感悟不良情绪对疾病转归的影响,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自觉自愿地配合医治,加快疾病痊愈过程,常用方法如下。

2.1 暗示启迪入静安神

患者普遍信任医生,医生要利用这种信任,给予患者适时的精神安慰和心理暗示,缓解紧张情绪和焦虑反应。方法是通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肢体行为让患者大脑和机体进入放松和安静状态,接受医生输入的信息和观念,淡化疾病表现和不良情绪认知,从而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和躯体症状。

2.2 自我调适欣心身放松

医生采用心理学方法或借助药物和仪器让患者精神和全身肌肉放松。此时,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副交感神经占据优势地位,机体耗氧量降低,脉搏、呼吸频率变缓,血压下降。此法用于自控能力较强,有较好心理素质患者。

2.3 音乐欣赏调节情绪

健康者欣赏音乐不仅可以心情愉悦还可以激发灵感和想象力,而患者,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和精神方面疾病患者既可调节不良情绪还可以增强免疫能力,缓解病情。

2.4 精神内守反向思维

“精神外溢”是不良情绪常见后果,用精神内守和反向思维方法排解、转移、消除不良情绪。此法用于一些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

2.5 他慰自慰心静气定

患病后获得他人安慰、支持、帮助会有一种心理满足感,这是医生和亲朋好友的责任与义务。思维健全的患病者在接受“他慰”同时用“自慰”方式告慰痛苦心灵,充分认识到患病虽不幸但绝不是最不幸的,完全可以痊愈,从而心静气定,保持心理动态平衡。

2.6 心理调适心理疏导

几乎所有患有不良情绪者,都可以通过心理调适与心理疏导方法维持平静心态。伴有心因性高血压发作和心理障碍者此法更为常用。

2.7 宣泄转化升华补偿

上述方法可以缓解、压抑、平抚一些不良情绪,但对不良情绪存在长久,压抑在潜意识里的情绪纷扰难能凑效,有可能陷入更大的心理困境。通过适时的宣泄转化方式,而获得情绪情感上的恶性情绪彻底释放,有可能把焦虑抑郁情绪转变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情感升华补偿),对患者来说会“柳暗花明”,历史和现代有不少成功范例。

2.8 中西医合璧医心医病

中西医结合的心理调适,心理治疗,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让患者感到温馨温暖和受到尊重,更会主动地配合治疗。另外,对一些合并心理顽症、中重度心理障碍、心身疾病患者,生理学干预和心理治疗方法紧密结合是诊治疾病之必需,尽管由专业人员施行的心理领悟疗法、自然疗法、认知疗法、心理分析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暗示疗法、催眠疗法、行为疗法等主要用于神经症治疗,但临床医生完全可以参考和借鉴,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

3.小结

临床工作中许多医生对心理调适心理治疗方法有许多成熟经验和体会,需要发扬光大。借鉴中医治病先治心理念和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反应对加快康复常有事半功倍之效。生物学干预与有效心理调适方法结合需形成完美统一。因疾病产生的不良情绪直接影响疾病转归,调适时需要把握好时机,方式方法得当,技巧运用因人而异,应深入探讨和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患病情绪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为照顾患病家父请事假有何不可?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情绪认同
国内发展“婚外恋”心理治疗模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