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的精神“自得”之道

2020-12-04 00:42
养生月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淮南子刘安养心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很注意“养心”,历代均有非常丰富的精神健康思想。

谈到“养心”,常见的原则包括节制情欲、不求名利、不慕虚荣等,似乎都是一些劝诫性的话语,人们不易做到。不过,汉朝有一位著名的养生大家刘安(约公元前179—公元前122),对“养心”作了许多正面和积极的论述,更能令人理解和接受。

关于刘安,人们并不陌生。古典哲学名著《淮南子》就是由他主持编纂的,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来自他的故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之孙,在文帝八年被封为阜陵侯,十六年又立为淮南王。他自幼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招罗了许多门下宾客,在他的统领下编写成了巨著《淮南子》。此书受到稷下学派黄老学者的影响,以道家思想为主导,综合兼采儒、墨、法、阴阳等各家思想,在“道”与“万物”之间引入了“气”的概念,提供了系统的宇宙生成论,并对道、天人、形神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唐代刘知几称赞此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内容极为丰富。

汉武帝时,刘安因谋反事发,被迫自杀,受株连者达数千人。此事史书记载得非常简略,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件疑点重重的谜案。可能因为刘安名声过大,并且倡导黄老无为思想,引起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不满,所以招来杀身之祸。民间对刘安抱以同情,称他并不是自杀,而是炼成了仙丹,全家服食后一起升天成仙了。遗留的一点丹药,被家中鸡和狗吃了,于是也“鸡犬升天”了。

《淮南子》一书深化了黄帝、老子关于“道”的论述。书中说:“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人应当体悟大道,令自己的精神达到不随外物而悲喜的境界。他说:“大道坦坦,去身不远,求之近者,往而复反。”具体来说,要“约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除其嗜欲,损其思虑。约其所守则察,寡其所求则得”。这些话翻译过来,也就是要消除贪念、减少思虑的意思,属于传统的道家养生思想。

《淮南子》将人的身心关系,概括为形、神、气三大要素,指出:“夫形者,养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之,一失位则二者伤矣。”说明“形”指的是人的躯体,它是生命的居所;“气”是支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无形而细微的物质;“神”即指人的精神,它支配人的生命活动,这种形神气的思想,为“形神合一”的养生观点提供了思想基础。人的思想决定了人的行为,所以该书特别重视对精神的论述。

人在平时到底应当怎样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呢?《淮南子》将老子的“道法自然”,转变与精神健康关系更密切的词,叫“自得”。大自然的气候变迁、物种生老病死,都有其本来规律,这叫自然。而人的精神和思想,也有其自然状态。所谓名利、权势,其实都是文明发展之后构造出来的观念,一个婴儿并不会有这些欲望。所以《淮南子》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人的天性受到后天影响,就变得不断去追逐、获取。有时候,人们应当反思自己,让精神回到本源的“自得”状态,才不会因过多的贪念而生出烦恼,进而做出各种不利于养生的行为。人们以为通过追求,就能得到更好的生活,但在《淮南子》眼中认为:“夫人之所以不能终其寿命,而中道夭于刑戮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夫惟能无以生为者,则所以修得生也。”也就是说,过多追求物质丰厚,往往令自己疲于奔命,是有损生命的行为。

《淮南子》并不是让人安于贫穷,无所作为,而是提出在生命中要真正思考什么是“快乐”。书中说:“天下之要,不在于彼而在于我,不在于人而在于我身。身得,则万物备矣。”“夫有天下者,岂必摄权持势,操杀生之柄,而以行其号令邪?吾所谓有天下者,非谓此也,自得而已;自得则天下亦得我矣。吾与天下相得,则常相有。”也就是说,真正拥有天下的君主不一定快乐,而内心充实,不受过多约束,能够良好地调节控制自我,充满积极乐观情绪,这就如同君王拥有天下一样快乐。

《淮南子》所说的这些道理,似乎不适合于现代某些理念。现代社会提倡的是追求财富,积极获取。不过,人们也可以将这些说法当成一剂苦口良药。因为,名利追求永远没有尽头,当过多的追求带来过大的压力,带来身体问题的时候,就真的要思考一下,是否应当进行调整了。

除了重视生命寿数,《淮南子》还重视生命质量,这也值得我们借鉴。书中强调,人们在生活中不要着急冒进。人总是不断成长的,过于急躁可能犯错越多,“先者难为知,而后者易为攻”,年青时的知识总是不全面的,过后很容易自我批评,所以说“先者则后者之弓矢质的也”。如果没有很好地规划,做错了事情会反复后悔和花时间来弥补。要知道光阴有限,“时之反侧,间不容息”,“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人们要应当尽量把时间用来做正确的事上,宁可放慢脚步,从容一点,看得更清楚,以减少将来的后悔。所以说,“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因循应变,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静,舒安以定”。

《淮南子·人间训》有一段名言说:“夫病湿而强之食,病暍而饮之寒,此众人之所以为养也,而良医之所以为病也。悦于目,悦于心,愚者之所利也,然而有道者之所辟也。故圣人先忤而后合,众人先合而后忤。”指出社会观念常常迎合人们的欲望,提倡不断获取。但在良医和圣人眼中,则能看到其中的害处,他们说的逆耳忠言,总是不讨世人欢心。但是,这种主张回归“自得”,注重自我反省的观念,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可缺少的养生良药。

猜你喜欢
淮南子刘安养心
夏至重养心
篆刻欣赏
夏至养心喝“三茶”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韩国学界的《淮南子》研究
鸡犬升天
夏季穴位养心
嫦娥奔月
柔软的惩罚
蜡像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