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诗词中感悟读书

2020-12-04 00:42
养生月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有恒曾国藩境界

小时候,父亲教我背诵一首诗,如今尽管过去了许多年,但我仍记忆犹新。诗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后来,我才知道,这首诗名叫《劝学诗》,作者是唐代的颜真卿。退休后,我养成了读书、写作的习惯,至今兴趣不减。

有一本书,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名字叫《围炉夜话》,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为三大处世奇书。

《围炉夜话》,正如其名,疲倦地送走喧嚣的白天,炉边围坐,会顿时感觉到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宁静;不管外面风雪肆虐,还是冰冻三尺,让人感到有书可读的日子,总是暖暖的、美好的。

元代翁森以冬日读书为乐。他在《四时读书之乐》中吟道:“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读书,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四壁图书,数点寒梅,简直就是人间天堂。悄悄地、轻轻地,心暖了,心上的那梅花也开了,幽幽地散发着清香。

倘若有雅兴,可捧一本唐诗或宋词,对一窗雪,朗诵佳句,体会诗词里美妙的意境。“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唐·白居易《问刘十九》)、“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宋·晁补之《盐角儿·毫社观梅》)。虽不曾亲历,然而每读一回,想象的翅膀便在时光里飞翔,也似亲身经历一般,为生活增添了许多诗意。

自古以来,很多文人,都对读书做过评价,见解独到,乃至成为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至理名言,品起来有滋有味。

这些名言,有说与书为伴、丰富精神生活的。比如,清代学者纪晓岚自撰“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对联,把灯下读书看成是“红豆相思”般的迷恋。而清人张潮《幽梦影》中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之论,则把不同年龄段的读书之妙,比喻成赏月之趣。明代文学家蒲松龄的名言“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把读书成“痴”视为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现代作家林语堂的名言“读书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动”一说,则把读书上升到信仰层面;书卷的清香与精神生活相伴相生,足以丰盈读者的精神世界。

也有讲潜心读书、成就人生辉煌的。苏轼年轻时,读了一些书,就在门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一位老者拿一本书考苏轼,苏轼却是对多数字不认识,窘得满脸通红,忙把对联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以此自勉,终成大器。难怪近代学者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第一境界讲选准目标,高瞻远瞩;第二境界讲苦心孤诣,废寢忘食;第三境界讲豁然开朗,得心应手。这三种境界之谈,被后人视为读书治学的重要经验。

还有教读书方法、获取显著效果的。苏轼有言:“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这是“每次作一意求之”的读书方法。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的话,可谓经验之谈。鲁迅说:“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读书也是这样。

这些关于读书的名句熠熠生辉,常能给人醍醐灌顶般的启迪。让我们以书为伴,忧乐相亲,邀明月,沐清风,快意人生。

晚清名臣曾国藩,不仅在政治上有建树,而且在治学上亦有心得。他天赋并不是很高,但他非常好学,认为“读书贵在有恒”。他27 岁进士及第,十年七迁,连上十级,升迁到二品官位。《清史稿》作者赵尔巽说他是“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于一师”。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跟弟弟和侄子谈学习。他在禀父母的信中说:“九弟季弟必须读书,万不可耽误他们。”为了督促他们读书,尽管相隔千里,曾国藩也为他们制定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并要求他们定期汇报学习情况。后来他在给四弟的一封信中写道:“以往年常示诸弟以课程,近来则只教以有恒二字。”他强调:“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并拿自己为例:“从七月初起至今,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则无一日间断。从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亦当有所成就。”

曾国藩的人格修炼,也强调守恒。他对儿子说:“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教子侄读书,他要求诸弟“惟思以身垂范而教子侄,不在诲言之谆谆也”。他对儿子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为说明“恒”之重要,他常以身说法。

曾国藩读书有恒,他的成功和这有直接关系。同时,这也影响着他的家人。如其沅弟(曾国荃)40 岁时已经是朝官,并参与战事,受哥哥的影响,不忘努力读书。他每月固定寄去六篇文章请哥哥指导。曾国藩在回信中不忘叮嘱:“弟此时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猜你喜欢
有恒曾国藩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跟曾国藩学修身
曾国藩的“愚笨”
一个家庭若有这种家风,人才辈出
《学有恒艺无涯》
品“境界”
曾国藩吃牢饭
政贵有恒——为政应有“恒心”
曾国藩背书
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