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童心世界,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

2020-12-05 03:00王莉
科学生活 2020年11期
关键词:儿童生活活动

王莉

(上海民办新金童小学)

再简单的生命筵席,也会因为爱而倍感丰盛。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照彻寒冷的心房时,我们会发现,爱的本身就是一波弦音的振荡,一种花香的弥散,热烈、持久,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感动是一种积极、奇妙的心灵体验。在品德教育中,若让学生收获一份感动,就帮助他们体验了一次情感的升华,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

我在教学中本着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调整话题,根据孩子们的真实体验和反馈来引导他们思考、讨论、交流,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道德认知。经过几次试教磨合,孩子们有了很大的改观。现在简单总结一下经验。

一、情景化的课堂,诗意中丰富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积极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课堂教学紧紧抓住了与学生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的家庭生活故事,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教学便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体验的最佳契机。

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创设好情景,才能引发心灵共振。

1.准备性——活动情景前要让学生做好认知。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观唤醒。”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状态,善于调节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即将开始的活动充满期待,否则学生很难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

2.真实性——活动情景的内容必须真实。学生的体验脱离了实际生活,学习就达不到课程目标。如果学生诉说的东西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也就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

3.针对性——活动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目标而服务。

二、生活化的课堂,体验中引导认知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反思,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真实生活,使课堂教学体现实效性。

三、趣味化的课堂,活动中自主感悟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在游戏、角色扮演、各种竞赛等感性活动中,儿童的身体感官、各种心理因素都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满足了其好动的天性。“活动型综合课程”的品德与生话课程正是体现了这种理念。

1.要把金针度与人——价值引导。作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一门课程,品德教学更要注重正确的价值引导,帮助儿童健康、安全地成长。有些教学上的把握不当,也许反而会直接或间接地在现实中造成负面影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是一个孩子向你说了心里话,你的教育工作就有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以后的情况如何,在极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怎么看待和感受你对他心灵所做的合乎人性的触动。”

2.此时无声胜有声——恰当留白。教材的呈现与教案的设计都是静态的结构,课堂却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偶然的、随机的因素,难以完全按照教材的预设和教师的预设进行。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是教人化平凡,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而不是自己设计的教案。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长,并启迪他们自由的天性。”老师光有真情和真心并不够,还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给学生一方空间,让他们去宣泄;给学生一份权利,让他们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创造。一切都让学生自己做主吧!让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开放些、“简单”些,给课堂多一些留白,便多了份精彩。

猜你喜欢
儿童生活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生活感悟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