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贺州客家山歌与当代生存空间

2020-12-05 07:26王小雷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6期
关键词:贺州山歌歌剧

◎ 王小雷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引 言

广西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山歌类的一种,被称为《诗歌》遗风的天籁之音、是客家人们在山野劳动等方式抒发或表达感情的另一种体现。贺州客家山歌剧虽然在国内已获得了诸多奖项,但是在众多光环之下的前行之路却充满了艰辛,前进方向迷茫、后续动力不足等诸多困境使其生存和发展变得岌岌可危。本文将从贺州客家文化角度出发,分析客家山歌的发展现状和其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而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促进客家山歌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贺州民俗文化的沿革

从源头来说,根据《贺州市志》记载:广西贺州客家山歌的发展是从清朝末年开始的,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了其特有的体系,从山歌到最初民俗活动中的表演项目,再到最后形成客家山歌艺术分支,经历了几代客家人的共同努力。早在民国期间,一些民间艺术爱好者学习了客家民间歌舞和曲艺中的精华部分,并将其与舞台表演相融合,客家山歌从幽静的大山深处呈现到村坊戏台之上,客家山歌剧应运而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贺县举办了隆重的文艺会演项目,各艺术团体跃跃欲试,想借此机会让更多的了解自己,其中就包含客家山歌剧艺术团队,在这次会演中,创作并表演了大量的客家话演唱节目,初步形成了八步客家山歌剧的雏形。在随后的二十年中,贺县组建了文艺宣传队,在表演曲目创作中融入了反映客家风土人情和日常生活的内容,客家山歌剧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并在1980年形成了广为人知的广西客家山歌剧。纵观客家山歌剧的发展之路,可将其分为初期、中期、繁荣三个阶段。

(一)初期阶段

1980年,广西组建了首个客家剧团,从此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客家山歌剧,客家山歌剧进入初创期。客家山歌剧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分支在创建初期广泛收集和整理了客家已有的谚语和山歌,并展开了普查活动找寻已有文献记载的相关内容,最终将其进行归纳总结,客家山歌剧初创时期对今后客家山歌剧的发展做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

1982年,首部客家山歌剧《爱情之花》(曾龙城改编剧、曾龙城作曲)在贺州诞生,该剧在剧场中连续上演了12天,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观看,在当地创造了自编剧出演时间和票房的新纪录。随后所创作的独幕小戏《挂牌》和多幕大戏《爱情之花》在八步剧场中的演出均获得了巨大成功。

(二)中期阶段

1983年开始,贺州客家山歌剧进入成型阶段。在这一阶段,剧团规模已经得到了扩展,群众基础是十分牢靠,剧团中的创作者对客家山歌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其发展道路,并将其融入创作实践之中,由曾龙城所改编而成的众多大型商业表演类客家山歌剧相继推出,并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赞扬,如《啼笑姻缘》、《三抬花轿》、以及《八品官》等多幕大戏为客家山歌剧确立了以喜剧为主的主体风格。不仅如此,曾龙城在进行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性的融入了带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语言,使客家山歌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在客家山歌剧从创立阶段发展到成型阶段,诞生了很多部大型的表演曲目,其中多幕大戏《啼笑姻缘》的创作和上演所取得的群众反响最为热烈,效果也最为显著。该剧从1983年创建以来,受到当地人和众多戏剧爱好者的热烈追捧,广西客家山歌剧团也将此剧作为每年表扬的必备曲目之一,该剧在戏台上的表演历经了20多年的时光,一致延续到2002年,创造了广西贺州客家剧团商业表演曲目时间最长的记录,同时也是众多山歌剧中表演次数最多,反响最好、票房收入最高的记录。可以说多幕大戏《啼笑姻缘》的成功表演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客家山歌剧,也为山歌剧这一表演项目在民间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在客家山歌剧逐渐发展成型的阶段中,山歌剧从最初的商业表演项目中逐步衍生出文艺汇演项目,并且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山歌剧表演项目的两条重要分支,使客家山歌剧在商业表演和文艺汇演中均获得了成功。尤为珍贵的是,当时我国著名导演张建军对客家山歌剧给予了重点关注和帮助,并亲自为山歌剧《赶圩》担任导演,并在演出之后取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众多支持者的倾力相助使得客家山歌剧的发展又迈向一个全新的阶段,随后的十多年的时间中导演了多部大型客家山歌剧,并均获得了成功,极大的促进了客家山歌剧进一步走出客家、走出中国,客家山歌剧的发展由此进入鼎盛时期。在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发展之后,客家山歌剧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已然成型,并走向繁荣之路。

(三)繁荣阶段

1996年开始,客家山歌剧走向了繁荣发展阶段。在该阶段中,广西客家山歌团队在艺术上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并创作出了一大批新的剧目并取得了成功。

2008至2009年间,客家山歌剧团所创作的山歌剧《跳农门》(李海成、潘鹤云编剧)以龙门村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在过程中与母亲发生的冲突为背景,赞扬了当代学生不畏艰难、充满创新精神和爱国精神的情怀和志向。

2012年,客家山歌剧团创作的独幕小戏《连心店》(裴志勇、莫波编剧,曾龙城作曲)以旅游基地建设过程中,大学生村官晓芳通过巧妙的手段调节两家农家乐经营者五婶和六叔的“恶性竞争”,并使其从敌对冤家变为合作者并最终收获爱情的故事为背景,赞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人民生活带来益处,与时代发展的背景高度契合。

客家山歌剧团的创作者们不断努力,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剧目,使客家山歌剧的发展走上了繁荣之路。

二、贺州客家山歌的分类与民众观念

(一)莲塘为代表的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剧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曲牌和唱腔,并自称体系。山歌剧的曲牌通过剧中人物的动作和情感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有效增强了舞台效果,是一种起到良好过渡作用的伴奏乐曲,曲牌为剧中特定人物.场景和编制,为山歌剧整体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其充满感染力和张力。

(二)八步为代表的客家山歌剧

八步为代表的客家山歌剧中的曲牌主要分为唢呐曲牌、弦乐曲牌以及竹板曲牌。唢呐曲牌主要分为:俏开门、阖家欢。弦乐曲牌主要有:大围龙、小围龙、一枝花、双飞雁等。竹板曲牌主要可分为:叮当点、竹板腔。各类不同的曲牌与不同的场景高度契合,为后续的剧情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得山歌剧整体观赏起来情节跌宕起伏,使其产生了独特的艺术美感。

三、贺州客家山歌的表演、歌词、音乐形态

(一)贺州客家山歌的表演

客家山歌享受“《诗经》遗风”之美称。自唐朝开始山歌在民间就已经产生,到现在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客家山歌剧是从客家山歌中发展而言的,以客家方言来演唱,因而被称为“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具有题材广泛、语言质朴生动,朗朗上口等诸多特征。词曲安排较为规整、善用比兴的艺术手段来作词,韵脚齐整。词曲一般来说没有固定的形式,通常以表演者的即兴演唱为主,在演唱过程中常有一曲多词,反复演唱。

(二)贺州客家山歌的创作过程及文本

客家山歌是对《诗经》风格的继承与发扬,受到了中国传统诗词的影响,同时也汲取了各地民歌中的养分,因而能够经久不衰,广为颂唱。客家山歌类型、曲调丰富,各类歌词大致相同,每首山歌由四句词构成,每句七字与七言绝句声韵相同。

(三)贺州客家山歌的歌词特征

颤音、滑音、倚音等音装饰着的客家山歌美妙动听,旋律也是娓娓动听,余音绕梁。客家山歌的唱法繁多。客家山歌以方言为唱,内容常常加以修辞手法,双关修辞突出,因而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比如说“橄榄好食核唔圆,相思唔敢乱开言;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这里兼用了比喻和双关的修辞,委婉含蓄地向我们表达了相爱不能在一起,却又相互思念的相思之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爱你在心口难开的画面,引人深思。

(四)贺州客家山歌的音乐形态特征

客家山歌表达了美好的艺术憧憬。在歌词中可以知道,人们把冷冰冰的装饰品戒指作为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象征。所以在人们的传诵中,冰冷的戒指成为炽热的爱情的见证。该歌词不仅为我们刻画了妹子的辛勤劳作的画面,也传达了男子对心上人爱慕又羞于说出口的心情,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表意抒情。

山歌剧的演奏乐器有民族乐器和民间乐器两种,结合了唱念做打,吹拉弹唱等的功能。很久以前,在创作客家山歌剧的时候,广西贺州人们以实践为基础,在舞台展示里汇集各种民间艺术和民间方言,不断探索并形成风格奇特,扣人心弦,通俗易懂,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该山歌剧的一大特点是以方言为基础,结合熟语的特色,再以竹枝词润色。广西贺州客家山歌剧通俗易懂的语言特色和文学色彩,与客家方言融为一体。其内容以竹枝词润色,强调神似而不过分看重形似,因此不论是歌词形式还是语言风格都独树一帜。特点之一的雅俗结合。既有阳春白雪的表达,也有下里巴人的说法,融合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废除了矫揉造作的作曲表达,直接引用民间歌曲,故而听起来欢快活泼。还有个特点是唱词自由洒脱。它不严格按照韵书的规定死抠字眼,而是根据人们生活中的常用的口语来做韵词。最后一个特点是词风幽默风趣。其风格常常风趣里带点文学色彩,讽刺中暗含美学,幽默中看到真性情。这样不仅有深刻的表达,引人深思,而且通俗易懂,便于传颂,大大彰显了剧种艺术特色和剧情的夸张力。以实践为基础,融入各种民间艺术和民间方言,形成风格奇特,扣人心弦,通俗易懂,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进一步表明了广西贺州客家山歌剧日臻成熟。

四、贺州客家山歌的生存现状

(一)山歌剧团“三少一多”的状态

眼前的广西贺州客家山歌团正是在这个问题中挣扎。所谓一多指的是团队内得无关人员多,所谓三少则是指表演的演员少,演出时间机会少,团队里经费少。在该团队内,能够上台参加演出的仅有26个人,但是这其中可以担任演出中表演角色的却仅有8人,其余的都是跑龙套的闲杂人等。这最近五年中,客家山歌剧的演出机会少之又少,在2009年时仅仅有69场演出,随后四年不仅演出场次在逐年递减,更为麻烦的是商演完全没有,这种困难导致现在歌剧团难以维持发展与生存。

(二)演员的补给不足

让人最为担心的就是,现在的山歌剧团不但有着三少一多的现象而且还普遍老龄化、没有后续力量,后续无人。现在的广西客家剧团的表演者的年龄平均为32岁左右,然而能够将角色表演的完美的表演者年龄平均已经达到了36岁,一般的创作工作者的年龄已经达到了55岁的高龄,这些人还都不在剧团里工作。剧团里缺少会创作而且创作较优秀的年轻编剧,在台前也没有什么有活力的年轻表演者,目前包括最普通的表演都已经捉襟见肘,要说到传承就更加困难了。目前广西客家山歌剧团已经陷入了无力前进、后继无人的危机之内。

(三)造成山歌剧团目前困境的原因

首先,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今时代的不断地向前,在广西,客家区域已慢慢向城市化发展迈进,山歌的发展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这样其发展的依靠和生存的条件也丧失了。而且在文化种类极为丰富的今天,人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来娱乐自己的身心,这样人们的文化生活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而在这种改变中,客家山歌剧缺少创新与突破,慢慢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在如今的文化竞争中处于下风。这种认知度与流行度不断地下降,使客家山歌处于即将被时代淘汰的边缘。

其次是,在生存理念上不求发展、消极可悲。虽然客家上歌剧的生态环境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而改变,但是唱山歌的歌剧人自身却没有进步,被时代所落后。最近五年里,不仅客山歌剧在演出机会中少之又少,年平均为63场次,每年的场次在递减,而且商演的次数完全没有,这是最为严重的问题,没有商演意味着没有经费收入。如今发展态势恶劣原因有有关部门在管理上不合理、不科学的因素,探索其本因则是客家山歌剧人不能很好地将作品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不能很好地将改变的生态环境和慢慢改变的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方法与客家山歌剧的发展相结合。

最后是运行费用的紧缺。这些年来,客家山歌剧团的一年的经济费用只能够支撑工作人员的工资费用、然而编剧、训练费用几乎没有。这样看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客家文化山歌剧团的经费出现了严重紧缺的现象。艺术的创作必须要有经济费用的投入,要是没有经济支撑,再优秀的剧本也不会成功,都会变成纸上谈兵。根据记载,在云南创作的《丽水金沙》大约投资了三千万人民币;广西《阳朔西街》的创作也投资了近一千五百万人民币。这样对比看来广西客家山歌剧团的投资过少,在同样的时期内贺州市的歌舞《一方水土》却仅仅被投资了五十万元人民币,与其它的表演投资可谓是天壤之别,要是和北上广等发达地区来比就更加的捉襟见肘了。

五、文化认同与贺州客家山歌的当代传播

广西的文化主要以贺州客家山歌剧为主,即使现在的客家山歌剧团正陷在发展困难、后继无人的尴尬处境中现在客家山歌剧团仍然有极高的名气、认同感和关心,很多的受访者都会很热心的为山歌剧团出谋划策,希望社团可以继续传承客家文化,使得客家文化能够永远持续。

六、总结与展望

广西贺州客家山歌及其衍生艺术是贺州多元文化沃土中孕育出来的客家族文化之精髓,客家文化具有浓郁芳香宗族印记,清新幽默的地方特色,但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文化不断冲击使得广西客家山歌文化的地位下降。客家山歌要想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紧随时代潮流,不断的与人们时代精神需求接轨,创造出人们喜爱切不失客家山歌特色的艺术佳作,为了广西自治区的文化建设出一份力。

猜你喜欢
贺州山歌歌剧
山歌还要妹起头
贺州学院设计学院李鸿光作品选
山歌
印象贺州
苗山歌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我的家乡最美之贺州
壮家小妞妞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