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美育工作背景下高校民乐团发展研究

2020-12-05 07:26濮晗顾意刚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6期
关键词:民乐乐团成员

◎ 濮晗/顾意刚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论断,将“美育”置于重要的地位。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的美育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目前各大高校开设各类文化社团,吸引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参加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多元校园文化建设。

在众多社团中民乐团既为大学生提供了欣赏传统音乐、培养艺术素养的氛围,又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促进传统艺术与高校文化建设的结合。因为民族音乐的传统性以及民乐团自身发展的特点不为社团管理人员所了解,所以使高校民乐团发展受到限制。本文将讨论在加强美育工作背景下高校民乐团发展与管理的路径,探索民乐团在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方面的功能。

一、高校民乐团发展现状

(一)民乐团特点

目前,高校民乐团发展迅速并且具备一定的规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数量上,各地许多高校都积极发展乐团建设,提升民乐团在众多社团中的地位;二是在质量上,高校民乐团具备一定的训练场地及乐器设施,甄选民乐人才设置各类声部;三是在内容上,演奏曲目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流行元素,逐渐向新民乐方向发展;四是在艺术形式上,将一些局限于坐立演奏的乐器利用一些腰带等工具,使演奏者可以站立并在走动中弹奏,便于活跃氛围;五是在成员方面,民乐团在新生报到时积极宣传,在类似“百团大战”等校园招新活动中争取会民乐的同学,对于有基础的成员,乐团会组织排练活动提升他们的自身水平,对于一些技术生疏或零基础的成员,乐团以声部为单位安排培训;六是在管理方面,特别在综合性大学中,民乐团主要由校团委及学生工作部门进行管理,少数还有一些挂靠于学校艺术教育中心或音乐艺术学院。

综上所述,民乐团在高校文化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在提升大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并且受到部分大学生的喜爱。

(二)民乐团功能

学校美育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审美和人文素养是大学生综合发展中重要的一环,民乐团为高校提供了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平台。培养健康的审美修养是大学生建立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的基础。民乐团以传统音乐的艺术形式,在高校校园中对优秀的文化作品进行演奏宣传,使大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并感受民乐艺术美,提升自身审美观。

因为民乐是产生于民间,体现民间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民乐团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阵地。不同时期的民族音乐所反映的都是这个时期人们生活状况及需求,每一段旋律都包含着历史的记忆与人民的智慧。正是历史的不同造就了民乐的多样性。通过民乐团,大学生在演奏欣赏音乐的同时,不仅提升演奏水平与审美能力,还可以在民乐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形成文化认同感。所以高校民乐团使蕴含于民乐中的传统民族文化与精神在大学里传播,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民乐团发展问题分析

(一)民乐人才缺乏

总体而言,高校民乐团人才基础薄弱。首先,有民乐基础的大学生数量不多且乐器种类掌握人数不均衡,如柳琴、琵琶以及扬琴与古筝、胡琴相比,掌握的人数比较少,因此在民乐团的一些声部中很容易出现新老成员交接问题,甚至造成个别声部无人接手的局面。

其次,即使有一些大学生曾学习过民乐演奏技巧,也由于长时间没有练习导致技能生疏,无法达到乐团合作演奏水平。

第三,有一些类似指挥、乐曲编导等专业人才更是稀少,大多都是从演奏者中选出通过网络学习或是临时请教专业人士进行速成,专业性较低。因此民乐人才的缺乏是影响高校民乐团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艺术内容趋同

民族音乐是一种基于古今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体现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音乐,所以民族音乐具有一定的传统性。高校民乐团在艺术形式与内容上容易出现趋同的问题,大部分乐团选择练习的曲目都较为传统喜庆,采用的艺术形式也大多是端坐演奏,变化仅限于改变舞台的布局模式。

民乐的精华在于音乐本身,但是考虑到大部分观众可能并没有民乐基础,不能从专业角度欣赏民乐,所以趋同的艺术内容可能会使观众审美疲劳,不利于传统艺术传播和民乐团的发展。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也愈发多元化,一些来自日韩欧美偶像创作的流行、摇滚及说唱等不同风格的音乐为大学生所接受喜爱,这些乐曲的流行对民族音乐造成巨大冲击。

(三)经费投入不足

民乐团中不仅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乐器、排练场地及录音设备等基础设施,还需要考虑日常训练支出,如:大部分乐器必须定期保养维护,二胡的琴弓需要擦松香保持音色,演奏琵琶和古筝所用裹指甲的胶布也要定期更换。

由于经费问题导致无法购买一些稀有、特殊的乐器,只能用音色相似乐器替代或放弃原定曲目。经费不足也导致乐团场地较小,一般高校民乐团都有至少4-5个声部约50多人要合作排练,但是乐团实际排练场地并不能容纳所有人,所以成员只能轮流练习,排练效率较低。

在有表演或比赛任务时,乐团需要专业的技术设备进行音乐的录音以及舞台背景的制作,此外演奏者的服装头饰等也需要财务方面的补贴,所以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以维持。但是高校在社团经费拨款时往往会一视同仁,不足部分还需要民乐团自筹。

三、高校民乐团发展建议

(一)挖掘培养人才,提升乐团质量

因为民乐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所以其成员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技术水平。乐团应充分挖掘人才,积极宣传自身,邀请新入学的有基础的学生,按照演奏水平为成员提供课程化的排练来提升乐团的整体水平。

民乐团还可以实行阶梯化结构管理,一般情况下,乐团中大部分成员为大一到大三的学生,大三成员课业较为繁重且已经开始积极准备考研、出国等深造学习,排练时间有限;大二学生已参加乐团活动一年并有一定的表演经验,是乐团的主力军;大一学生刚进入乐团,技术较为生疏,应该对他们先进行培训,作为后备力量;还有一些零基础但对民乐感兴趣的成员,乐团可以为他们组织基础学习并安排这些成员参与后勤宣传工作。另外民乐团也可以根据成员个人情况,鼓励一些成员进行多样化学习,防止一些声部乐器成员出现断层现象。

(二)丰富乐曲内容,弘扬传统文化

民乐中蕴含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民乐的专业性导致其表演中指法的多样性,乐曲的丰富性以及演奏者注入的特殊情感易于被有民乐知识的观众所理解。另外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更喜欢流行、乡村、摇滚等类型的音乐,但对需要精心欣赏的民族音乐却不感兴趣。

因此,一方面民乐团可以在演奏中加入乐曲背景的讲解,引导他们理解乐曲的内涵;另一方面在民乐的基础上中西结合,创作通俗与高雅融合的艺术作品,演奏大学生所喜爱的乐曲,更好的弘扬传统文化。

(三)创新艺术形式,发挥乐团功能

高校民乐团作为学校主要社团之一,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其功能主要在于通过传播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内容,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为吸引更多大学生参加民乐团,欣赏乐团表演,民乐团除了要丰富乐曲内容,还应对其艺术形式进行创新。

对于形式的创新除了可以在曲目风格,演奏技法方面进行改变外,乐团还可以在表演时将与乐曲有关的故事进行舞台展示,运用特殊的舞台效果吸引观众,传播民乐精神。

结 语

近年来高校社团不断增加,种类也不断变多。民乐团作为为数不多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社团,其不仅为喜爱民乐的大学生提供交流活动的场所,也是高校美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高校民乐团应从人才、艺术内容和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改善,使更多大学生喜爱民乐,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民乐乐团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草原风 中华情 内蒙古民乐新作品音乐会
民乐国祥
滚烫的交响灵魂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马庄农民乐团:冲出乡村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