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琴教育中的耐心与兴趣

2020-12-05 23:52
北方音乐 2020年13期
关键词:曲子乐器钢琴

沈 波

(无锡市广勤中学,江苏 无锡 214008)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耐心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是使教育工作卓有成效的一个起码条件。教育需要等待,这种等待是漫长的,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只有放慢脚步、耐心等待,才能等到花朵自然绽放、果实的自然成熟的那一天。到底耐心在音乐教育中有什么作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端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孩子的态度,耐心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下面谈谈这些年我的一点心得。

一、耐心是兴趣培养的引航员

耐心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音乐教育中,我们教师特别要重视这一点,要坚定“钢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的观念,对孩子充满耐心。现代人对孩子和教育很重视,加上生活条件好了,有很多家长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各种乐器,每个星期到专业老师那里上课,每天定时练习,家长在旁边陪练。看似一切安排是那么井然有序、那么合理与科学,可是现实中往往出现很多不和谐的那一面。有相当多的孩子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就再也不喜欢演奏乐器了,也没有了一开始那种对演奏乐器的憧憬了,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有仇视乐器的心理,恨不得把乐器给砸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我各方面的观察,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整个社会的一种浮夸:家长和教师缺乏耐心,急功近利与拔苗助长。也许,家长的本来愿望是让孩子在乐器方面能够有点修养,将来能自娱自乐就行。但学到后来,渐渐变了味道,失了本心,逐渐被社会一些主流思想牵着走,加上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希望孩子成才的心情太迫切,老是拿自家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尤其是听了老师对自家孩子的一些负面评价,家长自己就先沉不住气,回家训斥孩子,弄得家里鸡飞狗跳,这样的氛围孩子能学好才怪呢。我认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及时跟家长沟通好,告诉家长不要着急,用平常心来面对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明白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失态”,对孩子也不要有太过的“非分之想”,不是每个人学了钢琴都必须要成为李云迪和朗朗,教育家长用平常心对待孩子的钢琴学习。

区别于学校教育的大班教学,乐器教育有其特殊性——教学中需要一对一教学,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研究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的特点,因材施教,及时鼓励,激发、保持每个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教育的首要目标。面对年幼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设计一些游戏来帮助孩子理解演奏和指法的要求,增加理解作品的要求的趣味性,寻找适合孩子年龄的教育方法,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传授知识。教育需要等待,更需要坚持,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要坚信孩子最终能把事情做好,决不能因为某种原因否定孩子的努力与进步,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我们也要遵循认知规律,允许孩子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犯错,给孩子时间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可以说,真正做到耐心教育的老师,才能胜任孩子学习中的引航员,在教育这个事业上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耐心是兴趣坚持的支撑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保持耐心,还要明确培养兴趣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刹那的兴趣只有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才能持久,而耐心地等待孩子、让孩子干力所能及的事是保持和培养兴趣最起码的条件。

孩子的成长过程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教师不要急躁,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不可否认,学琴的有一部分孩子确实很有天赋,弹得很不错,每次到老师那里上课都比较理想,但是当教师和家长看到孩子学得很轻松时,就觉得应该给孩子增加量或者增加难度,不能让他这么轻松,让孩子挑战更难的作品,甚至是超越他能力的作品。这样当然只有极少数孩子能承受下来,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其实这样不是在培养孩子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而是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就是这样,一开始弹得很好,老师和家长觉得他很有天赋,于是就使劲增加难度和学习量,结果孩子弹到二年级就终止学习钢琴了。事后家长反思,觉得当初就是太急于求成,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这么给磨没了。

更加雪上加霜的事情,是乐器的考级。很多的家长让孩子学琴,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证明自己的孩子水平比较高,就去追求考级。为了要那张证书,甚至让孩子超水平和超能力考级,明明三级的水平却想考五级的曲子,六级的水平要考八级的曲子,而老师出于对家长意愿的考虑以及费用和教学名声的诱惑,也会这么做,于是不顾孩子的意愿,也不顾孩子的真实能力与水平,给孩子下死命令,一定要考。慢慢地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孩子从内心开始排斥弹琴,开始学会了应付,开始目无表情,对弹琴没有任何感觉和兴趣,纯粹为了不挨骂和挨揍而弹,为了家长和老师的要求而弹。现在想来,是我们大人对孩子的要求太苛刻,孩子的教育需要慢慢来。年龄小的孩子应该先学习技能类知识,只有兴趣才能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远。

后来,我自己的孩子也开始学琴了,我坚持孩子的个人发展规律,不跟别人攀比,逐步放手,在孩子能驾驭的范围内让他自己慢慢摸索学习规律,不让钢琴成为他的梦魇,而是让他像习惯吃饭、睡觉一样,用平常心来对待这件事。事实证明,孩子一点都不排斥弹琴,每天自觉地练琴,保质保量,有时还很陶醉。通过这件事,儿子对自己很有信心,觉得自己完全可以驾驭这件事,我也完全放手让他自己去做。兴趣是慢慢培养的,很少哪个孩子对技能性的知识能自觉地维持很长的时间。我个人认为乐器的学习首先要培养的是平和的心态,循序渐进,等到孩子的水平到达一定的程度可以弹奏一些优美的曲子时,他会被自己感动的,到时自然兴趣就被激发了。

三、耐心是兴趣硕果的好推手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寻找适合的方法来不断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在乐器教学中,教师也要经常充实自己,不断学习和反思,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改进教学方法。

我曾经有幸接触过一个美国华裔的孩子,当时上幼儿园中班,她暑假期间回中国,我教了她两个月的钢琴。孩子的母亲跟我说:“老师,不要过于强调手型,她美国的钢琴老师说现在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主。”毕竟孩子的钢琴教育还是要以美国老师为主,所以当时上课就是只讲认谱与乐曲处理。到了第二年的暑假,孩子的母亲对我说:“今年要开始帮孩子逐步纠正一下手型了,因为手型不好已经开始影响孩子弹奏曲子的效果了。”

原来,美国的钢琴教师早就认识到过早强调手型对于孩子积极性与兴趣的打击是多么具有毁灭性。而我们国内的钢琴教育中可以说没有老师不重视手型,甚至有的老师把手型看得比其他一切都重,在孩子刚开始接触钢琴时,就先把手型和姿势摆好,每个音的演奏都严格要求,像个机器人一样,完全没有趣味性。甚至孩子摆不好手型老师还会揍几下,一般这样要求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孩子就开始对弹钢琴失去兴趣。跟我们国内的琴童相比,这个华裔孩子也会不想弹琴,也会对认五线谱排斥,没有耐心。但她与国内孩子的不同之处是,这个华裔孩子会把自己喜欢的曲子一直演奏好多遍,非常自我陶醉。她会对我说:“老师,我不喜欢XXX曲子,我觉得它不优美,我喜欢XXX曲子,感觉它非常好听,我真的非常喜欢它,我吃饭的时候会想弹它,睡觉的时候也想弹它。”这句话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看得出孩子是真心喜欢某些曲子。可以说,我认识的琴童中没有一个会说这样的话,听到的更多的是家长向老师告状:“XXX这个星期弹琴不认真”“XXX被我揍了一顿”“孩子手型老是摆不好”等。后来,我研究中西方钢琴启蒙教育的差别,取长补短,对年幼的孩子尽量不让他们的兴趣被抹杀在手型这第一关上,先专注识谱教育,随着孩子水平的提高,当他们自己也感觉到手型限制了自己水平的提高时再进行纠正。这时才事半功倍,避免过早地抹杀孩子的兴趣。事实证明,这样做了以后,我的学生坚持自觉演奏钢琴的时间比较长,只要条件允许,基本都能持续下去。

四、耐心是人类爱心的基本表现

教师也为人父母,我们作为家长,要克制住自己的功利心,要始终坚定爱孩子的一颗心。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包容的爱,不管孩子有什么缺点,甚至缺陷,既然带他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那么父母在孩子表现得不优秀的时候仍然要爱他,而耐心是一种爱的表现,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保障。孩子的知识积累本身就是一种慢慢消化的过程,有的孩子小时候发育得快一点,那么接受知识就快一点;有的孩子发育本身有点慢,动作不是那么利索,家长和老师的催促就会让他慌乱,结果就手忙脚乱,最后家长骂孩子哭,时间一长,双方对学习都产生疲倦和厌恶感。作为一个老师,耐心是在体验自我和日常执教工作中磨炼出来的,也是在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慢慢养成的。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足够的耐心能够使教师本人消除对教育工作的失望感和挫折感,使教师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良习惯,以一种接纳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障碍。耐心意味着教师愿意承认学生在努力学会做人、努力获得知识过程中的局限性,愿意给学生一种在成长过程中有人陪伴的安全感。”这话说得非常好。

教育需要等待,孩子需要耐心,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努力地学习孩子的成长规律与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升学生的兴趣,与孩子一起摸索,调整心态,努力让孩子经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相信,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耐心教育的陪伴下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一起加油吧!

猜你喜欢
曲子乐器钢琴
学乐器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乐器
有风吹过
吹曲子
公园那边有人在吹萨克斯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