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学兼修 技近乎道
——也论书法专业硕士的培养

2020-12-06 13:37龙红王玲娟
大学书法 2020年5期
关键词:学位硕士学术

⊙ 龙红 王玲娟

引言

2009年春天,重庆大学迎来了教育部委派的曹意强教授等几位重量级专家的专门检查和评审。在此之前,于文学门下一级学科“艺术学”之专业硕士学位培养资格,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具备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资格的高校既可以培养艺术学的“学术硕士”,又可以培养艺术学的“专业硕士”。事实上,当全国准备启动拓展或扩大除了艺术学的“学术硕士”培养之外,也能进行艺术学的“专业硕士”培养之时,全国上下有不少高校在对“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培养的意义、目标、任务、过程、措施、手段以及最终达成结果等,似乎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疑惑和不明。而从我国就艺术学之“专业硕士”——“艺术硕士”(MFA)最早设置及培养诸情况来看,就是当时最高管理者——教育部的部分领导,实际上也是存在着一定迷茫甚至是误区的。换个角度审视,教育部当时拟新增一批“艺术硕士”培养单位,某种意义上无异于纠过去之偏,然后会更进一步逐渐放开,扩大规模。由此可见,从最高管理层到下面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具体执行人才培养的各高校专门机构,其认识应是逐步明晰和不断提高的。自然,这是一个事关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非常可喜的一大进步!

正是这次高级教授专家代表国家教育部的专门考查和评审工作,特别是通过专家们对我校包括校长在内的所有师生的讲话强调,让我们明确或厘清了这样一些认识或观念。

第一,艺术学之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是两个既有共性联系,又具个性区别的概念。

第二,艺术学之学术硕士重点以学位论文作为“出关”考查对象,意在评审其以文字形式表达的学术活动的起始、过程、方法和研究结论所真实体现出来的科研水平和能力;而专业硕士则重点以其艺术作品之创作考查为主,依赖于有关文字的清楚陈述,颇为概括地展示其创作探索的目的、方法、手段、材料、过程、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等,从而评审其由作品的创作和展演所充分体现出来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第三,艺术专业硕士根据所在领域之不同,一方面必须完成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展演作品,另一方面还必须完成一篇较高水准的学位论文——字数原则上不得超过一万字,一般以8千字左右为宜。

第四,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学位状态,学术硕士之后,可以进一步努力攻读博士学位;而专业硕士按照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惯例,便已是创作实践类学位的最高层次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与艺术“大师”相对接。

正是在此条件下,重庆大学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实地考察工作,给大家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拿当时的话来讲:真是给大家洗了脑!大家一致表示:教育部的著名教授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的艺术硕士培养势在必行,恰逢其时,只要工作到位,勤勉努力,一定会获得巨大成就,必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灌注活力、激发生机、强烈助力。

一、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之异同

严格意义上的学位制度起始于西方国家,亦其科学、文明、进步的一大表征。本来,按照西方的学术制度规范,艺术学之“专业硕士”也称“艺术硕士”,与“学术硕士”之间,的确是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学位称谓。

要说二者的相同点,概言之,都是硕士研究生,自然在培养的目标、层次、过程和结果上,便具有共性的基本要求。不管是学术硕士,还是专业硕士,都必须在学问的探讨、思维的培养、科研能力的锻炼以及学术成果的获得上,达到相当的状态。换言之,必须在本学科学习一定知识获取、认识提升和创作技艺培养的基础上,获得较好的有关史论方面系统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方法论、审美鉴赏力的切实锻炼和有效推进。直白一些说,二者都是要进行比较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而这种研究工作的成效性,总是表现为较为显著的高度和深度。亦正是于此,见出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在基本学位获得条件的要求上的明显区别来。学术硕士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一篇具有一定独创性的较高水平的学位论文,一般学位论文的字数不得低于3万字;比较而言,专业硕士则首先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展演作品,至于其学术创造力的评价,一般仍然要求同时完成一篇不低于8千字的与其艺术创作密切相关的学位论文。当然,不同的学校,具体完成的学位论文字数等要求也会有一些不同。也就是说,学术硕士一般主要或只看学位论文的完成情况,因为实践性较强的艺术专业,尽管为学术型研究生,但仍然在创作实践能力的要求上,或者明确提出,或者成为学生自己必须把握的实践锻炼内容。而专业硕士,往往既有学位论文的一定要求,更有创作实践水平的相当把控,以杜绝一般习作的敷衍或应付。

笔者自2008年以来,一直担任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学术论文写作”的讲授老师,开始面对的是一般学术型研究生,后来,重庆大学获得了艺术硕士的培养资格后,我的授课学生,既有学术研究生,又有专业研究生了。前期,两种性质的研究生一起上课,后来,为了尊重个性,分类指导,于是分开上课了。课程学时也是不同的,学术研究生比专业研究生的上课学时,往往要多一倍。不过,一旦上课,我便总会向大家非常明确地强调提醒:既然都是硕士研究生,便绝不能简单而惯性地成为“本科后”,而应在“研究”二字上严肃认真地思考,必须狠下学术研讨之功夫,以期与本科时代的学习状态画一界线。而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讲,研究生教学的重点则应该在方法论的训练和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上,教学的难点便是如何把“方法”变成“方法论”去进行落实。因为,“方法”不等于“方法论”,“方法”属于系统元素,而“方法论”则是有机整合元素的系统结构和理论体系。比如“设计方法”不同于“设计研究方法”,前者重实践操作,后者则重理论研究。倘若仍然是重复本科的东西,就只能说是导师的无能了。没有研究内容作支撑的研究生教学,其实都是有问题的。至于“教学”的特色,大都是由具体教学内容来决定的!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有一位女强人似的教授,叫戚序,其创作能力很强,曾经领衔“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过程”之“中华营造法式”,获得相当好评;其学术研究亦非常优秀。于此问题,她就特别较真,反复强调作为一位研究生导师的基本职责:导师授人知识必然有限,而导师传人以方法并以“方法论”为学,犹如为其装上飞翔的翅膀。能把自己和他人的读书、研习的感悟、心得、技巧和方式等等,经年累月地使之成为系统记录的“论”,是教与学互相内化的精髓。

读书太重要了!本科时代,我们应该读书,现在成为研究生了,更应该自觉静心地读书。过去的老艺术家们,之所以成就显著,青史留名,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知道读书,懂得读书,善于读书,坚持读书。比如,山水画大师陆俨少把绘画创作分成“十分功夫”——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这种分配比例,其用意肯定了画外的功夫和读书的作用。书法家吕凤子也提出了画人修养五则:一、多读书;二、多写字;三、多看名家精作;四、多看名山大川;五、多作画。可见,吕凤子在中国画中依然坚持书法用笔。这些内涵丰富、充满哲理的话语录,其实都给予我们重重的警醒。常言道:无知者无畏。只要读书,能够让我们明白许多道理。我们的古代先贤,通过文字,记录了他们的艰辛探索、挫折人生、艺术感悟,走近它,便会受到影响,更能获得莫大点拨。过去读本科,倘若是在知识吸取、技艺训练上用力,那么,现在成为硕士研究生了,则必须要在“研究”能耐上有所训练,自然不能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读书(及写字)了,要使理论日益系统性,学术水平上获得相当提升。只是毕业的评定,学术硕士尤其在乎学位论文的创新性贡献,而专业硕士便是将研究的所思所想所获所得充分地显示于其一定数量的艺术作品的创作或演出上,而其万字左右的学位论文,也往往要对其艺术创作的意图、依据、构思、手段、表达、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或不足等,进行高度概括的总结陈述,一方面为自己未来的艺术演进奠定扎实基础,另一方面,或可为他人的艺术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具体而论,单就书法研究方向的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只要进行理性比对,便可清楚发现二者的明显区别,决不仅是字数上的多寡问题。首先,根基于“文献综述”的选题,学术硕士论文一般应在书法艺术历史与理论等方面落实选题,而专业硕士论文一般可在书法技法表现及理论——比如侧重于书法鉴赏和评论等方面进行选题。其次,学术硕士论文必须对值得探讨的书法艺术史论及审美等相关问题进行非常客观理性的研究,往往体现为一些共性理论问题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不应涉及本人创作作品的议论,而专业硕士论文则以最终落实影响或指导书法“创作”为旨归,意在从共性问题的关注,智慧地转换到个性鲜明的实践创作之中,哪怕就是对书法历史、理论、审美等比较共性问题的关注,更不用说直接就是围绕创作技法方面的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了,最终,必定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回到研究者自己所明确受到的一些影响上来,研究者是如何认识、理解、消化、表现和积极成功地发挥这些探讨关键点的,当然,还应该有不足问题的陈述。最后,于学位论文的插图上,也具有明显不同:学术硕士论文正文中,原则上作者自己的作品图片一张都不能用,言之为“忌讳”也不为过;而专业硕士论文正文中,汇报自己明确受到启发和影响而进行的一批创作作品,应当以高清图片的形式给予郑重展示,以乞专家教授评审赐教。

二、关于书法专业硕士的基本认识

大千世界中的问题,理解起来本应是愈辩愈明的。但是,于书法一端,似乎是意想不到的复杂。比如,书法是纯粹艺术还是实用艺术?书法是具象艺术还是抽象艺术?书法是平面二维艺术还是立体三维艺术?书法是视觉艺术还是心灵艺术?书法是制作完成还是书写创造?书法是沉浸古典优雅还是追求当代新奇?凡此种种,议论纷纭,莫衷一是。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让大家往往易于站在自己的角度立场,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观点,固守自己的创作,追求自己的趣味,于是乎,直接或间接地,甚至非常微妙地影响到大家对书法专业硕士的基本认识。

“我国汉字,自古以来就有致用和审美的双重功用。”而“由汉字所体现的审美价值,固然可以成为独立的书法艺术,同样在实用美术的设计中也被反映出来”[1]。书法,简言之就是日常书写,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将其表述为“文人的副产品”,或许并不为过。一直以来,笔者便坚持着这样的主张,绝非等闲视之,而是另一种特别的看重或强调,正可谓读书人的“文化的门面”,只要是文人,自然应该过此一关。著名学者、艺术教育家张道一先生指出:“写字——书法不仅具有审美的意义,而且从人的行为看,带有文化的尊严。”[2]书法历史上的逸闻趣事,便有某某写字不好,但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受到提醒或教训,于是乎猛下功夫,幡然醒悟,豁然心胸,仿佛获得“真经”“妙诀”,书写水平一改过去被动状态,竟然迅速提高,进步显著,比如宋之米芾、明之董其昌,以及现代启功先生是也。

回顾古代书法教育史,唐代有培养书法专门人才的学校,称之为“书学”,始于贞观二年(628),龙朔二年(662)随国子监分设东都洛阳。内设书学博士二人主持教学工作,要求“书学”中的学生:“以《石经》《说文》《字林》为颛业,余字书亦兼习之。《石经》三体限三年业成,《说文》二年,《字林》一年。”“书学之外,其他诸学即使以传授儒学经典为主的国子、太学、四门这样的学生,也规定‘学书,日纸一幅’兼习《说文》《字林》《三苍》一类的字书。至于弘文、崇文两馆学生,虽然都是‘以资荫补充’的贵胄子弟,考试可以不拘常例,但‘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有着明文规定,是十分严格的。”“按《石经》即魏正始年间由诸儒刊定用古文、篆、隶三体书写上石的《五经》,从书学所规定的‘《石经》三体限三年业成’以及书科所考仅止许慎《说文》、吕忱《字林》二项来看,所习《石经》主要在于古文、篆、隶三种书体,盖为技巧性即书法临写研习的常课,也可以说基本功。而有关《说文》《字林》等文字学,则是他们学习的文化课程。鉴于这些学习内容和书学曾隶属于兰台的史实,当时培养书法专门人才或许即是为了秘籍缮写的需要。”[3]最后以“楷法遒美”作为时代评定的最为基本的标准,应是不难理解的。宋代沿袭唐制,亦设“书学”,并进一步规定书学生的书法专业要求谓:“书学生,习篆、隶(楷)草三体,明《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兼通《论语》《孟子》义,愿占大经者听。篆以古文、大小二篆为法,隶以二王、欧、虞、颜、柳真行为法,草以章草、张芝九体为法。考书之等,以方圆肥瘦适中,锋藏画劲,气清韵古,老而不俗为上;方而有圆笔,圆而有方意,瘦而不枯,肥而不浊,各得一体者为中;方而不能圆,肥而不能瘦,模仿古人笔画不能得其意,而均齐可观为下。”[4]此“上”“中”和“下”三种等级的分别,实际上在当时书学生中树立起笔墨训练审美追求的明确标杆,涉及用笔、结字、章法乃至艺术境界的构筑等,显然比唐代“书学”之要求更为严谨深入,特别于“优雅”二字的讲究上,非常着意,体现了儒家中庸思想,含蓄内敛,气清韵古,老而不俗,真达非凡之境也!

既然,书法硕士于学术与创作二端,虽然各有侧重,原本不可分割。书法学硕主要在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锻炼上显示出较大优势,其毕业主要以一篇水平较高的学位论文作为是否“合格”甚至或优或良的重要依据。相对而言,书法专硕便要在书写能力的高强上显出相当能耐,于是,某种意义上,唐代“书学”尤其是宋代“书学”对书法实践能力的充分肯定,便是我们当下对于书法专硕培养中笔墨能力训练的重要历史依据和别样参照。

从唐宋“书学”的有关要求,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唐宋的书法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关注到了文字学、书体与儒家文化经典三大块。”“值得注意的是,古人本身就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而今人与古人不同,书法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土壤被消解了。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学、中国哲学、中国美学、古文字学、古典文学应成为当代中国高等书法专业的学科基础。”[5]可见,书法专业硕士岂能离开这些“国学”资源的浸润陶染?至此,我们对于书法专业硕士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内涵,可以达成如此共识:书法专业硕士在学术研究和书法创作两种能力的培养锻炼过程中,必须并重。于两种能力而言,其学术研究应当成为其书法创作的理论指导或先导,而其书法创作便是其学术研究的直接成果,有思想或观念的创作,有想法和依据的创作,正此之谓吧!换言之,其学术研究与书法创作之间,确乎形成一种密不可分的有机关系,不过一体二面而已。至于二者之间,到底应该构成一个如何的比例状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许也是不好硬性规定的吧,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允许一定程度的合理调整,亦不失为一种智慧之举。

据说,首都师范大学欧阳中石教授在意欲申报书法博士培养单位时,没有足够自信,他想拉启功先生一起来办,于是特别拜请启功先生出任主要导师。但启功先生于此总有自己的保留意见,似乎并不太赞成书法博士的培养。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启功先生关于书法“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意见:“写成什么样就叫书法博士,写成什么样就叫书法硕士了,没有标准,无法判断。”“什么叫书法硕士,什么叫书法博士,标准拿不出来。”是的,当时的标准的确没有明确,但是,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十年、二十年过去了,现在我们在争论中,已然开展起了书法本科、书法硕士和书法博士的培养工作。事实上,我们现在对书法的学位教育,尽管层次高低有别,但其基本目标任务、过程措施等,已经在越辩越明的前提下,逐渐清楚了许多关键或重要的内容。倘若只是聚焦于书写实践能力的高下给予评判,的确很难用文字说明“书法硕士”与“书法博士”的区别。不过,当我们特别关注于一个学子的书法史论知识的获取、有关理论系统的构建、学术研究能力的锻炼、艺术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书写基本技法的认知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理性考量时,“书法学士”“书法硕士”“书法博士”乃至“书法博士后”等的区别,还是非常显明的。所以,正是在此大前提下,今天,我们对于书法专业硕士的认识、理解和培养、锻炼,应该是比较有信心了,工作起来也显得有的放矢。

三、书法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坚守

从上文,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书法专业硕士的培养,非常重要。就创作技艺训练和学术研究能力培养两方面来看,不能偏废,或者顾此失彼,片面夸大其中一端的绝对重要性,特别于学位授予的严肃性、规范性和神圣性而言,后者——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与坚守,显得尤为重要。于此,著名书法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院)教授陆维钊先生去世前极其意味深长地感慨——“终于落得个书法家”的下场,此语太令人惊心了。因为,他的内心,还是非常在乎学者身份的,不希望自己的学术成就被书画名声所掩盖。要知道,陆老先生可是一贯主张:书法之道,不仅在于写字技巧,技巧再好,不过是个“书匠”而已。练字和学问必须同时俱进,甚至要把学问素养放在写字之上,否则,书法写到一定水平后,就会上不去。可见,写字——书法境界的提升,最后的动力生发,是在学问上面。

当然,同样明白而颇富警醒意义的要求,便是与陆维钊先生一起积极推进浙江美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沙孟海先生,其高屋建瓴的书法人才培养思想,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与刘江书》。[6]信中的“三”“四”两点尤其重要,转录于兹:“三、一般书人,学好一种碑帖,也能站得住。作为专业书家,要求应更高些。就是除技法外必须有一门学问做基础,或是文学,或是哲理,或是史事传记,或是金石考古……当前书法界主张不一,无所折中,但如启功先生有学问基础,一致推崇,颠扑不破。回顾二十年代、三十年代上海滩上轰动一时的人,技法上未始不好,后来声名寂然,便是缺少学问基础之故。这点我们要注意。四、学问是终身之事。学校规定研究时间只短短两年,希望在此两年中打好坚实基础。一方面多看多写,充分了解字体书体原委变迁,博取约守,丰富自己创作的源泉。另一方面还必须学会阅读古书能力、查考古书能力。这里所谓古书,不仅仅限于直接有关书法的书。”此信虽非长篇大论,但笺短意丰。“各位不但要赶上老一辈,胜过老一辈,还要与古代名家争先后。”好一个“抗志希古”!老先生对后学谆谆教诲、苦苦告诫之心明矣,殷切期望之情深矣。但该信的内容,似乎并未引起当下我们这些指导书法研究生的导师们的特别关注,不少的老师要求自己的学生基本在书法技法技巧上转圈圈,于学问态度几乎一片漠然。更有甚者,无视传统书法艺术的养眼沁心之功,在校所谓培养学生,却是一味以入展获奖为旨归,功利心浓郁,严重淡化或消解书法之文化精神属性,直接将其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视觉艺术”,极其表面化地沉溺于鲜明对比、强烈刺激,由此追求书法艺术真谛,岂非南辕北辙,缘木求鱼?所以,这封信意义非凡,具有深远指导价值。实际上,《与刘江书》这封信与沙孟海先生作为西泠印社的第四代掌门人对西泠印社中人在“艺术与精神”追求上所坚持提倡的主张——“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宗旨是一脉相承的,“天下第一名社”成为名副其实的“印学研究中心”。书法,包括篆刻在内,不过“一技”耳,似乎早有“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之说,但“技近乎道”四字,又明明白白地将书法篆刻等技艺的精湛崇高性颇为鲜明地揭示出来,令人轻视不得、叹服不已。

事实上,西南地区最早——即于1987年开始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的西南大学文学院,领衔导师为徐无闻先生。在徐先生的认知体系中,高等学校教育需要学科化、体系化,但同时也还需要旧学传统。徐先生个人的研究,几十年下来,慢慢聚焦于“唐宋文学”“文字学”和“金石古物学”等,后来很大程度上突破于“书法学”上。[7]他自己如此推进学问研究,精心于书法创作,所组织展开的研究生教学工作,便坚持着这样的路数,以至于先生仙逝之后,书法学位点一直沿袭着如此行之有效的办法,收获颇丰,成为全国极具典型性和影响力的一大重镇。彼时,虽然没有书法研究生“学术型”与“专业型”之別,但是,于研究生之“研究”(学问)与“创作”两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上,确有当下仍然可资借鉴的不少地方。

现在高等书法教育的整个发展态势还不错,但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书法到底是什么?对于今天来讲,如果说书法仅仅是一种技术,显然是不够的,有“术”无“学”,岂不是匠人一个。或许,真是值得大家好生关心:此书法未必是彼书法!当下年轻人所练习的书法,与我们的先贤所敬畏无限的“字如其人”之点画笔墨,还是一回事吗?由于距今不远、特殊时期的“文化大破坏”,本属精英文化的“写字”逐渐过渡为大众化的“书法”,其精神高度现在已然被削平,不少所谓的书法家连有人说“书法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艺术”(季羡林语)都要跟人急,生怕人家坏了他的好事,小瞧了他的饭碗。因此,异曲同工的另一种声音,亦是必须引起重视的:“作为精英文化的中国书法自从平民化和世俗化以后,其社会地位也就失落了。而我们的高等书法教育在没有处理好社会对书法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下纷纷开办高等书法专业(此指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教育,笔者注),且其规模日益扩大,确实令人担忧。”[8]

通过笔者这些年的深入观察,并理性地结合自己对研究生指导的实践过程来看,似乎在以下几方面的坚守上,我们应该努力做到:

第一,书法专业硕士在学术性问题上的坚守,体现为一个“深”字。

第二,书法专业硕士在书法传统文化血脉上的坚守,体现为一个“正”字。

第三,书法专业硕士在艺术创造个性特色上的坚守,体现为一个“新”字。

第四,书法专业硕士在理性思考独立性上的坚守,体现为一个“真”字。

第五,书法专业硕士在艺术品味和审美追求上的坚守,体现为一个“雅”字。

第六,书法专业硕士在技道之辩中的坚守,牢牢立足于学校教育的冷静规范评价,体现为一个“学”字。

第七,书法专业硕士排除社会干扰、远离江湖诱惑而在平静校园中虔心修炼的坚守,体现为一个“净”字。

第八,书法专业硕士在继承传统书法、对接历史资源时对古法的坚守而必定原汁原味地了悟贯通,体现为一个“明”字。

最后,书法专业硕士在“学”和“术”的关系把握上,必须兼顾,体现为一个“通”字。

限于篇幅,以上诸点,不作展开。

注释:

[1]张道一.张道一文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871—880.

[2]龙红.中国书法艺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3.

[3]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49—52.

[4]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230—232.

[5]杨锁强.关于高等书法专业学科化的反思[J].中国书法,2013(6):142—150.

[6]朱关田.沙孟海全集[G].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

[7]曹建.徐无闻先生与西南大学书法学科建设[J].大学书法,2020(3):18—21.

[8]杨锁强.关于高等书法专业学科化的反思[J].中国书法,2013(6):142—150.

猜你喜欢
学位硕士学术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