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门德尔松的歌剧《卡马乔的婚礼》

2020-12-06 15:24袁勤上海大学音乐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22期
关键词:门德尔松利奥歌剧

◎ 袁勤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出生于富裕的犹太银行家家庭,其祖父是著名的哲学家、改革家摩西·门德尔松,父亲是成功的银行家,母亲是钢琴家。门德尔松自幼展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作为音乐神童,9岁公开演奏,10岁谱写的《诗篇第19篇》由柏林歌唱学院演出。12岁跟随老师卡尔·采尔特(Carl Friedrich Zcher)前往魏玛拜访了72岁高龄的歌德,并与之建立了一段动人的忘年之交。门德尔松为年迈的歌德演奏J.S.巴赫的音乐,后来成为“巴赫音乐复兴运动”的发起者和积极推动者。16岁创作的《弦乐八重奏》,特别是17岁时创作的管弦乐序曲《仲夏夜之梦》使之名扬世界。20岁开始在英、法、意等国的游历,使门德尔松结交了李斯特、肖邦、柏辽兹等音乐家。旅行开阔了他的视野并提供了灵感,诞生了《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芬格尔山洞》等最优秀的管弦乐作品。随后于1833年至1835年任杜塞尔多夫市的乐长,步入了其创作高峰,并广泛参与各种音乐活动。1835-1841年担任莱比锡布业大厦乐队指挥。1842年,门德尔松被任命为柏林皇家音乐总监,但只在柏林居住了两年。1843年,创办了莱比锡音乐学院,并吸引了大量优秀的音乐家担任教学。门德尔松的音乐技艺精湛、含蓄凝练,充满诗情画意却毫不矫揉造作,他独具一格的配器和清新风雅的旋律令人耳目一新,身心愉悦。

一、歌剧的创作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门德尔松的戏剧配乐《仲夏夜之梦》津津乐道,对他的其它戏剧音乐作品知之甚少。实际上,门德尔松很早就对戏剧音乐产生了兴趣。1820年,11岁的门德尔松为庆祝父亲的44岁生日创作了一部小型歌剧作品,由家庭成员参演在私人场合演出。同年他又创作了独幕歌剧《士兵的爱情故事》(Die Soldatenliebschaft)并进行了非公开演出,这部歌剧直到1962年才在威登堡公开上演。1825年,门德尔松完成了喜歌剧《卡马乔的婚礼》(Die Houchzeit des Camacho)的创作,该剧于1827年4月29日首演于柏林。歌剧的首演并不成功,仅演出了一场就从剧目中消失了。此外还有1829年的轻歌剧《儿子与陌生人》(Die Heimkehr aus der Fremde)以及在1847年门德尔松临终前未完成的歌剧《罗雷莱》(Loreley)。

在路德维希·蒂克(Ludwig Tieck)将《堂吉诃德》翻译成德语之后,塞纳姆斯作为一名时尚作家进入柏林沙龙的文坛。门德尔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他的老师语言学家卡尔·威廉·海斯(Carl Wilhelm Heyse)了解到这一作品的。《马尔乔的婚礼》即是以塞万提斯小说中的社会批评讽刺为基础。在歌剧的第二幕,为庆祝婚礼而插入的芭蕾舞表演中,丘比特的勇士击败了富豪,凸显了情节中隐含的社会批评,并可能在首演时引发了反对该作品的示威游行。

两幕德奥歌唱剧《马尔乔的婚礼》的脚本由F·沃伊特根据小说《唐吉珂德》中的一个片断撰写而成。门德尔松在1824年1月16日写给脚本作家的一封长信证明了他对戏剧写作原则的成熟的认识。剧中音乐的表达远远超出了脚本的戏剧性限制,这不仅表现在咏叹调、重唱和合唱当中,更体现在贯穿全剧的极富表现力的管弦乐中。

当门德尔松着手写作《卡马乔的婚礼》时,韦伯在1821年创作的充满戏剧性和浪漫气息的歌剧《魔弹射手》给他造成了强烈地冲击,门德尔松曾惊叹该剧是“一个浪漫主义管弦乐的武器库”。同时他对施波尔(Louis Spohr)在1823年创作的大歌剧《耶松达》也相当着迷,该作品音乐与戏剧持续进行,富有流动性,段落之间很少间隙,主题动机的使用增强了戏剧的连贯性。《耶松达》在瓦格纳之前一直是德国大歌剧中的领军性作品。门德尔松深谙德国古典歌剧的传统,巴赫和贝多芬的创作对其影响极深,同时韦伯和施波尔的歌剧理念影响着《马尔乔的婚礼》的创作。这部作品有别于门德尔松之前创作的家庭剧,剧中各类角色的精彩刻画,人物心声的创造性的表达,以及管弦乐配器的专业性,让人惊叹这出自于一位15岁的少年之手。主题动机的贯穿在人物的塑造和戏剧结构的构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体现出浪漫主义歌剧的特征。

二、歌剧简介

歌剧的第一幕,基特里亚(女高音)与巴西利奥(男高音)相爱,他们唱起动听的恋人二重唱“快乐的青春”(Beglücktes Jugendleben)。但基特里亚的父亲卡拉斯科(男低音)希望她嫁给富有的地主卡马乔(男高音)。卡拉斯科不允许女儿再见穷小子巴西利奥。但年轻人绝不愿抛弃他心爱的人,巴西利奥的朋友,一对恋人露辛达(女高音)和维瓦尔多(男高音)决心帮助他。

卡拉斯科和卡马乔的亲戚们在去拜会这对新订婚的夫妇的路上经过巴西利奥的家。卡拉斯科试图说服女儿结婚,他渴望有个小孙子。基特里亚悲伤地与她的青春告别,但巴西里奥试图营救她,露辛达和维瓦尔多阻止了他。聚集在一起的亲友们试图杀死他,桑丘·潘沙(男低音)及时到来阻止了他们。他呼吁大家保持冷静,宣布堂吉诃德(男中音)的到来。堂吉珂德为了寻找隐藏在蒙特西诺斯(Montesinos)洞穴里的鬼魂来到此地。卡马乔、卡拉斯科和他们的家人想邀请堂吉诃德参加婚礼庆典。人们唱起由合唱、咏叹调和宣叙调组成的“卡马乔万岁,基特里亚万岁”(Viva Camacho,Viva Quiteria)。年轻的恋人则认为唐吉坷德的到来是他们逃避这场婚姻的机会。

伴随着基特里亚唱起的悲歌,露辛达和维瓦尔多劝说巴西里奥离开。维瓦尔多愚弄卡马乔,让他认为卡拉斯科向巴西利奥许诺将基特里亚嫁给她,因为巴西利奥在蒙特西诺斯的洞穴里发现了宝藏。两人开始争吵,直到真相大白,这让他们更加愤怒。担心最糟糕的情况发生,他们闯进巴西利奥家寻找基特里亚,但是他家中空空如也。他们因被骗而大发雷霆,出发到附近的树林里寻找这对恋人。

与此同时,基特里亚和巴西里奥也正在寻找对方。当他们相遇时,吉诃德出人意料地出现了,他把巴西利奥误认为巨人,攻击了年轻人在水中的倒影。当愤怒的卡拉斯科和卡马乔赶到时,遇到了巴西利奥假扮成的鬼魂。终曲是众人的合唱“让风吹吧,黑柏树”(Lasset euch winden,dunkle Zypressen),第一幕在一片混乱中结束,而堂吉诃德在结束语中暗示着他站在这对恋人这边。

第二幕,厨师们正在草坪上准备婚礼宴席,桑丘·潘沙唱起了一首饮酒歌。此时上演了助兴的芭蕾场景,象征着爱情和财富的对立双方展开战斗,试图攻入少女所在的塔楼。丘比特包围了塔楼,堂吉诃德作为公平性的捍卫者,用长矛打倒了敌方,释放了少女。

基特里亚痛惜失去的爱人,表达对卡马乔的憎恶,露辛达试图安慰她。桑丘·潘沙抱怨打扰了他吃饭。伴娘优美抒情的合唱进入“现在点燃神圣的蜡烛”(Nun zündet an geweihte Kerzen)。正当婚礼接近高潮时,巴西利奥突然出现,声称基特里亚是他的新娘。卡拉斯科和卡马乔以及亲友们试图驱逐他,但巴西里奥假装刺伤自己倒下。临死前请求卡马乔答应他最后的要求——和基特里亚结婚,这样卡马乔仍然可以娶她,因为她马上就要成为寡妇了。卡马乔同意了,仪式开始,巴西里奥却突然死而复生,堂吉诃德对众人的抗议却置之不理。最后,巴西利奥、维瓦尔多和卡拉斯科握手言和,卡马乔不得不接受了现实,主动退出。两位有情人举行了婚礼。

三、歌剧音乐特点及版本推介

《卡马乔的婚礼》可以说是年轻的作曲家写过的最精彩的歌剧。遗憾的是,这部作品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忽视。门德尔松通晓经典德国歌剧的传统,并清醒地认识到其发展的终点将是浪漫主义歌剧。在《马尔乔的婚礼》的创作中,门德尔松遵循施波尔和韦伯的创作理念,试图创作出挣脱德国传统歌唱剧束缚的作品。这种思想不仅表现在他谨慎的创作过程和严肃的创作目的上,更明白地表现在他所使用的音乐动机和主题再现上。堂吉珂德这一人物具有其独有的动机,通常在铜管乐器上奏出。主题再现被有效地运用在歌剧当中,最著名的例子是歌剧的第十五分曲,恋人二重唱“快乐的青春”开头的主题再次响起。此外,门德尔松在音乐结构上采用了一种个性化的方式,与韦伯、施波尔以及那个时期的任何作曲家都不相同。整部歌剧从序曲到终曲,都围绕着堂吉珂德的动机进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序曲的音乐中包含了终曲和第二幕芭蕾音乐的主题素材。其它音乐也大量存在着前后呼应的引用。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歌剧结构一样独具匠心且具有创造性。合唱在剧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譬如“卡马乔万岁”、“让风吹吧”、“现在点燃神圣的蜡烛”等成功的唱段。乐队部分展现了十六岁的门德尔松对音色的敏锐感觉。作曲家对全剧的掌控得心应手,富有变化又充满想象力。

歌剧值得推荐的版本有:1992年由指挥家、钢琴家、大键琴演奏家伊梅塞尔(Jos van Immerseel)指挥他在1985年创建的Anima Elema管弦乐团,亚琛青年合唱团和诺夫斯合唱团(Der Junge Chor Aachen & Chor Modus Novus)完美演绎了该剧,由荷兰的古典频道唱片公司(Channel Classics)发行了CD(2张)。剧中饰演女主角基特里亚的女高音歌唱家罗斯玛丽·霍夫曼(Rosmarie Hofman)和饰演巴西利奥的男高音歌唱家斯科特·威尔(Scot Weir)的表现都可圈可点。此外可以选择的版本有:1991年,克利(Klee)指挥柏林美占区合唱团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录制的CD(2张),由科赫环球唱片公司(KOCH SCHWANN)发行。

猜你喜欢
门德尔松利奥歌剧
门德尔松音乐作品创作风格浅析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二)
门德尔松的诚实
诚实更重要
变形记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