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传统村落营造智慧与保护发展研究

2020-12-06 12:29薛珊珊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乡贤徽州村落

□张 泉 薛珊珊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徽州传统村落的起源和发展源于其原生智慧的力量。先民将自然形态与村落营建相融合,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村落空间。原生智慧是徽州村落文化发展的永恒动力,由它演变发展而成的现代村落是传统村落旅游资源中的重要一环。但由于模式化、标准化的旅游开发,徽州地区一些榜上有名的传统村落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人为破坏、走向衰败的威胁。因此,如何把握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实现徽州传统村落原生智慧的持续发展成为本文探索的重点。

一、徽州传统村落概况

自2003年以来,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对传统村落展开调查和保护工作,先后公布了五批6799个中国传统村落[1]。徽州地区是中国传统村落保留面积较大的集聚区之一,共有325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徽州传统村落保留了清末以前徽州一府六邑的村落形态,依托徽州先民的原生智慧,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古民居、祠堂等建筑风貌,其独具一格的人居环境选择和建筑营造技艺具有较高的艺术、文化、科学研究价值。随着旅游开发的介入,徽州传统村落的固有资源同外来力量之间碰撞出了一些新火花,村落的环境和发展正在慢慢改变。

二、徽州传统村落选址与营造智慧

(一)建村智慧

1.村落选址和布局:采用典型风水空间模式

徽州传统村落选址一般具有堪舆思想。受风水学说的影响,徽州先人创造了许多既顺应自然、取材自然,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水村落。在众多风水村落中,呈坎村由于按易经中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理论选址布局,至今仍保持着徽州传统村落形态的完整性,其风水现象最具典型性。徽州先人在村落建设时重视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村落的整体布局体现出较强的生态适应性。与此同时,村落布局成形是受当地村民观念的影响,其追求某种特殊的精神象征意义,如宏村的“牛”型体现了风水葬决中“牛卧马驰、牛富凤贵”之说;龙川村的“船”型寄托了村民希望以航船的布局避免水患,以水为动力推动宗族的蓬勃发展。

2.村庄水口:自然形成和人工营造相结合

水口的设计是传统村落营建的一个重要环节。徽州传统村落的村头建有具有“门户”之誉的水口。传统村落中自然形成的水口居多,如黟县西递,在两山之间一小溪蜿蜒而出,犹如村落的咽喉,有“水走至玄莫问方”的吉相;也有为了弥补自然环境不合风水家所设想的理想模式而用人工造景来加以调整形成的人工型水口[2]。例如,歙县棠樾村,村民在西北进水口处,人工筑有七个土丘,以增加锁钥之势。又如,查济村,既有自然形成的水口,又有人工刻意营造的水口。村民在许溪上游“二龙戏珠”周围建造四门三塔,扼住关口,水口经过人工的补充,聚龙气和财气于村内。

(二)建筑智慧

徽州地区多山多树,村民善于就地取材。村落建筑多采用木构架承重体系,坐北朝南,从群体组合到一室布局呈现出中轴对称的特征,中轴线最前端为大门,正对为正房,两侧为居室,中间为“天井”,契合了风水学上“四水归堂”的说法。建筑内部厅堂多为开敞式,有较大的出檐,进深多采用“五柱式”。徽州民居因建筑密度太大而不利于防火,而高高的山墙却能起到隔断火源的作用。经艺术处理后的防火墙变成阶梯式或“风”字形的马头墙。层层叠落的马头墙,构成了徽州民居的外观造型特色。

(三)雕刻智慧

三雕艺术在徽州建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因取材之不同,其位置也有所区别。木雕一般采用圆雕技法,雕刻在建筑的梁架、斗拱、雀替等部位。砖雕大多镶嵌在门楼、屋檐、照壁上,被广泛用于民居墙院的漏窗,既弥补了木雕在露天易于腐朽之不足,又解决了石雕难于镂空的难题。石雕虽不如木雕与砖雕一般细腻烦琐,但题材、内容丰富多彩,主要用作牌坊、廊柱等处的装饰,雕刻内容多以植物、动物、人物为主[3],其艺术处理别具情趣,值得游人细细品味。

三、旅游开发背景下的徽州传统村落原生智慧现状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状态呈现多元化特征。有的村落开发程度高,如西递、宏村等传统村落,旅游业逐渐发展成为村内财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有的村落开发程度较低,如泾县查济村保留了村落的原始形态,由于旅游线路和产品设计比较单一,致使旅游业开发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一些交通闭塞、鲜为人知的传统村落,因贫穷和了无生机逐渐走向衰败,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4]。

由于旅游业带来的巨大商机使数量众多的外姓人纷纷加入传统村落的商业开发中,当地原住民需要适应包括外来经商者、游客等多种身份人群所带来的干扰和变化。虽然旅游业给传统村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一些没有做好整体规划、快速上马的旅游开发却对传统村落的原生智慧和发展轨迹造成了破坏性的冲击。一些与村落整体传统风貌不符的建筑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破坏着村落的传统风貌,盲目地快速开发、不恰当的重复建设使传统文化赋予的差异性逐渐消退甚至荡然无存。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传统村落保护与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组建传统村落保护机构,挖掘、保护和传承传统智慧

为改变传统村落中历史建筑得不到有效管理、村民缺乏专业保护知识的现状,政府应设置传统村落保护机构,组建历史文化名城名村专家库,构建古村保护管理体系,制定具有地域性的法律法规,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保护模式,集中对衰败的古建筑进行全面保护。在修缮古建筑时,修缮者要注意保护和传承古建筑的技艺,弘扬徽州传统建筑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徽州地区各地的古建筑型制和材料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修缮复原过程中,修缮者应依照各地的建筑特征、构造特点、材料质地等进行复原和重建。

(二)加大保护资金投入,政府、企业和村民共同参与管理

目前,徽州大部分传统村落的旅游管理委托给旅游公司,由旅游公司进行规划开发、客源组织和经营管理。一些旅游开发商一味追求短期利益,过度开发传统村落,导致旅游收益和主要利润却流出村落,而实际落到村民身上的利益微乎其微。参考黟县宏村比较成功的旅游开发模式——“政府+企业+村民”共同管理经营。政府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参与市场监督和管理,平衡企业和村民的利益分配;企业负责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建设基础设施,组织客源;村民参与旅游经营、旅游服务管理等工作。最后获得的总收益由政府、企业和村民三方按照合理的比例分配。徽州其他传统村落可以借鉴这种开发模式,但是同时也需要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不是简单的商业开发,政府一定要制定完善的旅游开发政策和公平公正的资产市场评估机制,做到政府责任和企业开发并重,村民积极参与。

(三)丰富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塑造徽州品牌形象

在体验经济的发展背景下,乡村旅游需求逐步由传统的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变。为游客提供参与度高的旅游项目,使其获得难忘的体验价值和心理满足是乡村吸引城市游客的重要手段。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要注重体验类产品的开发,满足各类游客审美求异、研学考察、度假休闲等方面的需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上,为避免各村落之间的恶性竞争,传统村落需要通过塑造品牌避免同质化,实现地方形象的差异化。根据客源市场的需求,各地可以依托当地特色鲜明的民俗旅游资源,在景区内开发一些体验性高、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项目。同时借助一些现代理念、技术和新媒体,扩大推广和宣传,借助品牌效应,提高徽州传统村落的整体知名度。

(四)引入新乡贤,创新发展乡贤“软文化”

近年来,尽管多种外援力量加入徽州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中,大多数企业或旅游公司只是以投入少量资金的形式远程提供帮助,其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保护传统村落的内生力量。新乡贤群体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支重要的支撑力量,传统村落的发展需要他们用先进的乡村治理理念点播和引导村民。为吸引新乡贤返乡,首先,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新乡贤归乡政策体系,鼓励德高望重的退休官员、优秀的基层干部和能人志士等一批新乡贤将先进地区的治理经验带回家乡,引导正确的公众舆论,宣传先进的社会思想;其次,创建特色的新乡贤工作模式,让乡贤有地施才,扎根乡村、建设乡村、奉献乡村,成为徽州传统村落建设的核心力量。

结 语

徽州传统村落是中国人居环境发展中的经典呈现,承载着祖先智慧对土地和文化的诠释和记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徽州传统村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生态宜居方面,组建专门的传统村落保护机构;在产业兴旺方面,丰富旅游业的发展形式;在乡风文明方面,注重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在治理有效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村民和民间组织的综合力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留徽州传统村落的历史遗存,增强村落保护的延续性和生命力,进而推进原生智慧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乡贤徽州村落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徽州人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